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鸢_戾天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作家施耐庵的作品,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水浒并不是一个独立IP,在施乃庵编写水浒传之前,关于水浒传的传说,已成为了民间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水浒传的故事已经有了很多版本,许多经典桥段,已经出现了雏形。

在水浒传这本书中,梁山108将独具特色的绰号,有些在水浒传成书之前,通过各种民间传说,各种话本故事,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施耐庵在编写水浒传的时候,采用了拿来主义,将这批脍炙人口的英雄连人带绰号,一股脑的原封不动的原汁原味的写在了自己的小说中。

行者武松这个水浒传中重要的英雄形象,他的名字和绰号就不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原创的,而是他采用拿来主义,从其他的水浒相关作品中照搬过来的。

元朝是一个杂曲盛行的时代,这种艺术形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很有吸引力,杂曲中的英雄人物民间可谓是脍炙人口。行者武松他的故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让人津津乐道。

武松和行者这个绰号已经形成独立CP,早已是焦不离孟,说起武松就会想到行者,提起行者就会想到武松和孙悟空。所以施耐庵在编写水浒传的时候,编写武十回的时候,他觉得没有理由不蹭一蹭行者武松这么高的热度,所以他就没有动脑筋给武松安排一个高大上的绰号。

当然行者这个绰号对于武松的形象来说,也是非常贴切的。所谓行者就是那种带发修行的和尚,一辈子苦修。而小说中武松在上演了水浒传中的名场面血溅鸳鸯楼后,武松开始了逃难之旅。

在这段路上,他遇到了张青孙二娘,武松在出言调戏孙二娘之后,竟然和孙二娘的老公张青成为了好兄弟。为了帮助武松逃难,这对夫妻决定给武松换一个形象,他们拿出了曾经干翻的一个头陀的衣服,戒刀,重新包装武松。

经过一番拾掇,武松从一个帅大汉变成了一个帅头陀,最要紧的是这个头陀还带着度牒,就是官方承认他出家人身份的文书,有了这份文书,武松就可以以一个行者的身份,行走江湖。

至此之后,武松每次出场都是这种行者打扮,如此一来,行者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这个绰号也就由此而来,可以说是非常贴合武松的形象的。

再者,大家有没有发现武松一生坎坷。一开始由于打了别人,在小旋风柴进那里寻求庇护,到后来杀死家里的那对奸夫淫妇,再到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上了梁山之后,在打仗中还被砍断了一根手臂。

可以说武松的一生非常的苦,这也暗合行者一生苦修,为世人解脱的特点,所以说这个绰号起得非常好,远比什么打虎将,什么飞天大圣有内涵的多。


历史评说


题主的描述有误,在逻辑文史姨看来,梁山108将中除了宋江外,还真没有谁的绰号比武松多的。

首先梁山上有两个佛门性质的人,一个是鲁智深,一个就是武松了,这二人也是唯二出场没有绰号的人,但我们从二人的事迹来看的话,施公早就把他俩的绰号安排在其他人头上了。首先武松刚出场限时揍了只老虎,然后成为了打虎英雄,还当上了都头,所以这段时间武松的绰号其实就是“打虎将”。

接着武松遇到了哥哥和风情万种的大嫂,大嫂禁不起西门庆的勾引毒杀了武大,在郓哥以及何九叔的帮助下,武松仔细查案,最终手刃杀凶仇敌,此时的他,俨然是一只灵敏又警觉的猛兽,一个“金眼彪”的称号颁给他,实在是太合适不过。

武松在结识施恩后遇到了不少奇葩事,在被张都监陷害后武松大闹飞云浦并在鸳鸯楼上拿着朴刀怒杀数人。值得注意的是武松在那一夜杀了不少无辜之人,好似一只拿着砍刀的魔鬼,那就送他一个“操刀鬼”的名称吧。

所以我们发现,武松的故事完全可以拿别人的绰号来表述,而李忠、施恩、曹正均是桃花山和二龙山的成员,当然,两座山上除了杨志外还有周通、孙二娘、张青在,这三人的绰号正好讲的是鲁智深的故事。

