施耐庵也詞窮了嗎,起了100多個經典外號,為何對武松卻敷衍了事?

鳶_戾天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是中國古代作家施耐庵的作品,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水滸並不是一個獨立IP,在施乃庵編寫水滸傳之前,關於水滸傳的傳說,已成為了民間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水滸傳的故事已經有了很多版本,許多經典橋段,已經出現了雛形。

在水滸傳這本書中,梁山108將獨具特色的綽號,有些在水滸傳成書之前,通過各種民間傳說,各種話本故事,已經為人們所接受。所以施耐庵在編寫水滸傳的時候,採用了拿來主義,將這批膾炙人口的英雄連人帶綽號,一股腦的原封不動的原汁原味的寫在了自己的小說中。

行者武松這個水滸傳中重要的英雄形象,他的名字和綽號就不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原創的,而是他採用拿來主義,從其他的水滸相關作品中照搬過來的。

元朝是一個雜曲盛行的時代,這種藝術形式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很有吸引力,雜曲中的英雄人物民間可謂是膾炙人口。行者武松他的故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讓人津津樂道。

武松和行者這個綽號已經形成獨立CP,早已是焦不離孟,說起武松就會想到行者,提起行者就會想到武松和孫悟空。所以施耐庵在編寫水滸傳的時候,編寫武十回的時候,他覺得沒有理由不蹭一蹭行者武松這麼高的熱度,所以他就沒有動腦筋給武松安排一個高大上的綽號。

當然行者這個綽號對於武松的形象來說,也是非常貼切的。所謂行者就是那種帶髮修行的和尚,一輩子苦修。而小說中武松在上演了水滸傳中的名場面血濺鴛鴦樓後,武松開始了逃難之旅。

在這段路上,他遇到了張青孫二孃,武松在出言調戲孫二孃之後,竟然和孫二孃的老公張青成為了好兄弟。為了幫助武松逃難,這對夫妻決定給武松換一個形象,他們拿出了曾經幹翻的一個頭陀的衣服,戒刀,重新包裝武松。

經過一番拾掇,武松從一個帥大漢變成了一個帥頭陀,最要緊的是這個頭陀還帶著度牒,就是官方承認他出家人身份的文書,有了這份文書,武松就可以以一個行者的身份,行走江湖。

至此之後,武松每次出場都是這種行者打扮,如此一來,行者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這個綽號也就由此而來,可以說是非常貼合武松的形象的。

再者,大家有沒有發現武松一生坎坷。一開始由於打了別人,在小旋風柴進那裡尋求庇護,到後來殺死家裡的那對姦夫淫婦,再到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上了梁山之後,在打仗中還被砍斷了一根手臂。

可以說武松的一生非常的苦,這也暗合行者一生苦修,為世人解脫的特點,所以說這個綽號起得非常好,遠比什麼打虎將,什麼飛天大聖有內涵的多。


歷史評說


題主的描述有誤,在邏輯文史姨看來,梁山108將中除了宋江外,還真沒有誰的綽號比武松多的。

首先梁山上有兩個佛門性質的人,一個是魯智深,一個就是武松了,這二人也是唯二出場沒有綽號的人,但我們從二人的事蹟來看的話,施公早就把他倆的綽號安排在其他人頭上了。首先武松剛出場限時揍了只老虎,然後成為了打虎英雄,還當上了都頭,所以這段時間武松的綽號其實就是“打虎將”。

接著武松遇到了哥哥和風情萬種的大嫂,大嫂禁不起西門慶的勾引毒殺了武大,在鄆哥以及何九叔的幫助下,武松仔細查案,最終手刃殺兇仇敵,此時的他,儼然是一隻靈敏又警覺的猛獸,一個“金眼彪”的稱號頒給他,實在是太合適不過。

武松在結識施恩後遇到了不少奇葩事,在被張都監陷害後武松大鬧飛雲浦並在鴛鴦樓上拿著朴刀怒殺數人。值得注意的是武松在那一夜殺了不少無辜之人,好似一隻拿著砍刀的魔鬼,那就送他一個“操刀鬼”的名稱吧。

