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為什麼不長樹?

魚兒不相信眼淚


樹木對水源和能量的需求較高,而草原上由於缺乏足夠的水源,和能量,所以導致草原上無法長樹。

草原上的降雨量

在我國內陸地區,有大面積的草原、荒漠草原和戈壁灘,而這些地區之所以沒有呈現出森林的樣貌,是因為降雨量較少。

由於一般降雨量較多的地方,基本上是靠近海洋、河流、湖泊匯聚的地方,這些地方水汽比較充沛。

在我國,東部為沿海地區,西部為內陸,所以我國的降雨量從東向西遞減。再者我國南部也瀕臨海洋,我國北方屬於內陸地區,所以降雨量從南到北,逐漸遞減。降雨量的不均造成了我國南方地區多是森林,而西北地區多荒漠、草原、隔壁。

之所以降雨量影響著植被的分佈,其實和植物的蒸騰有關。

植物的蒸騰

樹木和草的區別在於,樹木一般比較高大,有木質化的樹幹,和樹冠層。樹冠層上有許多樹葉,這些樹葉可以通過體內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儲存在自己體內。

為了儘可能多獲取能量,樹木一般會盡可能地長高,這樣可以不被周圍的植被遮擋,從而獲得更多的太陽能。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樹林茂盛的地區,一般林地茂盛地區的草會比較稀疏,這是因為能夠到達地面的太陽光有限,大多數太陽光都被上層的樹木遮擋住了。

除了長高之外,植物也會盡可能地多長葉子,由於葉子裡面含有葉綠體,所以每多長一片樹葉,就可以讓自己獲得多一份能量。

然而樹葉具有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可以通過樹葉蒸發到空氣之中。如果該植物生長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那麼樹葉蒸發的水分,植物可以通過根莖再吸收補充。

如果該植物生長在降雨量較少的地區,那麼植被根莖吸收的水分,不能支撐植被的蒸發。為了節約水分,此時有些植被會演化出硬葉,表面會形成蠟一樣的結構,阻止水分向外蒸發。甚至在冬季時,還會落葉來降低水分蒸發。

如果降雨量再少一些,那麼植被可能會演化出針葉,儘可能減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阻止水分向外蒸發。

如果降雨量小到一定程度時,連針葉樹都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時,該地區的植被只能以草原的形式存在。

草相對於樹木而言,枝幹更低,葉子數量較少,蒸騰效果有限,所以草能夠在降雨量較少的地區生存。如果某個地方的降雨量連草都無法維持生存時,該地就會演化成荒漠,甚至是沙漠。

人工植樹,可以恢復生態環境嗎?

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樹木的生長和降雨量有關係,那為什麼還要植樹呢?在西北地區種的樹真的能活嗎?

實際上,在西北地區種樹,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為了經濟,而是為了環境。雖然西北地區降雨量較少,但西北地區有雪山、冰山融化的水,地表深入也有地下水,如果選擇合適的樹木品種,根系吸收的水分,是可以抗衡樹木的蒸發量

再者,植樹造林的地區主要是以前亂砍亂伐地區,以及曾經適宜樹木生長的地區,因為種種原因樹木減少的地區,比如:毀林開荒地區。在西北地區恢復生態主要採取的是“麥草方格”的方式,將乾草以方格的形式埋在沙地上,這樣周圍的沙子就不會移動,一旦該地區下雨,雨水又會彙集在麥草方格之中,不會輕易溜走。

再在這些方格之中播種抗旱性較好的種子,能夠將荒漠地區改造成草原地區。

雖然該地區降雨量沒有變化,但由於雨水不再流失,聚集的雨水可以為植物提供水分,所以該地區可以被改造成草原。

但如果想把草原改造成森林(如果樹木能存活的話),反而可能會加重該地區水分流失,可能會造成該地區走向更加嚴重的荒漠化。

總結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3個條件:陽光、土壤和水分

,樹木如果在合適的環境下,為了爭奪陽光資源,會盡可能地讓自己變高,枝條更多,樹葉更多,但同時也會讓自己蒸發的水分變多。為了生存,植物根莖吸收的水分,和樹葉散失的水分幾乎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如果植物本身蒸發的水分,大於植物吸收的水分,那麼植被將會變矮,葉子變成針葉林或者硬葉、落葉的方式來減少樹木的蒸發量。

如果植物根莖吸收的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無法維持樹木生長,那麼該地區將不再適宜植被生長。而草由於蒸發量小,反而可以在這個地區生存。

所以,一般草原上很少長樹。


鍾銘聊科學


首先我們要申明的一點是:並非所有的草原上都沒有樹,但絕大多數的草原是不長樹的。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為什麼不長樹呢?