首先鲁达当年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当他得知郑屠在渭州称自己是镇关西时就大发雷霆,他说自己才是镇关西,镇守一方,守护百姓,就是当地的“小霸王”。

鲁智深在下五台山之后,才在桃花村扮新娘暴打周通,活脱脱一个暴躁的“母夜叉”。

鲁智深曾在大相国寺种菜,所以他也可以是“菜园子”。

因此,并非施公词穷,其实人家是在秀…


就是这个样子。


逻辑文史游



答:是的是的,施耐庵对武松的外号是有些漫不经心了,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要我说,武松绝对是水浒世界里一等一的英雄人物,神力盖世,遇强愈强,战必胜,攻必克,最后断了一臂,也是断在妖道包天师淬炼过的玄天混元剑之下,虽败不辱。

像武松这样一尊凛然如天神的好汉,无论起什么惊世骇俗、震耳欲聋的绰号,都不过分。

我们看小霸王周通、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等等,绰号都是以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人来比拟,实际上,他们的实力弱爆了,根本不值一提。

打虎将李忠的绰号更是白瞎了,他不过一个靠玩杂耍卖膏药为生的江湖郎中,什么时候打过虎了?也敢吊起“打虎将”这样的招牌。

也幸亏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青眼虎李云、跳涧虎达、花颈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这一票绰号带“虎”的猛人没找李忠的晦气,否则,这些人,基本任何一个都可以辗压李忠。

想想看,《三侠五义》里的锦毛鼠白玉堂就因为展昭的绰号叫御猫,就跟展昭没完没了,互相斗法,互相掐架,险些闹出人命。

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也有个响亮的绰号——镇关西。

鲁达听了,鼻子差点气歪,他说,我当是哪儿来的大神,原来是个卖肉的屠夫,狗一般的人物,也配叫镇关西?!

说起来可怜,鲁达、武松和史进这几个,是少数出场还没有绰号的梁山好汉。

史进还好,因为做了个纹身,纹了九条龙,就浪得了一个“九纹龙”的称号。

鲁达呢?也有纹身,但要到做了和尚,这纹身才和和尚这个职业结合到一起,成了“花和尚”。

但无论是“九纹龙”还是“花和尚”,一听还是有些高大上的感觉,颇堪玩味。

唯独武松,因为当了行者,就挂上了一个“行者”的绰号。


实际上,行者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或者是一种身份,都算不上什么绰号!

只能说,鲁达、武松和史进这几个,出道太晚了,不像其他好汉,早早就在江湖上闯荡出了名气。

武松绝对属于大器晚成类。

他去投奔柴进时,在江湖上还没有任何战绩,仅仅是在清河县老家和乡人斗殴,失手打伤(注意,不是打死)过人。

我们看,林冲、宋江、朱仝、雷横、石勇、李逵等人到了柴进庄园,哪一个不得到热情洋溢的高规格接待?

只有武松,被当成了个蹭白食的闲汉,冷落了一年多。

出道迟了,在其他好汉的人设已定的前提下,武松只被冠以平淡无奇的“行者”之称,这,也算作是另一种方式的大言至简罢?


覃仕勇说史


提及水浒,就不能不说其中的绰号文化。梁山108将中,每个人都有绰号,有些人甚至还有两个或者三个绰号。除了梁山好汉外,其他很多人也有绰号,比如牛二号称“没毛大虫”,郑屠户被叫做“镇关西”,还有一帮叫“过街老鼠”“油里鳅”等的泼皮等。

当然,辽国、田虎、王庆以及方腊麾下的将领,不少人也有绰号,或者说类似绰号的别名。

比如方腊麾下的庞万春,因为擅长射箭,所以号称“小养由基”;猛和尚邓元觉,绰号是“宝光如来”,另外还有飞龙大将军等八骠骑,南离大将军石宝,江南二十四神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整本水浒中,绰号至少有二三百个。

作为主角之一的武松,他的绰号就两个字,“行者”而已。施耐庵起了那么多绰号,为何让武松的绰号那么简单呢?是施耐庵江郎才尽了,所以才这样吗?