所以我們發現,武松的故事完全可以拿別人的綽號來表述,而李忠、施恩、曹正均是桃花山和二龍山的成員,當然,兩座山上除了楊志外還有周通、孫二孃、張青在,這三人的綽號正好講的是魯智深的故事。

首先魯達當年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當他得知鄭屠在渭州稱自己是鎮關西時就大發雷霆,他說自己才是鎮關西,鎮守一方,守護百姓,就是當地的“小霸王”。

魯智深在下五臺山之後,才在桃花村扮新娘暴打周通,活脫脫一個暴躁的“母夜叉”。

魯智深曾在大相國寺種菜,所以他也可以是“菜園子”。

因此,並非施公詞窮,其實人家是在秀…


就是這個樣子。


邏輯文史游



答:是的是的,施耐庵對武松的外號是有些漫不經心了,給人一種敷衍了事的感覺。

要我說,武松絕對是水滸世界裡一等一的英雄人物,神力蓋世,遇強愈強,戰必勝,攻必克,最後斷了一臂,也是斷在妖道包天師淬鍊過的玄天混元劍之下,雖敗不辱。

像武松這樣一尊凜然如天神的好漢,無論起什麼驚世駭俗、震耳欲聾的綽號,都不過分。

我們看小霸王周通、小溫侯呂方,賽仁貴郭盛等等,綽號都是以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名人來比擬,實際上,他們的實力弱爆了,根本不值一提。

打虎將李忠的綽號更是白瞎了,他不過一個靠玩雜耍賣膏藥為生的江湖郎中,什麼時候打過虎了?也敢吊起“打虎將”這樣的招牌。

也幸虧插翅虎雷橫、錦毛虎燕順、矮腳虎王英、青眼虎李雲、跳澗虎達、花頸虎龔旺、中箭虎丁得孫這一票綽號帶“虎”的猛人沒找李忠的晦氣,否則,這些人,基本任何一個都可以輾壓李忠。

想想看,《三俠五義》裡的錦毛鼠白玉堂就因為展昭的綽號叫御貓,就跟展昭沒完沒了,互相鬥法,互相掐架,險些鬧出人命。

狀元橋下賣肉的鄭屠,也有個響亮的綽號——鎮關西。

魯達聽了,鼻子差點氣歪,他說,我當是哪兒來的大神,原來是個賣肉的屠夫,狗一般的人物,也配叫鎮關西?!

說起來可憐,魯達、武松和史進這幾個,是少數出場還沒有綽號的梁山好漢。

史進還好,因為做了個紋身,紋了九條龍,就浪得了一個“九紋龍”的稱號。

魯達呢?也有紋身,但要到做了和尚,這紋身才和和尚這個職業結合到一起,成了“花和尚”。

但無論是“九紋龍”還是“花和尚”,一聽還是有些高大上的感覺,頗堪玩味。

唯獨武松,因為當了行者,就掛上了一個“行者”的綽號。


實際上,行者代表的是一種職業或者是一種身份,都算不上什麼綽號!

只能說,魯達、武松和史進這幾個,出道太晚了,不像其他好漢,早早就在江湖上闖蕩出了名氣。

武松絕對屬於大器晚成類。

他去投奔柴進時,在江湖上還沒有任何戰績,僅僅是在清河縣老家和鄉人鬥毆,失手打傷(注意,不是打死)過人。

我們看,林沖、宋江、朱仝、雷橫、石勇、李逵等人到了柴進莊園,哪一個不得到熱情洋溢的高規格接待?

只有武松,被當成了個蹭白食的閒漢,冷落了一年多。

出道遲了,在其他好漢的人設已定的前提下,武松只被冠以平淡無奇的“行者”之稱,這,也算作是另一種方式的大言至簡罷?


