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在唐詩中尋找詩情畫意

元宵節,在唐詩中尋找詩情畫意

今天是元宵節,在唐代,元宵佳節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各官署也都停止辦公: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節,在唐詩中尋找詩情畫意

讓都市中的居民盡情的張燈結綵,觀燈遊樂,即便是擁近宮城,金吾衛禁軍也不得干涉,後世水滸傳中宋江第一次進京城面聖就是靠著元宵節不實行宵禁的時機完成的。所以唐宋時期的元宵節熱鬧異常。

大唐立國三百年,盛極而衰,但是不管是歌舞太平的盛世,還是兵荒馬亂時節,都阻擋不住人們對節日的慶祝。

元宵節又稱燈節,現在各地也會在正月十五前後舉辦元宵燈會,比如蘇州胥門燈會,南京夫子廟燈會等等,都是以展示各色各式的彩燈為主要活動內容。

說起大唐的觀燈盛景,著實令人瞠目結舌: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元宵節,在唐詩中尋找詩情畫意

這些盛況吸引著滿城的士子居民前來觀燈,長安城的元宵佳節已然成了花燈煙火的世界,放眼看去,處處是火樹銀花,明月空照處,湧動的人群摩肩接踵。

這種盛況可是不會再詩人的筆下錯過。張祜用“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的誇張手法描述出上元燈夜萬人空巷的盛景,開啟了大唐燈會晚會的盛宴。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盧照鄰

描述了花燈的龐大和明亮。接著張說開始對花燈造型進行了描繪:

元宵節,在唐詩中尋找詩情畫意

龍銜火樹千燈豔,雞踏蓮花萬歲春。

真是龍鳳呈祥的寓意啊,怪不得崔液在詩中感嘆: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這麼好玩好看的時候,要是宅在家裡,可是真是無趣極了!

在這歡樂的時刻,連皇帝也會出來欣賞民間的燈火,甚至不僅僅在當時的帝都長安,也會到東都洛陽,元稹未能親眼見到唐明皇時代的東都,但也會聽人說起當時的盛狀:

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裡,玄宗潛伴太真遊。

看燈可不是人們出來的唯一目的,還有各種節目可以觀看,還有輕歌曼舞,燈謎遊園,這些歌舞大多由官府組織的官妓表演。衣著豔麗的歌姬,隨著古樂絲竹或起舞弄影,或清展歌喉。伴隨著節日的高潮,這些舞者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了,譬如顧況在滄州的時候在詩中回憶當年的長安上元節:

處處逢珠翠,家家聽管絃。雲車龍闕下,火樹鳳樓前。

用白居易在杭州的時候也寫下了關於杭州元夜的盛況: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無妨思帝裡,不合厭杭州。

詩人都快有點樂不思蜀的味道了。

元宵節,在唐詩中尋找詩情畫意

即便是官署放假,普天同慶,也照樣有無法觀燈賞舞的人,如圖現在,有在邊疆巡邏的士兵,有堅守崗位的特殊部門,在信息不暢的時代,可沒有什麼直播。那怎麼向他們來表述這些美好呢?王諲在詩中感嘆:

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應須盡記取,說向不來人。

把這好歌好舞全部記載下來,以待來日向那些未能親眼看到的人來述說此等良辰況景。而晚唐時節的李商隱在聽說長安城的元宵燈節即將舉辦,自己卻無法動身前往,失落之意滿溢詩篇: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滿滿的遺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