其实,武松的绰号“行者”是非常好的绰号,接下来,个人从两方面来解读,分别是“行者”含义,以及背后的道理。

先说“行者”的含义

很多人认为,武松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过老虎,他的绰号应该是“打虎将”。而另一位“打虎将”李忠从未打虎,名不副实。实际上,如果让武松叫“打虎将”则有点俗气了。

绰号的本质,是要体现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是性格,或是相貌,或是武艺等。在表现个人性格或者武艺方面,绰号往往会很被放大。比如梁山的“飞天大圣”“八臂哪吒”“险道神”“活阎罗”“短命二郎”等,跟神魔联系,给人以凶神恶煞的感觉,但实际上呢?显然,他们没这么夸张,这样的绰号,就是把人的品质放大了。

如果武松叫“打虎将”,会和“飞天大圣”之流一样俗气了。且事实传多了会被放大,而事实一旦被放大,就会有虚假的感觉。

反观“行者”,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行者不但能概括武松的形象,更能表现其人生历程。所谓“行者”,就是头陀,是带发修行的和尚,他们一辈子要苦行,来为世间之人解脱。武松这辈子其实和行者一样,从打昏别人,躲避柴进庄子里,再到打虎、认兄,杀嫂,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甚至到南征北战,武松一直如此。

也正是因为武松一辈子很苦,仿佛头陀修行,所以作者特意安排一个头陀,他的戒箍、戒刀、度牒等等都给了武松,而且相貌、年龄等都跟武松完全符合。连孙二娘都说,这是前世有缘。

孙二娘道:“二年前,有个头陀打从这里过……今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保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水浒传》

实际上,不是武松和头陀有缘,这就是作者在暗示,武松就是个头陀,是个行者。所以连那把夜里鸣啸的戒刀,跟了武松后也不在“因为不平而鸣啸”。为何?宝物识主。

另外,这与武松的结局也是一致的。梁山两个道士,最后都去修道了;梁山还有两个和尚,最后也都遁入空门了。

再说“行者”的背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简单来说,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自然的是最美的,或者说越简约越有道理。所谓“大道至简”,差不多可以这么理解。

武松的绰号“行者”也是如此,简单两个字,就很好地概括出了武松的一生历程。如果非要用什么“打虎将”之类的绰号,反而不美。

很多人也会发现,梁山好汉中,不少人的绰号都很简单,比如关胜就是“大刀”,卢俊义绰号“玉麒麟”,花荣是“小李广”,“花和尚”“金枪手”等,简单明了,没那么多花里胡哨。“飞天蜈蚣”“生铁佛”之类的绰号,多是唬人用,本事其实没多高。

最后一句:不是非要狂拽酷炫的绰号,才是最好的,那只是表面,弄不好还容易被笑话。


自说文史


武松在水浒传里面并非没有绰号,他的绰号是“行者”。施耐庵给武松起的这个绰号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武松自从经历了一系列杀戮以后,能够死里逃生完全是自己的命好,遇到了孙二娘夫妇,孙二娘送给武松一副头陀的行头,使得武松化险为夷,从此走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这条路。


所以说“行者”这个绰号就适合武松拥有,武松一路坎坷,经历了生离死别,最后居然不是头陀却要硬装作头陀,所以他不是行者谁是行者。施耐庵给武松这个“行者”的定位,也是恰到好处。武松一贯做事喜欢独来独往,快意恩仇,而且知恩图报,“行者”这个绰号用在武松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有绰号,武松作为水浒传里面的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一位,自然也不甘落后,所以施耐庵并不是词穷,也没用敷衍武松,而是把武松定位的很准,很到位,尽管武松前半生是打虎英雄、嫉恶如仇的好汉,可是后来的武松俨然一副头陀装扮,很明显武松走到这一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武松只能以头陀身份走完下半生。



如果武大郎不被潘金莲、西门庆毒死,武松也不会经历那么多血性的杀戮,没有被逼的走投无路,他也绝不会有这一步,也就不会有“行者”的绰号。所以我认为武松的这个绰号,完全是因为自己变成了头陀这个身份而起的。“行者”,“头陀”本意上来讲都是一路人,起码都是行走江湖的独行侠,看破红尘之人,所以我倒是觉得施耐庵给武松起的这个“行者”绰号,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也是很有寓意的。