覃仕勇說史


提及水滸,就不能不說其中的綽號文化。梁山108將中,每個人都有綽號,有些人甚至還有兩個或者三個綽號。除了梁山好漢外,其他很多人也有綽號,比如牛二號稱“沒毛大蟲”,鄭屠戶被叫做“鎮關西”,還有一幫叫“過街老鼠”“油裡鰍”等的潑皮等。

當然,遼國、田虎、王慶以及方臘麾下的將領,不少人也有綽號,或者說類似綽號的別名。

比如方臘麾下的龐萬春,因為擅長射箭,所以號稱“小養由基”;猛和尚鄧元覺,綽號是“寶光如來”,另外還有飛龍大將軍等八驃騎,南離大將軍石寶,江南二十四神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在整本水滸中,綽號至少有二三百個。

作為主角之一的武松,他的綽號就兩個字,“行者”而已。施耐庵起了那麼多綽號,為何讓武松的綽號那麼簡單呢?是施耐庵江郎才盡了,所以才這樣嗎?

其實,武松的綽號“行者”是非常好的綽號,接下來,個人從兩方面來解讀,分別是“行者”含義,以及背後的道理。

先說“行者”的含義

很多人認為,武松曾經赤手空拳打死過老虎,他的綽號應該是“打虎將”。而另一位“打虎將”李忠從未打虎,名不副實。實際上,如果讓武松叫“打虎將”則有點俗氣了。

綽號的本質,是要體現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或是性格,或是相貌,或是武藝等。在表現個人性格或者武藝方面,綽號往往會很被放大。比如梁山的“飛天大聖”“八臂哪吒”“險道神”“活閻羅”“短命二郎”等,跟神魔聯繫,給人以凶神惡煞的感覺,但實際上呢?顯然,他們沒這麼誇張,這樣的綽號,就是把人的品質放大了。

如果武松叫“打虎將”,會和“飛天大聖”之流一樣俗氣了。且事實傳多了會被放大,而事實一旦被放大,就會有虛假的感覺。

反觀“行者”,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行者不但能概括武松的形象,更能表現其人生歷程。所謂“行者”,就是頭陀,是帶髮修行的和尚,他們一輩子要苦行,來為世間之人解脫。武松這輩子其實和行者一樣,從打昏別人,躲避柴進莊子裡,再到打虎、認兄,殺嫂,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甚至到南征北戰,武松一直如此。

也正是因為武松一輩子很苦,彷彿頭陀修行,所以作者特意安排一個頭陀,他的戒箍、戒刀、度牒等等都給了武松,而且相貌、年齡等都跟武松完全符合。連孫二孃都說,這是前世有緣。

孫二孃道:“二年前,有個頭陀打從這裡過……今既要逃難,只除非把頭髮剪了,做個行者,須遮得額上‘金印’。又且得這本度牒保護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卻不是前緣前世?”——《水滸傳》

實際上,不是武松和頭陀有緣,這就是作者在暗示,武松就是個頭陀,是個行者。所以連那把夜裡鳴嘯的戒刀,跟了武松後也不在“因為不平而鳴嘯”。為何?寶物識主。

另外,這與武松的結局也是一致的。梁山兩個道士,最後都去修道了;梁山還有兩個和尚,最後也都遁入空門了。

再說“行者”的背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簡單來說,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時候,自然的是最美的,或者說越簡約越有道理。所謂“大道至簡”,差不多可以這麼理解。

武松的綽號“行者”也是如此,簡單兩個字,就很好地概括出了武松的一生歷程。如果非要用什麼“打虎將”之類的綽號,反而不美。

很多人也會發現,梁山好漢中,不少人的綽號都很簡單,比如關勝就是“大刀”,盧俊義綽號“玉麒麟”,花榮是“小李廣”,“花和尚”“金槍手”等,簡單明瞭,沒那麼多花裡胡哨。“飛天蜈蚣”“生鐵佛”之類的綽號,多是唬人用,本事其實沒多高。

