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科研動態信息分類彙編(1月29日至2月4日收集資源)》發佈【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動態信息分類彙編(1月29日至2月4日收集資源)》發佈【中國科訊】

《“2019-nCoV”科研动态信息分类汇编(1月29日至2月4日收集资源)》发布【中国科讯】

主要目錄

一、

病毒溯源

1月23日和25日_不同團隊的分析結果都提示2019nCoV源自共同的祖先,尚無人畜共患病傳播的進一步證據

1月28日_關於將蛇連接到2019-nCoV的密碼子偏倚邏輯存在缺陷的跟進分析

2月3日_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揭示2019-nCoV或來源於蝙蝠

二、

流行預測

1月26日_日本研究人員通過公開病例數據的統計分析建議隔離和檢疫的時間應該至少為9天

1月27日_來自中國武漢的旅行者2019-nCoV感染的平均潛伏期為5.8天

1月27日_西安交通大學研究團隊預測2019nCoV的控制繁殖數可能高達6.47,應加強公共衛生控制措施,並且嚴控效果顯著

1月28日_蘭卡斯特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更新2019-nCoV的R0為2.39-4.13,1月24日曾發文估計R0為3.6-4.0

1月28日_研究人員建立模型表明目前我國的對2019-nCoV疫情的防控措施非常有必要,並應當心無症狀傳染

1月28日_研究人建模評估不同診斷率和不同公共衛生干預效果下的2019-nCoV暴發的醫療系統負擔,呼籲繼續加強公共防控措施

1月28日_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非病毒學數據可提前評估傳染病風險的方法

1月29日_中國疾控部門聯合評估2019-nCoV在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特徵

1月29日_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指出2019-nCoV的有效再生數比SARS高

1月29日_香港中文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更新2019-nCoV的R0為2.24-3.58,1月24日曾發文估計R0為3.30-5.47

1月30日_復旦大學等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一株2019-nCoV分離株具有明顯的變異,並預計人類中的感染比正式報道的暴發要早幾個月

1月30日_暨南大學等更新對2019-nCoV暴發對醫療系統的負擔的評估結果,呼籲採取進一步有效的大規模干預措施以覆蓋所有人群

1月30日_德克薩斯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發現131個城市檢疫前引入病例的概率超過50%

1月30日_荷蘭國立公共衛生與環境研究所更新來自中國武漢的旅行者2019-nCoV感染的平均潛伏期為6.4天,曾發文稱平均潛伏期為5.8天

1月30日_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旅行篩查會漏掉約一半的受感染旅行者,強調需要採取措施來追蹤旅行篩查程序漏掉的患病旅行者

1月31日_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對源自中國武漢的2019-nCoV疫情國內和國際潛在傳播的預測,推斷在武漢疫情暴發大約1-2周後,中國多個主要城市的疫情已經呈指數增長

1月31日_2019-nCov的最近共同祖先時間(MRCA)及流行動態(第三版更新)

2月2日_對武漢應對2019-nCoV暴發所採取出行限制措施的早期評估

2月2日_2019-nCoV傳播和控制的早期動力學:數學建模研究

2月2日_中國湖北2019-nCoV疫情趨勢的建模

2月2日_實時估計2019-nCoV感染導致的死亡風險:基於輸出病例的推斷

2月2日_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傳播和流行病學特徵:與2003-SARS比較的初步證據

2月2日_普林斯頓大學等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新的方法體系,用於2019- nCoV早期暴發Ro的初步估計及其不確定性分析

2月2日_機場篩查在檢測2019-nCoV感染旅客中的效果

2月3日_2019-2020年國內鐵路運輸與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暴發的關係:一份數據驅動的相關報告

三、

病毒檢測

1月30日_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市售的多重核酸擴增測試(NAAT)無法檢測到2019-nCoV

四、

臨床資料

1月29日_《柳葉刀》:中國武漢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99例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徵的描述性研究

1月31日_美國免疫與呼吸道疾病中心等機構發文揭示美國首例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療過程

1月31日_蘭州大學公佈了一名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的診斷和CT影像

五、

藥物研發

1月27日_Science報道:抗HIV組合藥或其它現有藥物能否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稱Remdesivir有望是2019-nCoV最有前景的藥物

1月28日_研究人員通過同源建模和分子對接發現Sofosbuvir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1月28日_復旦大學和武漢病毒所首次證明SARS-CoV特異性人體單克隆抗體CR3022可以與2019-nCoV刺突蛋白有效結合,具有療法開發潛力