任驰赢天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为他塑造的各色人物都取了一个“外号”。所谓“外号”,就是根据某个人物的鲜明特征总结出来的一个词,用来指代这个人。人们在称呼这个人的时候,不叫其名字,反而以外号呼之。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外号”文化被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一个外号。不仅是正面人物一百单八将,其他诸如反面人物西门庆,人称“西门大官人”,杀猪的郑屠外号“镇关西”;以及方腊、王庆、田虎手下的战将,也都有各自的外号。

历来的水浒读者对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外号,自然熟稔于胸、信口拈来;但是对其他陪衬人物,则相对陌生,没有记住他们的外号罢了。

《水浒传》中,作为第一主线人物的宋江外号最多。书中写他,因为“面黑身矮”,所以人都唤他“黑宋江”。“面黑身矮”就是宋江的一个典型特征,人们以此来称呼他。除此之外,又因为宋江于家至孝、仗义疏财,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孝义黑三郎”,孝顺、讲义气、生得黑(因为宋江做小吏,或者说他办事心黑手辣)也是宋江的典型特征。

宋江除了“黑宋江”和“孝义黑三郎”的外号之外,还有两个在江湖上响当当的外号——“呼保义宋江”和“及时雨宋公明”。在宋江还未上梁山成为梁山之主前,人们叫他“黑宋江”和“孝义黑三郎”,多少有些不敬重的意味。宋江既然做了梁山之主,就没人敢这么称呼宋江了,所以宋江又有了“呼保义”和“及时雨”的名号。

“保义”在宋朝,是一种较低的官职,称为“保义郎”。宋江这个保义郎,是别人叫的或者他自封的,不是朝廷所授,所谓称为“呼保义”,这一外号表明了宋江一直想要归顺朝廷,入朝为官、光宗耀祖的愿望。“及时雨”的名号,则是因为宋江喜欢结交江湖好汉,只有人来投奔,尽情款待,若要求他金钱财物,他也慷慨解囊,从不推辞。宋江为人排忧解难,就像天上的及时雨一般,因此人们称他为“及时雨宋公明”。

从宋江的外号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外号的设定其实是为小说人物塑造而服务的,可以根据小说情节推进而发生变化。同样,武松的外号也是如此。

武松以“行者武松”的外号闻名于江湖,在书中也将“行者”作为他的正式外号。那么,他的这一外号从何而来呢?

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之时,曾在墙壁上留下八个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景阳冈打死老虎之后,武松自诩的外号是“打虎英雄”,别人也自然这样称呼他。因为打虎有功,武松在阳谷县做了都头,因此人们又称他为“武都头”。

由此可知,“行者武松”并非武松唯一的外号。其实在“打虎武松”和“武都头”之前,武松在江湖上也有一个并不太响亮的名号“武二郎”。武松和宋江在柴进庄上初见之时,宋江立刻就说:“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宋江这句话,虽然有客套的成分,但是也证明了武松是一条闻名江湖的好汉。

但是武松的外号,并没有什么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无论是“武二郎”还是“武都头”,还有“打虎武松”都没能在江湖上叫得响亮。“武二郎”的外号,太过普通,只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人称“二郎”,与“拼命三郎”石秀,以及“短命二郎”阮小五类似。武松作为一个重量级的水浒英雄,他的外号自然不能与其他人太过相似,所以“武二郎”的名号,从他离开柴进庄上就没有人再如此称呼。

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后,获得了“打虎英雄”的外号。按道理而言,武松是实至名归的“打虎英雄”,但是在水浒人物塑造中,有不少作为陪衬人物的好汉外号中就带有一个“虎”字,比如“打虎将”李忠、“跳涧虎”陈达、“锦毛虎”燕顺、“青眼虎”李云等,所谓狐假虎威,这些人并没有太大的真本事,只是取一个带“虎”字的外号来壮大声威而已。

《水浒传》中打虎的有武松、李逵和解珍、解宝兄弟,四个人都没有以“虎”字来作为外号,而且都进了三十六天罡之列。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其本事又在其他三人之上,为了表明自己的真本事,反而不能以“打虎”这一事迹来进行宣扬。因为外号中带了“虎”字,反而容易让人“以真当假”,误以为武松也是狐假虎威之辈。