最後一句:不是非要狂拽酷炫的綽號,才是最好的,那只是表面,弄不好還容易被笑話。


自說文史


武松在水滸傳裡面並非沒有綽號,他的綽號是“行者”。施耐庵給武松起的這個綽號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武松自從經歷了一系列殺戮以後,能夠死裡逃生完全是自己的命好,遇到了孫二孃夫婦,孫二孃送給武松一副頭陀的行頭,使得武松化險為夷,從此走上了梁山落草為寇這條路。


所以說“行者”這個綽號就適合武松擁有,武松一路坎坷,經歷了生離死別,最後居然不是頭陀卻要硬裝作頭陀,所以他不是行者誰是行者。施耐庵給武松這個“行者”的定位,也是恰到好處。武松一貫做事喜歡獨來獨往,快意恩仇,而且知恩圖報,“行者”這個綽號用在武松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個個都有綽號,武松作為水滸傳裡面的一個知名度很高的一位,自然也不甘落後,所以施耐庵並不是詞窮,也沒用敷衍武松,而是把武松定位的很準,很到位,儘管武松前半生是打虎英雄、嫉惡如仇的好漢,可是後來的武松儼然一副頭陀裝扮,很明顯武松走到這一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武松只能以頭陀身份走完下半生。



如果武大郎不被潘金蓮、西門慶毒死,武松也不會經歷那麼多血性的殺戮,沒有被逼的走投無路,他也絕不會有這一步,也就不會有“行者”的綽號。所以我認為武松的這個綽號,完全是因為自己變成了頭陀這個身份而起的。“行者”,“頭陀”本意上來講都是一路人,起碼都是行走江湖的獨行俠,看破紅塵之人,所以我倒是覺得施耐庵給武松起的這個“行者”綽號,是經得起推敲的,而且也是很有寓意的。


任馳贏天下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為他塑造的各色人物都取了一個“外號”。所謂“外號”,就是根據某個人物的鮮明特徵總結出來的一個詞,用來指代這個人。人們在稱呼這個人的時候,不叫其名字,反而以外號呼之。

在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外號”文化被髮揮到了極致,幾乎每一個出場的人物都有一個外號。不僅是正面人物一百單八將,其他諸如反面人物西門慶,人稱“西門大官人”,殺豬的鄭屠外號“鎮關西”;以及方臘、王慶、田虎手下的戰將,也都有各自的外號。

歷來的水滸讀者對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的外號,自然熟稔於胸、信口拈來;但是對其他陪襯人物,則相對陌生,沒有記住他們的外號罷了。

《水滸傳》中,作為第一主線人物的宋江外號最多。書中寫他,因為“面黑身矮”,所以人都喚他“黑宋江”。“面黑身矮”就是宋江的一個典型特徵,人們以此來稱呼他。除此之外,又因為宋江於家至孝、仗義疏財,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孝義黑三郎”,孝順、講義氣、生得黑(因為宋江做小吏,或者說他辦事心黑手辣)也是宋江的典型特徵。

宋江除了“黑宋江”和“孝義黑三郎”的外號之外,還有兩個在江湖上響噹噹的外號——“呼保義宋江”和“及時雨宋公明”。在宋江還未上梁山成為梁山之主前,人們叫他“黑宋江”和“孝義黑三郎”,多少有些不敬重的意味。宋江既然做了梁山之主,就沒人敢這麼稱呼宋江了,所以宋江又有了“呼保義”和“及時雨”的名號。

“保義”在宋朝,是一種較低的官職,稱為“保義郎”。宋江這個保義郎,是別人叫的或者他自封的,不是朝廷所授,所謂稱為“呼保義”,這一外號表明了宋江一直想要歸順朝廷,入朝為官、光宗耀祖的願望。“及時雨”的名號,則是因為宋江喜歡結交江湖好漢,只有人來投奔,盡情款待,若要求他金錢財物,他也慷慨解囊,從不推辭。宋江為人排憂解難,就像天上的及時雨一般,因此人們稱他為“及時雨宋公明”。

從宋江的外號變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外號的設定其實是為小說人物塑造而服務的,可以根據小說情節推進而發生變化。同樣,武松的外號也是如此。

武松以“行者武松”的外號聞名於江湖,在書中也將“行者”作為他的正式外號。那麼,他的這一外號從何而來呢?