一、降雨量

草原是沙漠氣候和溼潤氣候的過渡,所以草原通常比較乾燥,而且降水量偏少。乾燥缺水,高大的樹木肯定是無法生長的。

二、土壤

草原由於降雨量比較少,只能溼潤地皮以下較淺土壤。所以草原可用於生長的土壤層比較的薄,大概只有幾十釐米左右。而下面的土壤則鈣化嚴重,這就導致樹的根莖,很難穿透鈣化嚴重的土壤層,吸取土壤深層的營養和水分。所以草原的土壤,是不支持樹生存的。

三、氣候

草原氣候變化無常:冬天不僅寒冷而且漫長,而夏天雖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草原整體的氣候並不規律,乾旱的現象時有發生,樹很容易因此乾旱而死。

四、人為因素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中就離不開木材。牧民們搭建蒙古包,圍養牲畜需要柵欄,遊牧所需的車輛等等都需要木材去製作。草原原本就稀少的樹木本,被砍伐的更少了,這導致了草原上的樹木越來越少了。

結語:

草類植物相對於樹木個體較小,它們生長快速。有一場充足的雨水就會很快生長起來,等到氣候變乾旱了,草類植物基本又都已經結籽枯萎了。而樹木卻需要長期供水,需要從土壤深處吸水,所以乾旱和低溫的草原環境顯然不適合樹木生長。


科學Science


草原地區的山地、沙帶和河邊,常有樹木生長。達爾罕烏拉有稀疏小喬木,沙帶有云杉林,油松林和榆樹疏林,河邊有柳灌叢。

但是廣闊草原,就像修剪過一樣,整整齊齊,不見一棵樹,頂多在丘陵坡地上有小葉錦雞兒灌叢。

這種草原無林現象早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有多種解釋草原上曾有過森林,由於氣候變遷才被草原替代;草原屬於地帶性植被,是溫帶乾旱氣候的產物。

因此草原無林的根本原因應該是氣候因素。一畝森林一晝夜蒸騰120噸水,除個別地段外,草原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再加上大風,更加大了耗水量,土壤的強烈蒸發,把下面的鹽分調動上來,而又沒有足夠的降水往下滲,因此在土層的一定部位形成了發達的鈣積層,樹木的根系很難穿透這又堅硬鹽分又多的障礙,因此不能吸收深層的水分和營養以維持樹木的生長,而草木的根系大部分位於鈣積層以上。坡地和沙地水分的淋融作用較強烈,鈣積層不發達,因此灌木得以生長。

熱帶草原又叫薩之納,有稀疏的喬木生長,因此還叫稀樹草原,有成群的斑馬、野牛,還有長頸鹿、獅子。內蒙古的草原屬溫帶草原,沒有高大的樹木,藍天綠地,一望無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景行行止11


草原上不是不長樹,酷妹兒經常去內蒙古大草原遊玩,牧場上只能說樹稀疏,也有個別的一兩棵,而一些山腳、丘陵地帶,還是有密林的。

張北草原,也是從壩上大灘也是森林成片,到平地才樹木稀少。在草原天路周邊,都是樹木和草原都有。

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莫爾道嘎林場,更是大片的森林,還有白樺林。

根河溼地,則是成片的灌木叢。

如果到新疆的那拉提草原,確實是很少見樹木,都是起伏連綿的丘陵。

我們說草原不長樹,可能是指牧場或者草甸區,這樣的地方,牛羊馬群會啃的草根都沒了,怎麼可能會有樹。

再一個,草原都是在冬季嚴寒地帶,沒有背風的地方,高大的樹木生長不起來。

風大,寒暑變化劇烈,春天夏天時間短,夏天降水集中,冬季漫長嚴寒,霜凍早,樹苗不易成活。

有些地方土層薄,也不適合根系發達的喬木,本身草原的降水量就不足,樹木根系沒有水分吸收,長不起來。

首先,是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其次是地質土層的地形地貌因素;其三是人為的放牧的影響。

這三個方面中,自然條件是最關鍵的,其次才是人為影響。

比如內蒙古,是高原地形地貌,常年降水量少,土地貧瘠,除了河套地區豐饒,草都不長的戈壁沙漠,怎麼適合樹木生長呢?不是沒有樹木,在適宜生長的地方,比如山脈丘陵的南側、溝壑裡,還是林木茂密的。

人生即旅行,皆為遠遊客。

關注“0酷妹兒圈0”,酷妹兒一路伴您精彩同行!