于是乎,武松的外号到底怎么定,让施耐庵也犯了难。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逃亡过程中,得到张青、孙二娘夫妇的帮助,给了他一套头陀的装束,剪了头发,化身为行者。武松辞别,前往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张青夫妻二人看了他的装扮,不禁喝彩:“果然好个行者!”书中有诗云: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武松“行者”的外号,便由此而来。先有了“打虎将”李忠,武松不能称为“打虎英雄”。自此后,武松行走江湖就有了“行者”的外号。一直到梁山聚义,所有的梁山好汉的外号都固定下来,武松也就成了“行者武松”。

“行者”武松,取的是武松的装扮特征。“行者”的外号,比之其他人诸如“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赤发鬼刘唐”等,似乎并无突出武松的个性鲜明和勇武过人。然而武松这一人物塑造,并不是施耐庵一个人完成的,所以并不存在什么敷衍了事。

《水浒传》的人物故事是长期民间自发创作的结果,至于武松没有一个叫得响亮的外号,也是阴差阳错。施耐庵在安排书中人物出场时,李忠在前,武松在后,李忠占了他“打虎英雄”的名头,武松不能与“打虎”关联起来,除了前文所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人物出场顺序安排的原因。


END.


博书


取了这么个“草率”的名字,怕是作者不喜欢武松?

除了此108人,还有一些市井人物也有外号,比如“三寸丁谷树皮”啦,这个想必比很多梁山人马的外号还叫得熟练,比如“没毛大虫”牛二。敌方武将也有外号,比如方腊的“宝光如来”邓元觉,这个“宝光如来”听起来比“花和尚”响亮多了吧,但是作者有多喜欢鲁大师想必大家都知道。所以给武松安排外号绝非是词穷了,你看武松在书中占了多大篇幅,作者有多喜欢这个人物!那为什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呢?

(《水浒传》武松)

外号的种类

外号有很多种,就像刚才说的“大虫”也就是老虎,算是猛兽系的,有插翅虎 雷横、 锦毛虎 燕顺、 矮脚虎 王英 、跳间虎 陈达 、花项虎 龚旺 、中箭虎 丁得孙、 笑面虎 朱富 、青眼虎 李云 。虽然看上去很猛,除了雷横都是弱将。

武器为外号的就厉害一些了,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武器为外号比猛兽低调多了(猛兽里面卢俊义和林冲最厉害)。

(《水浒传》二龙山三汉子)

还有身份为名号的:鲁智深、武松。他们两个的名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简约,简约而不简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长相的外号等等。

施耐庵对佛教崇尚的是什么?

《水浒传》里写了很多和尚道士,但是却发现很多干的都是偷鸡摸狗的事情,比如鲁智深和史进弄死的和尚、比如武松弄死的道士,比如被石秀弄死的和尚裴如海。尤其是这个裴如海,表面文章做得绝了却无一点佛心。反倒是鲁智深和武松更有“佛心”。看出来,施耐庵喜欢得不是形式,而是内涵的实际。

(《水浒传》暴打蒋门神)

武松的外号

武松的外号仅仅是身份而已,并没有其他的说法,非常低调。施耐庵对他喜欢的东西不加修饰和对人物有明显的偏爱。低调的名字,但是高调做事。这就是武松。反观那些名字取的比较吓人的:八臂哪吒、飞天大圣、神火、圣水都是泛泛之辈,徒有其表也!“咬人的狗不叫”,这绝不是骂人!