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之時,曾在牆壁上留下八個字——“殺人者打虎武松也”。景陽岡打死老虎之後,武松自詡的外號是“打虎英雄”,別人也自然這樣稱呼他。因為打虎有功,武松在陽穀縣做了都頭,因此人們又稱他為“武都頭”。

由此可知,“行者武松”並非武松唯一的外號。其實在“打虎武松”和“武都頭”之前,武松在江湖上也有一個並不太響亮的名號“武二郎”。武松和宋江在柴進莊上初見之時,宋江立刻就說:“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宋江這句話,雖然有客套的成分,但是也證明了武松是一條聞名江湖的好漢。

但是武松的外號,並沒有什麼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無論是“武二郎”還是“武都頭”,還有“打虎武松”都沒能在江湖上叫得響亮。“武二郎”的外號,太過普通,只是因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人稱“二郎”,與“拼命三郎”石秀,以及“短命二郎”阮小五類似。武松作為一個重量級的水滸英雄,他的外號自然不能與其他人太過相似,所以“武二郎”的名號,從他離開柴進莊上就沒有人再如此稱呼。

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後,獲得了“打虎英雄”的外號。按道理而言,武松是實至名歸的“打虎英雄”,但是在水滸人物塑造中,有不少作為陪襯人物的好漢外號中就帶有一個“虎”字,比如“打虎將”李忠、“跳澗虎”陳達、“錦毛虎”燕順、“青眼虎”李雲等,所謂狐假虎威,這些人並沒有太大的真本事,只是取一個帶“虎”字的外號來壯大聲威而已。

《水滸傳》中打虎的有武松、李逵和解珍、解寶兄弟,四個人都沒有以“虎”字來作為外號,而且都進了三十六天罡之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其本事又在其他三人之上,為了表明自己的真本事,反而不能以“打虎”這一事蹟來進行宣揚。因為外號中帶了“虎”字,反而容易讓人“以真當假”,誤以為武松也是狐假虎威之輩。

於是乎,武松的外號到底怎麼定,讓施耐庵也犯了難。武松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逃亡過程中,得到張青、孫二孃夫婦的幫助,給了他一套頭陀的裝束,剪了頭髮,化身為行者。武松辭別,前往二龍山投奔魯智深和楊志,張青夫妻二人看了他的裝扮,不禁喝彩:“果然好個行者!”書中有詩云:

打虎從來有李忠,武松綽號尚懸空。幸有夜叉能說法,頓教行者顯神通。

武松“行者”的外號,便由此而來。先有了“打虎將”李忠,武松不能稱為“打虎英雄”。自此後,武松行走江湖就有了“行者”的外號。一直到梁山聚義,所有的梁山好漢的外號都固定下來,武松也就成了“行者武松”。

“行者”武松,取的是武松的裝扮特徵。“行者”的外號,比之其他人諸如“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赤發鬼劉唐”等,似乎並無突出武松的個性鮮明和勇武過人。然而武松這一人物塑造,並不是施耐庵一個人完成的,所以並不存在什麼敷衍了事。

《水滸傳》的人物故事是長期民間自發創作的結果,至於武松沒有一個叫得響亮的外號,也是陰差陽錯。施耐庵在安排書中人物出場時,李忠在前,武松在後,李忠佔了他“打虎英雄”的名頭,武松不能與“打虎”關聯起來,除了前文所述的原因之外,還有人物出場順序安排的原因。


END.


博書


取了這麼個“草率”的名字,怕是作者不喜歡武松?