1月28日_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預測Nelfinavir是2019-nCov主要蛋白酶的一種潛在抑制劑

1月28日_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正在進行一項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mRNA疫苗項目

1月28日_香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證實已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將進入動物實驗

1月29日_中科院團隊從臨床批准藥物中分析預測出10種2019-nCoV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潛在抑制劑,可能比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具有更高的突變耐受性

1月29日_高通量篩選靶向2019-nCoV主蛋白酶的治療藥物,篩選到4種已上市藥物

1月31日_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核苷酸類似物或可作為病毒聚合酶的抑制劑

2月2日_韓國Deargen公司等機構發文建議考慮使用MT-DTI模型確定的抗病毒藥物清單

2月3日_利托那韋和洛匹那韋與武漢肺炎冠狀病毒蛋白酶結合能力的分子模型評價

六、

機理研究

1月28日_香港大學對先前分析的深圳家族確診病例中的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分離的2019-CoV病毒基因組進行了表徵

1月29日_《柳葉刀》: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特徵和流行病學:病毒起源和受體結合的意義

1月29日_美國研究人員基於十年的SARS結構研究,分析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對受體的識別機制

1月30日_加州大學研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跨物種進化,發現潛在疫苗開發的候選肽段

1月30日_德國團隊開發新的生物信息法方法,利用基因組數據研究新型冠狀病毒

1月31日_德國靈長類動物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發現利用SARS冠狀病毒受體ACE2和細胞蛋白酶TMPRSS2進入靶細胞

1月31日_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等機構研究人員發現消化系統是2019-nCov感染的潛在途徑

2月2日_重組ACE2-Ig有效中和2019株新型冠狀病毒

2月2日_基因組檢測冠狀病毒類型工具,用於快速鑑定和表徵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

2月2日_美國兩家公司通過改編的FAST-NA工具識別了2019-nCoV中三個高度獨特的區域

2月3日_Nature論文,與人類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七、

政策法規響應

1月30日_WHO將2019-nCoV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八、

專家觀點

1月30日_拉丁美洲旅行醫學學會於2020年1月就2019-nCoV疫情給旅行者提出的臨時建議

1月30日_SARS樣冠狀病毒的出現給中國帶來新的挑戰

1月31日_復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聯合發表評論文章呼籲制定治療和預防策略

1月31日_Nature消息:專家研判WHO宣佈2019-nCoV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的最好和最壞情況

1月31日_中美呼吸與重症專家聯合發佈關於2019-nCoV感染的診斷和響應建議

2月1日_Lancet發表評論文章分析2019-nCoV疫情應對的一些經驗教訓

九、

疫情信息

1月27日_Nature稱中國境外首次報告新型冠狀病毒人際傳播

1月29日_國內團隊對2019-nCoV疫情暴發的最新認識

1月31日_熱那亞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發文分析2019‐nCoV疫情全球傳播情況

2月3日_Science消息,某研究聲稱新型冠狀病毒可以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播存在缺陷

十、

各方舉措

1月31日_Nature新聞報道世界各地實驗室爭相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活性樣品

1月31日_《英國醫學雜誌》新聞:中國冠狀病毒死亡人數超過200人,WHO宣佈進入國際緊急狀態,約60個主要研究組織和期刊簽署聯合聲明承諾“迅速、公開”分享與疫情相關數據

十一、

其他

1月29日_Nature報道稱澳大利亞率先在中國境外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

1月30日_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傳播和流行病學特徵:與2003-SARS比較的初步證據

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RecordShow.htm?controlType=&periodicalId=1550&id=5634&serverId=172&parentPageId=1580988099888

免 責

“2019-nCov科研動態監測每日快報”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推出。該項服務旨在通過提供最新科研論文線索、摘譯科研論文主要內容,為我國的科研攻關和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工作團隊保持中立立場,無傾向性意見,所摘譯內容主要用於說明科研論文本身,努力客觀真實反映原文情況,起到供使用者參考的目的。所摘編內容都有具體的文獻來源,請使用者通過文獻來源線索獲取具體的原始文獻,並自行甄別和使用。由於水平所限,所摘編內容不免會有疏漏,還請各位使用者諒解。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立足中國科學院、面向全國,主要為自然科學、前沿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臺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