泊图泊途


江湖上的绰号也就是一个包装,就像艺人的艺名一样。人在江湖混,哪能没绰号,只要有绰号,就有了行走江湖的资本。

梁山作为北宋时期北方的大型黑帮,更是需要包装的,所以梁山上黑帮头目都有一个很雷人的绰号。

黑老大宋江的绰号最为讲究,先前有个雅致的绰号叫呼保义,那是用来对大宋朝廷和官员展示的。是告诉领导们,俺宋江打家劫舍不是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接受诏安、替天行道。

宋江还有个外号叫及时雨,是对民间进行形象宣传的。作为耍笔杆子的老手,宋江的文案是可圈可点的。百姓水深火热,宋江就像久旱的甘霖,能给大家带来想要的幸福。

有人说宋江还有个外号,叫黑三郎,那可是宋江的小三给起的,虽然挺亲民,但的确不在宋江的自我包装计划之内。

梁山上的大小头目,也都有一个很不错的包装。

比如梁山上的前领导人晁盖——托塔天王,像天神李靖一样威风。

梁山老二卢俊义——玉麒麟,外表英俊,才华出众,像麒麟那样是稀缺资源。

一丈青扈三娘——身材修长,有涵养、有品位的气质女。

母大虫孙二娘——听名字就是个胆大不要命的娘们。

菜园子张青——职业菜农。

浪子燕青——一个浪字就尽在不言中。

仔细琢磨,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人人都有外号,可就是武松没有。

是施耐庵老先生江郎才尽,想象力枯竭吗?

施耐庵的文字功夫天下一流、有口皆碑,要不然《水浒》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是大意疏忽、忘了起绰号吗?

施耐庵忘了别人,也不会忘记武松,武松是梁山上的主要人物,施耐庵用在武松身上的笔墨恐怕是一百单八将里最多的,不可能忘记的。

是武松工夫不行吗?武松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手刃西门庆,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诏安后干掉贼首方腊,哪一次不是气壮河山、可圈可点。

是武松不需要绰号吗?似乎也不是。

因为武松没有绰号,开始投奔到柴大官人门下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被柴进疏忽,怠慢,坐了很久很久的冷板凳。

而那个从来没有什么亮点,什么正能量也没有,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江湖骗子李忠,却因为欺世盗名弄了个打虎将的绰号,在江湖上左右逢源,威风八面。

从头到尾,没有见到李忠打死过老虎,甚至连老虎屁股也不敢摸,但人家就是大言不惭,自称打虎将。

而那个石勇更是武艺稀松平常,但人家就敢起个石将军的绰号到外面蒙事。靠着"将军"的绰号,同样是在柴进庄上,人家成为座上客,成为焦点人物。而武松却因为没有绰号,被柴进遗忘在角落里。

说到这里,有朋友就会抬杠了,武松有绰号啊,行者武松,行者不是绰号吗?

首先行者是个职业名称,是没有剃度的出家人。不能作为绰号。比如说,安道全是医生,你要是给他起个医生的绰号,是没有人会记住的,因为没有个性,必须要在前面加个"神"字才会叫人牢牢记住。同样的道理,押司宋江、教头林冲、提辖鲁智深,这里的前缀押司、教头、提辖,都不能算作外号或绰号。

再说了,武松并没有当过一天行者,只是在十字坡为了躲避追捕,临时弄了身头陀的衣裳穿上,客串了一次行者而已。所以说行者不能算武松的外号,行者这个词跟武松的人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也没有关系。

那么施耐庵为什么没有给自己笔下的好汉武松起绰号呢?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我们知道,施耐庵起绰号是为了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你看,黑旋风,一听就知道此人是个黑莽汉,又性格粗鲁,风风火火。再跟其名字李逵组合在一起,别说是女人,男人听了也毛骨悚然。

但武松始终没有绰号,也是为了描述人物的需要。

首先武松是比较传统的山东人,山东人都耿直,不喜欢华而不实。

武松也具备了山东大汉的这个特点,庄重、低调、矜持,不爱卖弄。即使是在如花似玉、温存体贴的嫂子潘金莲跟前,武松这个打虎英雄也像个大姑娘一样腼腆。

武松平生不喜欢炫耀自己,唯一的一次炫耀,还是在怒发冲冠在快活林铲除大恶霸蒋门神之后,他用衣襟碎片蘸着鲜血在白色的墙壁写下:杀人者武松也。

所以说,低调的武松不喜欢包装,也就没有什么绰号。

但是武松没有绰号,更容易让人记住,更像是施耐庵利用这种表述向他致敬。这就像大家走在大街上都留着莫西干发型,人群中出现一个正常人的发型,就会让人过目不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处无外号胜有外号。

梁山上众头领都有绰号,就武松没有,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要不然我们还会想起武松,还会提出这个问题吗?

