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南渡後,會不會成為宋高宗一樣的人物?

無根樹花正孤


首先實事求是的講,個人認為,崇禎皇帝即使南渡,亡國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不會向宋高宗趙構那樣建立南宋政權,因為性格決定命運,崇禎皇帝雖然在歷史上有著勤勉的名聲,最後時刻也保留了朱家皇帝的氣節,寧可自盡,也不做亡國俘虜。但其並不是個合格的皇帝,在崇禎登基之後,明朝雖然國力日衰,但並不是無可救藥,在他的哥哥,歷史上唯一一位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的統治時期,明軍在關外仍然有很強的實力,雖然萬曆年間的薩爾滸大戰,使明軍慘敗,喪失了收復遼東最好的機會,但出擊不成,防守絕對沒有問題。錦州,寧遠等城都在明軍手上,而關內也沒有大的戰亂。崇禎登基之後,聽信東林黨饞言,殺掉能夠制約東林黨的魏忠賢,停止向江浙一帶富戶收稅,改向百姓收取各種賦稅,致使民不聊生,中原地區起義爆發,而在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後,明王朝仍然有實力削平叛亂,可是崇禎皇帝剛愎自用,不懂戰事又瞎指揮,導致明軍節節潰敗;及時如此,明軍將領洪承疇仍然伏殺反賊首領高迎祥,將李自成趕進深山老林,而李身邊最後只剩十幾個人,洪承疇計劃陳兵中原徹底將義軍斬草除根之際,崇禎強令洪承疇率軍出關迎戰皇太極,在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又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終於導致洪承疇在松山被皇太極伏擊,13萬明軍全軍覆沒,明王朝在長江以北的最後一隻精銳部隊被清軍所滅,直接導致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為禍河南和四川。就算如此困境,明朝將領孫傳庭仍在陝西地區訓練新兵,籌措糧草,向崇禎進言:只要假以時日,新兵練成,糧草齊備就可自出潼關,進河南滅李自成,進而平定中原叛亂,可剛愎自用又不知戰事的崇禎皇帝根本不聽,下旨嚴斥孫傳庭出兵河南平亂,孫無奈,明知必死,而抱著忠君之心率軍和李自成決戰,結果兵敗被殺,這就是歷史上說的“傳庭死,而明亡矣”。崇禎就是這麼把一手可以轉敗為勝的牌徹底打的稀爛。綜上所述,即使崇禎南渡,最大的優勢,就是到達南京後,集結明軍在南方的兵馬繼續平叛,因為崇禎是明朝正統,所以政令應該通暢,而不是他死後,三個兒子又在戰亂中失散,南方各宗室親王都各自稱帝,政令混亂,軍隊不能統治調動,後來被清軍各個擊破。即使崇禎在南京指揮南方軍隊平叛,而因為北方江山已失,朝廷實力大損,皇帝威信也會受到影響,李自成和張獻忠也不容易被消滅,而清軍趁勢入關,以清軍的優勢,消滅南明就是時間問題,而崇禎南渡也就是為明朝能夠多延續幾年,覆滅是遲早的事。





宣和主人


很多人都將崇禎和宋朝的趙構進行相比,認為如果崇禎南遷說不定就能夠如同趙構一般,保住大明基業,甚至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進一步,重整山河,匡復社稷,扭轉乾坤。然而,在我看來,崇禎南遷並不見得會有如此大的作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崇禎所面臨的處境,其實要比趙構艱難的多。

一、內亂與外擾

眾所周知,在明末時期,因為崇禎治國上的失敗,導致境內亂民四起,紛爭不休,而後有闖王以起義之名,反抗明廷的統治,這個時候的明朝,實際上已經到了山河破碎風飄絮的狀態。然而,這個時候的明廷卻又沒有太多的抵禦鎮壓之力,以至於起義軍勢力如同滾雪球一般越發壯大,雙方的力量對比逐漸開始有所傾斜,而後來的事情更是意料之中的,闖王李自成率眾來到了北京城,直接性的將崇禎逼到了生命的盡頭,此時的他已無退路。

而在境內生亂的同時,在山海關之外,也並不消停,清軍對於關內的眾多資源虎視眈眈,而為了抵禦住清軍的入侵,山海關內也駐紮了明朝的王牌軍隊關寧鐵騎。所以也正是因為關外的虎視眈眈,以至於吳三桂難以分兵去拱衛京師,以此造成了最終的結局。所以,崇禎和趙構的不同就在於,崇禎所面臨的威脅是多方面的,他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也必然要多上許多,更何況從財力的角度而言,崇禎是遠不如趙構的,所以自然也有了更多的制肘,更多的無奈。所以,就算崇禎得以南遷,他所需要面臨的仍然會是這樣兩個方面,甚至從後來南明朝廷的表現來看,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另類版的“三國”,而最終的贏家更有可能是屬於清軍方面。