除了此108人,還有一些市井人物也有外號,比如“三寸丁谷樹皮”啦,這個想必比很多梁山人馬的外號還叫得熟練,比如“沒毛大蟲”牛二。敵方武將也有外號,比如方臘的“寶光如來”鄧元覺,這個“寶光如來”聽起來比“花和尚”響亮多了吧,但是作者有多喜歡魯大師想必大家都知道。所以給武松安排外號絕非是詞窮了,你看武松在書中佔了多大篇幅,作者有多喜歡這個人物!那為什麼取了這麼個名字呢?

(《水滸傳》武松)

外號的種類

外號有很多種,就像剛才說的“大蟲”也就是老虎,算是猛獸系的,有插翅虎 雷橫、 錦毛虎 燕順、 矮腳虎 王英 、跳間虎 陳達 、花項虎 龔旺 、中箭虎 丁得孫、 笑面虎 朱富 、青眼虎 李雲 。雖然看上去很猛,除了雷橫都是弱將。

武器為外號的就厲害一些了,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武器為外號比猛獸低調多了(猛獸裡面盧俊義和林沖最厲害)。

(《水滸傳》二龍山三漢子)

還有身份為名號的:魯智深、武松。他們兩個的名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非常簡約,簡約而不簡單。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長相的外號等等。

施耐庵對佛教崇尚的是什麼?

《水滸傳》裡寫了很多和尚道士,但是卻發現很多幹的都是偷雞摸狗的事情,比如魯智深和史進弄死的和尚、比如武松弄死的道士,比如被石秀弄死的和尚裴如海。尤其是這個裴如海,表面文章做得絕了卻無一點佛心。反倒是魯智深和武松更有“佛心”。看出來,施耐庵喜歡得不是形式,而是內涵的實際。

(《水滸傳》暴打蔣門神)

武松的外號

武松的外號僅僅是身份而已,並沒有其他的說法,非常低調。施耐庵對他喜歡的東西不加修飾和對人物有明顯的偏愛。低調的名字,但是高調做事。這就是武松。反觀那些名字取的比較嚇人的:八臂哪吒、飛天大聖、神火、聖水都是泛泛之輩,徒有其表也!“咬人的狗不叫”,這絕不是罵人!


泊圖泊途


江湖上的綽號也就是一個包裝,就像藝人的藝名一樣。人在江湖混,哪能沒綽號,只要有綽號,就有了行走江湖的資本。

梁山作為北宋時期北方的大型黑幫,更是需要包裝的,所以梁山上黑幫頭目都有一個很雷人的綽號。

黑老大宋江的綽號最為講究,先前有個雅緻的綽號叫呼保義,那是用來對大宋朝廷和官員展示的。是告訴領導們,俺宋江打家劫舍不是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接受詔安、替天行道。

宋江還有個外號叫及時雨,是對民間進行形象宣傳的。作為耍筆桿子的老手,宋江的文案是可圈可點的。百姓水深火熱,宋江就像久旱的甘霖,能給大家帶來想要的幸福。

有人說宋江還有個外號,叫黑三郎,那可是宋江的小三給起的,雖然挺親民,但的確不在宋江的自我包裝計劃之內。

梁山上的大小頭目,也都有一個很不錯的包裝。

比如梁山上的前領導人晁蓋——托塔天王,像天神李靖一樣威風。

梁山老二盧俊義——玉麒麟,外表英俊,才華出眾,像麒麟那樣是稀缺資源。

一丈青扈三娘——身材修長,有涵養、有品位的氣質女。

母大蟲孫二孃——聽名字就是個膽大不要命的娘們。

菜園子張青——職業菜農。

浪子燕青——一個浪字就盡在不言中。

仔細琢磨,梁山上的一百單八將,人人都有外號,可就是武松沒有。

是施耐庵老先生江郎才盡,想象力枯竭嗎?

施耐庵的文字功夫天下一流、有口皆碑,要不然《水滸》會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是大意疏忽、忘了起綽號嗎?