酷妹兒圈01


草原上的泥土很薄,通常只有20釐米左右,即使是茂盛的灌木叢下,土層的厚度也不超過50釐米,再往下,就是堅硬的岩石層。由於土層的含水量仍然不多,而草原地區年降雨量較少,少雨乾旱,再加上草原上的氣候變化無常,水分蒸發相當快,因而土層中的水分更容易喪失。樹木的生長即需要有一定深度的土層,使根系吸收土壤中豐富的水分和養分,而草原上卻不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因而不宜於樹木的生長。




小波嘿嘿


提及大草原,我不禁想起一首耳熟能詳的民謠《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無論是否去過大草原,光是看到大草原,我們的心境就像是起了變化。大草原可謂是我們的情懷。曾經有人問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大草原上為什麼不長樹?

之所以說這個問題有趣,是因為有人根據字面意思就做出瞭解釋,大草原不長草難道長樹?當然我們都知道大草原不長樹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所以我們只能把這個回答當成是個冷笑話。

首先,我國的草原資源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較豐富,除了四大草原外,西北部地區草原生長情況良好的比比皆是。我們眼中的大草原,大多是一望無垠的,碧綠的草與藍天白雲相互映襯,顯得格外的美。其實在大多數人眼裡,大草原長樹反而會破壞美感,讓人失了那種一看到草原就覺得異常舒服的感覺。

言歸正傳,關於大草原上為什麼不長樹這個問題來看,小編幫大家整理了一下,得出以下原因:第一,大草原上人工飼養著數量極多的動物,如馬牛羊等。這些動物是吃草的,但也吃樹木。

有些大草原其實是可以長出除了草以外的植物來的,只不過草原上飼養著的牲畜堪比收割機,有些剛發芽的植物,小樹苗等往往剛冒出頭,就被它們捲進嘴裡吃了;第二,草原上的條件不適合樹木的生長,一般草原長不了樹木是因為草原的泥土深度淺。

眾所周知,樹木要茁壯成長,其根系必須發達。而草原的土壤明顯不具備讓樹木生長的條件。而且大草原氣候乾旱,降水量少,即便碰上雨期,降水量豐富了,但水只流經地表,並沒有深入土壤之中,所以無法儲蓄於土壤中供植物吸收。

除此之外,氣候,降水,光照條件等也是限制草原樹木生長的因素;第三,人為干擾多,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雖然多住蒙古包,但是他們一旦發現有生長狀況好的樹木,有些人會將這些樹砍了製作成木屋或者是其它木製工具。

總而言之,大草原長不長除了草以外的植物不重要,重要的是草原資源我們得合理利用,儘自已所能去保護它,畢竟草原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精神上的享受。


奇聞先知


筆者去過壩上草原和黃土高原野外實習,往事如風,歷歷在目。

草原上為什麼不長樹,先看看我們國家自然帶由沿海向內陸方向是怎麼演化的吧。如下圖,箭頭方向: 森林(燕山山地)——草原(壩上內蒙古)——荒漠(外蒙)。自然帶為什麼呈現這樣的變化呢,這是因為降水由沿海向內陸在逐漸減少。這也就是內蒙草原不長樹的原因。一般情況,降水量在400mm以下就成為半乾旱區,森林很難發育,以草原為主了。

這不僅在草原上,在我的家鄉山地丘陵地帶也是如此,這些山脈向陽的一面,我們當地稱之為“陽坡”,背太陽一面稱之為“陰坡”,陽坡生長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陰坡往往是茂密的森林,種類以高大的喬木華北油松為主,甚至還生長著山地楊(楊樹科)。這麼小的範圍,降水量相同,只因太陽輻射強弱差別,引發蒸發量不同,陽坡就不長樹,看來與蒸發有關,這在燕山山脈現象很普遍。

有些高大山脈,如天山、喜馬拉雅山、崑崙山等,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交替地變化,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是氣候,一個高度足夠的山體,從山麓到山頂分佈著落葉闊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高山草甸不長樹,隨海撥高度升高降水越來越少,夏季溫度低,熱量不足等二方面原因。

還有的是沼澤地處在演化階段,地表積水不斷減少,一些低等草本植物繁生,這些地區樹木還沒有發育,還有待於進化到生物的高級群落,也沒有樹木的生長。例如,紅軍長征時經過的松藩草地,當時是一片沼澤地。它要經過沼澤地--草原--森林這幾個階段發育過程。這個地區不長樹有人認為是高寒的原因,這個不是主要的,只要夏季不是低溫,冬天零下四五十度的西伯利亞仍是全世界林木最茂盛的區域之一。