再说,武松一生中闪光点太多了,随便拿出一件是都是妇孺皆知的。

武松的本名就已经如雷贯耳,他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还用起绰号吗?最大的炫耀就是不炫耀,武松也不需要绰号,到武松这里,绰号就是累赘。

这就好比一提起泰森,我们就想起拳王;一提起马云,就想起阿里。一提起东哥,就想起明尼苏达,在他们的名字面前加个绰号,完全是画蛇添足、浪费脑细胞。


历来现实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就不吐槽了,武松作为《水浒传》里面塑造最成功的的几个人物之一,能够用“敷衍了事”这个词来形容吗?

我们来了解了解外号的缘由,外号大概是根据一个人的特点,对周围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们能够很准确的、简单的表现出对某个人物的形容的东西,所以外号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样的小说中人物的外号也是来源于生活中,只是比生活中更加高上一个层次罢了,因为有事件、时间节点等的轮廓,所以书中人物的外号也是最好起的,而所起的外号是否经典是这部小说是否出名,是否能够引领时代所决定的(假如我给我家小狗起外号:骗子,只要有足够的人阅读,下次大家见我家小狗会自然而然叫“骗子”这个外号的);

下面,咱们了解了解武二哥的各个时期的外号,都是有脉络可以参考的,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家里有个哥哥,所以大家伙都叫武松为武二郎,这是属于当时最下层人民的普遍称呼,可以看出武松一家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再之后的打虎英雄,这个外号更加倾向于舆论的情况,我们可以忽略;

着重说说血溅鸳鸯楼,在小说中这段描述极为精彩,为何在武松所有的外号中没有关于这件事的呢?什么武傲天、武霸道、武热血之类的,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这本书的尺度所限制,外号是高度概括其相当一段时间所作所为,甚至一生一世;至于之后的“行者”,是代表着主流势力对其打压的后果,大家也许不是很了解“行者”这个词的意思,属于“三教九流”中的游方道士,在下九流中,排行第一,也是能够预示着其之后的结局,谁能直接否定“行者”不是经典外号?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凡是被称作经典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深挖的,甚至可以过渡解读,不过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水浒整本小说所要表达的什么,从大方向来分析,来探索,总是不会错误的。

疑问:最后大家感觉武大郎这个“三寸丁谷树皮”怎么样?我怎么感觉武松没有他哥哥的名声大呢?


秦地说秦


敷衍?也许更具备着深意!

如果单纯从表面上看,行者二字的确没有豹子头或者霹雳火那么霸气,也没有花和尚或者黑旋风那么通俗易懂,但简单的词语,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敷衍,事实上却饱含深意。



事实上,行者是一个佛教专用词汇,可以指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也可以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甚至连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也有行者悟空的称号,能说这是一种敷衍吗?

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对武松做出了一个很佛系的评价。或者抛开这些专用词汇,单从武松一生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也具备“行者”的称号,只不过这个行者有了别样的意思。

年轻的时候误伤人,被迫跑路逃命。

一年多之后听说无事,又大老远的跑回老家,中途在景阳冈拳打老虎,创造了轰动北方的壮举。

回到老家清河县成了都头,负责押送罪犯,又是一路东奔西跑。



给哥哥报仇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继续开起了长途发配之路。

血溅飞云浦、灭门鸳鸯楼,武松再一次踏上跑路之旅,直到上了二龙山。

随着不久后的三山聚义,武松又归到了梁山的帐下,继续跟着宋江东征西战,招安前要打仗,招安后还是要打仗。

总而言之,武松前面的几十年,就是不停的跑来跑去,又岂能配不上“行者”的称号呢?所以最后来到六合音寺的时候,武松恐怕跟鲁智深一样,有了同样的感悟,自己的前半生一路东奔西走不停的杀人,可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呢?又究竟得到什么了?一场空的武松在这一刻终于放下了一切,选择了出家。

看似敷衍,但这两个字却也总结了武松的一生,从他假扮成出家人逃命的那一刻,她人生的最终命运也许就定格在了那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