施耐庵忘了別人,也不會忘記武松,武松是梁山上的主要人物,施耐庵用在武松身上的筆墨恐怕是一百單八將裡最多的,不可能忘記的。

是武松工夫不行嗎?武松景陽岡打虎,獅子樓手刃西門慶,快活林醉打蔣門神,詔安後幹掉賊首方臘,哪一次不是氣壯河山、可圈可點。

是武松不需要綽號嗎?似乎也不是。

因為武松沒有綽號,開始投奔到柴大官人門下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響噹噹的名頭,被柴進疏忽,怠慢,坐了很久很久的冷板凳。

而那個從來沒有什麼亮點,什麼正能量也沒有,靠賣狗皮膏藥為生的江湖騙子李忠,卻因為欺世盜名弄了個打虎將的綽號,在江湖上左右逢源,威風八面。

從頭到尾,沒有見到李忠打死過老虎,甚至連老虎屁股也不敢摸,但人家就是大言不慚,自稱打虎將。

而那個石勇更是武藝稀鬆平常,但人家就敢起個石將軍的綽號到外面矇事。靠著"將軍"的綽號,同樣是在柴進莊上,人家成為座上客,成為焦點人物。而武松卻因為沒有綽號,被柴進遺忘在角落裡。

說到這裡,有朋友就會抬槓了,武松有綽號啊,行者武松,行者不是綽號嗎?

首先行者是個職業名稱,是沒有剃度的出家人。不能作為綽號。比如說,安道全是醫生,你要是給他起個醫生的綽號,是沒有人會記住的,因為沒有個性,必須要在前面加個"神"字才會叫人牢牢記住。同樣的道理,押司宋江、教頭林沖、提轄魯智深,這裡的前綴押司、教頭、提轄,都不能算作外號或綽號。

再說了,武松並沒有當過一天行者,只是在十字坡為了躲避追捕,臨時弄了身頭陀的衣裳穿上,客串了一次行者而已。所以說行者不能算武松的外號,行者這個詞跟武松的人品、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也沒有關係。

那麼施耐庵為什麼沒有給自己筆下的好漢武松起綽號呢?

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

我們知道,施耐庵起綽號是為了讓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形象更加生動。你看,黑旋風,一聽就知道此人是個黑莽漢,又性格粗魯,風風火火。再跟其名字李逵組合在一起,別說是女人,男人聽了也毛骨悚然。

但武松始終沒有綽號,也是為了描述人物的需要。

首先武松是比較傳統的山東人,山東人都耿直,不喜歡華而不實。

武松也具備了山東大漢的這個特點,莊重、低調、矜持,不愛賣弄。即使是在如花似玉、溫存體貼的嫂子潘金蓮跟前,武松這個打虎英雄也像個大姑娘一樣靦腆。

武松平生不喜歡炫耀自己,唯一的一次炫耀,還是在怒髮衝冠在快活林剷除大惡霸蔣門神之後,他用衣襟碎片蘸著鮮血在白色的牆壁寫下:殺人者武松也。

所以說,低調的武松不喜歡包裝,也就沒有什麼綽號。

但是武松沒有綽號,更容易讓人記住,更像是施耐庵利用這種表述向他致敬。這就像大家走在大街上都留著莫西幹髮型,人群中出現一個正常人的髮型,就會讓人過目不忘。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此處無外號勝有外號。

梁山上眾頭領都有綽號,就武松沒有,大家一下子就記住了,要不然我們還會想起武松,還會提出這個問題嗎?

再說,武松一生中閃光點太多了,隨便拿出一件是都是婦孺皆知的。

武松的本名就已經如雷貫耳,他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還用起綽號嗎?最大的炫耀就是不炫耀,武松也不需要綽號,到武松這裡,綽號就是累贅。

這就好比一提起泰森,我們就想起拳王;一提起馬雲,就想起阿里。一提起東哥,就想起明尼蘇達,在他們的名字面前加個綽號,完全是畫蛇添足、浪費腦細胞。


歷來現實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就不吐槽了,武松作為《水滸傳》裡面塑造最成功的的幾個人物之一,能夠用“敷衍了事”這個詞來形容嗎?