二、集團內部的失和

正如崇禎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當時明廷內部確實出現了很大的危機,甚至在我看來,這是崇禎無法南遷的一個主要原因。按照當時崇禎的處境來看,亂民與異族畢竟還是外在的,真正令得崇禎所煩心的,仍然還應該要屬於明廷這個小圈子。正所謂“攘外必須安內”,有時候最大的悲哀其實並非是來源於外部的壓力,而是內部的無奈,一個團隊最為可貴的並非是能力的突出,而是當有危難來臨之時,團隊內部能夠眾志成城,放下偏見,攜手一致對抗外敵,如此而已。

然而,崇禎所需要面對的現實,正是這種內部的失和,撇開獻言獻策不說,最令得崇禎所心灰意冷的是當他發起集資活動之時,竟然連他的岳父都不願意幫他,甚至還從中獲利,令得後世對於這種“岳父”的行為也是大跌眼鏡,甚為怒惱。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在李自成未能到達北京城之前,他也有意南遷,秉持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理念,他找來自己頗為信任的臣子在朝議上來了一出逢場作戲,本以為朝臣們能夠惜命同意這項措施,誰知滿朝皆持反對意見,最後竟然還說要走也應該太子走,言外之意自然是讓崇禎充任炮灰角色,崇禎又如何肯,索性來了一個“同歸於盡”,大家都不要落得好。

所以,若是崇禎南遷,這些“正規軍”們自然也要隨駕南遷,可是試想,就這樣一支隊伍,除了增添煩憂之外,能夠指望他們幹什麼?

三、崇禎剛愎自用難成大事

愛默生曾經說過:“性格即命運。性格可以超乎我們的意志之上來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不可否認,崇禎在任期間,委實是頗為勵精圖治,欲求力挽狂然,一改往日頹勢,然而為何天道卻並不酬勤,沒有帶給崇禎好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崇禎剛愎自用的性格所致。正如上文所說的,明廷內部人盡其私,錯綜複雜,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可是再從深層次思考,為何君主專制的時代會導致這樣一種局面?我們再回到趙構身上,雖說趙構身邊也有奸佞,但是關鍵是這些奸佞能夠和趙構保持一條心,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以趙構馬首是瞻,令得趙構能夠充分的“一言定乾坤”,保持內部的穩定性。

然而,崇禎和趙構不一樣,崇禎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己的朝臣們,薄情寡義,打壓多於安撫,也許崇禎的這種表現更多的是因為早期的經歷,但是在登基為帝后,最為忌諱的便是這種心理,將滿朝文武皆推於自身之外,多次更換首輔,這又怎能令得朝臣們生出忠君之心?所以,

在我看來,崇禎會被最終孤立,很大程度上便是經由長期以來的君臣之紛,崇禎太孤傲了,作為領導,他是失敗的。正是因為如此,就算崇禎能夠南遷,很多時候也會因為自己性格上的問題而作出更多的錯誤決策,而朝臣們做的更多的也會是欺上瞞下,甚至以“此處不留人”的心態跳槽至敵營,這皆是崇禎的性格所致。

崇禎不是不想南遷,而是不能南遷,因為當時他所遇到的困境,實際上遠比宋高宗趙構更為複雜,也更加棘手。經由以上所分析的,在我看來,就算是崇禎能夠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執意南遷,可是在南遷之後,他所面臨的問題恐怕同樣不會遜色於待在北京,甚至依照南明朝廷所發生的事情而言,可能會更加具有挑戰性,而崇禎也斷然不能如同宋高宗趙構那般。故此,崇禎未能南遷而於煤山自盡了此一生,對於他來說也是更好的結局吧,至少他所收穫的,還有“君王死社稷”的榮光。


妙齡老翁談歷史


崇禎沒有機會南渡的,哪來機會做趙構?

趙構能得天下,不僅僅是因為他是皇帝唯一在南方的兒子,這個沒多大的助力,都亡國了,天下大亂了,誰還在乎誰是誰兒子?

趙構最開始建立大元帥府的時候,只有八千人,而其他各種勢力、軍閥、流寇、土匪、義軍加起來一百多萬,有誰聽他指揮調遣的?沒有吧?

