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今天是關於“年”主題的最後一期了,大家也可以明確的感受到咱們已經過完年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食俗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

元宵節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元宵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高梁面、黃米麵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各地習俗

北京市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河北省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山東省

開展遊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等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龍燈的地方在二門裡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准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河南省

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江蘇省

元宵節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鄉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四川省

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山西省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形形色色,異彩紛呈。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安徽省

古城鳳陽縣,盪鞦韆、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盪鞦韆,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撂火把。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陝西省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除大鬧花燈外,還流傳一種“放天燈”的風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據史可查唐時已有此舉。“伴燈饃”流行於陝西銅川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期間,各家各戶在自己房屋裡,設香案點燭焚香,鳴放鞭炮。屋內處處點燈,燈旁放著各式各樣的花饃,稱為“伴燈饃”。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江西省

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飯後,全村老少就會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廟宇,手持元宵歌本,對著元宵畫唱歌,當地人稱之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贊船、划船等活動外,還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這是當晚的壓軸戲。整個祠堂擺滿桌椅,有村民用年數已久的海壺盛滿自己釀造的米酒,給每位來賓倒上滿滿一碗,每張桌子上還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福建省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十尺,有頭有尾。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廣東省

廣東的元宵節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鬚線給小兒繫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捱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捱罵為吉兆。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雲南省

雲南省元宵節密祉花燈節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大年十五的那些事兒~元宵節


……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