我們來了解了解外號的緣由,外號大概是根據一個人的特點,對周圍造成一定的影響,人們能夠很準確的、簡單的表現出對某個人物的形容的東西,所以外號一般都是來源於生活,同樣的小說中人物的外號也是來源於生活中,只是比生活中更加高上一個層次罷了,因為有事件、時間節點等的輪廓,所以書中人物的外號也是最好起的,而所起的外號是否經典是這部小說是否出名,是否能夠引領時代所決定的(假如我給我家小狗起外號:騙子,只要有足夠的人閱讀,下次大家見我家小狗會自然而然叫“騙子”這個外號的);

下面,咱們瞭解瞭解武二哥的各個時期的外號,都是有脈絡可以參考的,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家裡有個哥哥,所以大傢伙都叫武松為武二郎,這是屬於當時最下層人民的普遍稱呼,可以看出武松一家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再之後的打虎英雄,這個外號更加傾向於輿論的情況,我們可以忽略;

著重說說血濺鴛鴦樓,在小說中這段描述極為精彩,為何在武松所有的外號中沒有關於這件事的呢?什麼武傲天、武霸道、武熱血之類的,最大的原因可能是這本書的尺度所限制,外號是高度概括其相當一段時間所作所為,甚至一生一世;至於之後的“行者”,是代表著主流勢力對其打壓的後果,大家也許不是很瞭解“行者”這個詞的意思,屬於“三教九流”中的遊方道士,在下九流中,排行第一,也是能夠預示著其之後的結局,誰能直接否定“行者”不是經典外號?

中國文學博大精深,凡是被稱作經典的東西,都是值得我們深挖的,甚至可以過渡解讀,不過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水滸整本小說所要表達的什麼,從大方向來分析,來探索,總是不會錯誤的。

疑問:最後大家感覺武大郎這個“三寸丁谷樹皮”怎麼樣?我怎麼感覺武松沒有他哥哥的名聲大呢?


秦地說秦


敷衍?也許更具備著深意!

如果單純從表面上看,行者二字的確沒有豹子頭或者霹靂火那麼霸氣,也沒有花和尚或者黑旋風那麼通俗易懂,但簡單的詞語,並不意味著是一種敷衍,事實上卻飽含深意。



事實上,行者是一個佛教專用詞彙,可以指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也可以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甚至連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有行者悟空的稱號,能說這是一種敷衍嗎?

看似簡單,可實際上卻對武松做出了一個很佛系的評價。或者拋開這些專用詞彙,單從武松一生的實際情況來說,他也具備“行者”的稱號,只不過這個行者有了別樣的意思。

年輕的時候誤傷人,被迫跑路逃命。

一年多之後聽說無事,又大老遠的跑回老家,中途在景陽岡拳打老虎,創造了轟動北方的壯舉。

回到老家清河縣成了都頭,負責押送罪犯,又是一路東奔西跑。



給哥哥報仇怒殺潘金蓮和西門慶,被髮配孟州,繼續開起了長途發配之路。

血濺飛雲浦、滅門鴛鴦樓,武松再一次踏上跑路之旅,直到上了二龍山。

隨著不久後的三山聚義,武松又歸到了梁山的帳下,繼續跟著宋江東征西戰,招安前要打仗,招安後還是要打仗。

總而言之,武松前面的幾十年,就是不停的跑來跑去,又豈能配不上“行者”的稱號呢?所以最後來到六合音寺的時候,武松恐怕跟魯智深一樣,有了同樣的感悟,自己的前半生一路東奔西走不停的殺人,可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麼呢?又究竟得到什麼了?一場空的武松在這一刻終於放下了一切,選擇了出家。

看似敷衍,但這兩個字卻也總結了武松的一生,從他假扮成出家人逃命的那一刻,她人生的最終命運也許就定格在了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