他是憑藉自己發展起來的,絕不是因為他是皇帝的兒子,就能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的。

他能建立南宋,是通過十幾年的戰爭,數十萬大宋軍隊,江南半壁的財賦維持的,

崇禎他有什麼?有錢?沒有吧?有能調動的軍隊?好像也沒有吧?

崇禎想遷都?那麼容易的嗎?如果遷都,京城的富戶、官僚的資產、田產、房產怎麼辦?這些能遷嗎?你讓禁軍護送?給你來個“馬嵬之變”怎麼辦?路上安全與否?

所以啊,崇禎就是想讓官僚捐款都不可能,還想遷都?那就更不可能了吧?

很多人看到李自成殺明朝官僚,抄家,就以為他們應該支持崇禎遷都的。

其實呢,李自成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軍隊,百萬大軍沒辦法養活了,軍隊才會抄家的,如果正常的話,他們是會維持舊秩序,拉攏明朝官僚,就如同後來的滿清一樣,給他們加官進爵,

明朝官僚知道,如果按照傳統,李自成也會拉攏他們的,不會打擊他們,死的只會是皇帝全家而已。

所以,崇禎根本就沒有遷都的可能性,

即使遷都,崇禎也沒有可用的東西,沒錢沒軍隊沒地盤,不要以為,南方的軍隊還聽他調遣,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況,隨著南方生產力的發展,南北對峙的局面已經很難發生了,大一統才是趨勢,崇禎那有可能抵擋趨勢?


南朝史詩


可能存在,可祖訓天命難違,不一定能長久複製,原因崇禎帝仍思慮過重,身體難以跳過歷代明帝平均短壽怪圈,沒有南宋趙高帝經糟身硬骨,其次性格過於外強中乾。有寧折不彎性,好多正經大臣過早夭折命斬。南方一些臣子軟骨涮滑更多,寧聚一些力量難以抗衡清興和兩股李自成張獻忠力量。因此崇禎假使南渡成功不會象南宋帝通過波折不曲長久適度殘延活到善終下去。


林慶生267


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思考崇禎為什麼死挺著就是不南遷!

當然不會是像史書上說的被迂腐大臣們攔住了。無論是無意中洩露南遷消息的首輔,還是哭著喊著不讓南遷的大臣都是在作秀,博取一個美名。真正的原因是崇禎自己沒有下定決心,直到他吊死在煤山上都沒有。

晚明以來,江南地區的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形成了高度繁榮發達的物質文明,用教科書裡的話就是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與此同時北方地區又一步步因為各種原因,既有客觀的自然因素,以及更加重要的整個帝國腐朽了,導致一步步逐漸貧困。南北貧富愈加劇烈。北地邊軍食不果腹,而秦淮河上的畫舫夜夜笙歌。

富裕的江南地區的人在經濟上領先之後,必然想要獲得更多的政治上的權力。具體體現就是晚明愈演愈烈,無論如何都停不下來的黨爭,並且最終形成了東林黨挑戰所有人的局面。東林黨就是江南人!

這當然激起了所有人的不滿,包括皇帝。

客觀來說,江南地區的情況其實帶有某種資本主義性質,至少看上去有可能把國家帶向資本主義,也就是有進步性。但是,崇禎不懂這個。翻遍史書,東林黨看上去像極了晉朝南遷之後的世家大族。而東晉是一個皇權淪落,世家掌權的時代。而且,東林黨雖然看上去有點進步性,但是本質上還是封建士大夫集團,還是一個異常強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團。這個情況在南宋是不存在的。不出意外,如果要是東林黨完全當家,那麼大概率是會變成另外一個東晉的。

趙構南遷的時候,南方地區並沒有強大的地方集團,所以趙構帶著宋室大臣到了杭州之後很快就接管了整個江南,建立了非常穩固的政權。

崇禎面對南遷這個選擇的時候,就是坐在北京是等死,南遷是找死。在北京是快死,南遷之後是慢死。不用懷疑,只要崇禎南遷,那麼到了南京之後,崇禎立馬就會變成一個空頭皇帝,甚至可能很快被幹掉。所以崇禎就在這彷徨當中,坐在北京城中,坐在皇宮中悽風苦雨的等死。

所以即便南遷,崇禎也不會是宋高宗,最多是“王與馬共天下”的司馬睿。

另外多說一句,因為南北貧富問題導致的,南北對立從晚明一直延燒到清朝。滿清入關,江南地區抵抗最激烈,滿清對江南的屠殺也最殘酷,南下清軍當中,其實最多的是,當初明朝的邊軍。屠殺的實際執行者也多是原明朝邊軍。及至三藩之亂,江南地區也非常抵制原南下清軍,原明朝邊軍集團的吳三桂吳周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