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農村疫情防控要有“硬核”力量

新華時評:農村疫情防控要有“硬核”力量

新華社武漢2月7日電題:農村疫情防控要有“硬核”力量

新華社記者鄒偉、徐海波

疫情大考,難在基層,尤其難在農村。進入防控工作最吃勁的階段,各地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城市地區正在建立較為完善的疫情防控機制。然而,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一些特殊情況,使得農村地區可能成為防疫攻堅戰新的主戰場,對此應有充分估量,也要備足“硬核”力量。

我國農村地區人口眾多,疫情防控基礎薄弱,且春節期間大量人口從城市返鄉。數據顯示,從武漢流出的人口大部分流向省內農村地區。記者連日來的採訪見聞表明,收治能力有限、防疫物資緊缺、居民防疫意識有待提高等,使得農村地區的防疫工作不容樂觀。

當務之急,首要是推動收治救護力量下沉。記者發現,有的縣城醫院條件有限,隔離病房、救護設備、救護物資等捉襟見肘。更緊缺的是醫護人員,專業的醫生護士本就不多,就算加上從其他科室增援過來的也不夠用。有的行政村只有幾名村醫,“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是常態。對此,需要科學統籌、迅速調配,進一步加大跨地域的醫療資源援助力度,多一分力量、早一刻到達,就意味著戰勝疫情多一分砝碼。

當務之急,要推動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四早”措施和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四集中”要求在農村地區儘快落實落細。目前已經有許多村莊積極行動起來,嚴格落實排查、發現、防護、隔離等工作,築起抗疫的第一道防線。當前,還應充分發揮聯防聯控機制優勢,完善即時送診“綠色通道”、信息報送渠道等;更需因地制宜充分挖潛,儘快形成一批定點收治點和隔離場所,實行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發熱病人和密切接觸者等不同類別人員的分類管理。

當務之急,也要做到柔性勸導和剛性管控兩手都要有、都要硬。村口大喇叭“硬核”喊話,“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今天出門亂跑,明天肺炎上門”等宣傳標語看似鄉土實則管用。針對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一些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不會使用手機等情況,接地氣、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還應再多一些。此外,對於極少數不願配合、甚至擾亂防疫工作的人員,也要做好強制隔離、依法處置,彰顯制度和法治的剛性。

當務之急,還要做好物資供應保障,確保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一些農村地區採取集中採購、定時限流採購、分戶配送等方式,減少居民出門需求,都是可借鑑的經驗做法。在這方面,尤其要保證物資配送體系的順暢運轉,打通“最後一公里”,做到各類物資特別是緊缺防護用品、生活物資等不缺供、不斷供。

從薄弱處著手,向最好處努力,這是重要經驗,也是農村疫情防控必須有的態度。嚴峻的疫情和國情下,廣大黨員幹部應切實擔當履職,廣大群眾也應自覺行動,從不串門、少出門、勤洗手等一個個細節做起,努力做到防控全覆蓋、無盲區,共同築牢抗擊疫情的基層堡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