樹木生長期也就是它轉換熱量為能量儲存的時間,這個時間不夠長,樹木就無法生存。在草原地區因降水不足,無法滿足生長的時間需要,樹越多,蒸發量越大。會把已經缺水的草原水分全帶走,最後草就會枯死。地表植物被破壞掉,就意味著沙化,樹也存活不久,所以有樹的草原生態更脆弱,沒樹的草原生態群落更穩定。下面的圖片,河流兩邊就有林木生長。


生物群落總是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生物群落越高級,需要的光合作用的陽光越多,水份條件越好、土壤營養越高、熱量越充足,而這種高級群落就是森林,而草原提供不了這麼多合適條件,草原也就不長樹了。

草原上也不是一棵樹不長,這樣看問題,只是太片面化了。


地理縱橫


開個玩笑,草原上為什麼不長樹這個問題還不簡單嗎,草原之所以叫草原,就是因為草多啊!

言歸正傳,草原類型有很多,熱帶草原、溫帶草原以及高山草原等等,並非草原上完全不長樹,只是樹木相對分佈稀少而已,這其實與草原的形成原因和樹的生長特性有著重要的聯繫,並且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草原景觀是不一樣的。

比如我國的內蒙古大草原形成的原因深居內陸受海洋水汽影響較小,屬於半乾半溼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雨偏少;而東非大草原雖然處於赤道附近本該是熱帶雨林景觀,但這一地區位於東非高原上,由於海拔高、氣溫低且地勢相對平坦,海洋水汽難以爬升,普遍降水量約為1000毫米左右,成為了熱帶草原景觀,僅東部的迎風坡降水量偏大。

此外,在地球南、北緯10°至迴歸線之間,這一區域受到赤道低氣壓與信風帶的交替控制,形成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而由於這種氣候季節性乾溼分明,因此又稱為熱帶乾溼季氣候,對應的自然景觀為熱帶稀樹草原,其代表性植物有猴麵包樹、紡錘樹。

我們平常都說水是生命之源,對於樹而言也何嘗不是呢?結合各類草原形成的特點,其根本原因是由於降水偏少、土層薄或者說土壤沙化等原因所致,因此形成草原的地區無論是土層水分的含量還是土壤養分含量都不利於形成大片森林,因此形成了“形單影隻”寥寥無幾的孤樹的景象。

不過,去過非洲、南美洲草原或者看過《人與自然》的人就會發現,這一地區的草原稀有樹種還是挺多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猴麵包樹、紡錘樹以及金合歡樹等,這些數的顯著特點就是高大並且非常耐旱,其樹幹可儲存大量的水。比如紡錘樹樹高可達30米,樹幹最粗處直徑可達5米,儲存2噸的水都不在話下,就如同草原之上一個個樹立的“儲水罐”,非常壯觀。


地理那些事


有句詩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因為氣候和地理的原因,草原上的草,壽命是有限的,經常生長一年,之後就枯死了。

1. 氣候原因

氣候上,降水量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降水量,闊葉林、針葉林、草原等等,這樣隨著降水量降低,逐步推進更替。原因很簡單,闊葉林的葉子寬闊,承受巨大的水分蒸發後,依然能保存住足夠的水分,而針葉林就得降低自己葉子的面積,減少水分蒸發,到了草原,更是如此,樹木長出來後,不到一年的光景,又因為缺水而死。所以草原上樹木往往很少,甚至沒有。

草原上春、秋、冬季雨水量都不大,所以不適合樹木的生長。

2. 土壤

很多草原,它們的土壤都很薄,在薄薄的土壤下面就是沙子。這樣貧瘠的土地,只能讓根系小且生命週期短的草地適應。而樹木就會被淘汰。

以上兩點屬於自然選擇。

而有自然選擇,必然就有人工選擇。

因為自然選擇下,草原上剩下的樹木已經不多,這時候牧民們生活上所需的木材,又會迫使他們去鋸木。

綜上,在自然和人工選擇下,草原上的樹木很少,甚至沒有。


不入流的大劉


海拔高度使然!

草原首先是高原,你先查一下草原的海拔高度看看!草原的高度都在1400米以上!

其實,植物生態學裡有一個植被垂直分佈的概念!也就是說,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由闊葉林向針葉林轉變,等海拔高度超過一定高度以後,連針葉林也無法生存,就只能長灌木和草啦!

大概有個換算規律,海拔高度每上升500米等於緯度向北(南半球相反)平移動一度,溫度也相應降低!高海拔地區寒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對很多植物生存是致命限制!

一個地方能不能長樹,能不能種莊稼,能長什麼樣的樹,種什麼樣的莊家,首先要看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要看這裡的無霜期有多少天,進而算出有效積溫是多少,才能初步確定!

到草原看看,你如果看到森林茂密的地方,不妨拿gps定位一下,海拔高度肯定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