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南渡后,会不会成为宋高宗一样的人物?

无根树花正孤


首先实事求是的讲,个人认为,崇祯皇帝即使南渡,亡国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不会向宋高宗赵构那样建立南宋政权,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皇帝虽然在历史上有着勤勉的名声,最后时刻也保留了朱家皇帝的气节,宁可自尽,也不做亡国俘虏。但其并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在崇祯登基之后,明朝虽然国力日衰,但并不是无可救药,在他的哥哥,历史上唯一一位木匠皇帝熹宗朱由校的统治时期,明军在关外仍然有很强的实力,虽然万历年间的萨尔浒大战,使明军惨败,丧失了收复辽东最好的机会,但出击不成,防守绝对没有问题。锦州,宁远等城都在明军手上,而关内也没有大的战乱。崇祯登基之后,听信东林党馋言,杀掉能够制约东林党的魏忠贤,停止向江浙一带富户收税,改向百姓收取各种赋税,致使民不聊生,中原地区起义爆发,而在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后,明王朝仍然有实力削平叛乱,可是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不懂战事又瞎指挥,导致明军节节溃败;及时如此,明军将领洪承畴仍然伏杀反贼首领高迎祥,将李自成赶进深山老林,而李身边最后只剩十几个人,洪承畴计划陈兵中原彻底将义军斩草除根之际,崇祯强令洪承畴率军出关迎战皇太极,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又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终于导致洪承畴在松山被皇太极伏击,13万明军全军覆没,明王朝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只精锐部队被清军所灭,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为祸河南和四川。就算如此困境,明朝将领孙传庭仍在陕西地区训练新兵,筹措粮草,向崇祯进言:只要假以时日,新兵练成,粮草齐备就可自出潼关,进河南灭李自成,进而平定中原叛乱,可刚愎自用又不知战事的崇祯皇帝根本不听,下旨严斥孙传庭出兵河南平乱,孙无奈,明知必死,而抱着忠君之心率军和李自成决战,结果兵败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说的“传庭死,而明亡矣”。崇祯就是这么把一手可以转败为胜的牌彻底打的稀烂。综上所述,即使崇祯南渡,最大的优势,就是到达南京后,集结明军在南方的兵马继续平叛,因为崇祯是明朝正统,所以政令应该通畅,而不是他死后,三个儿子又在战乱中失散,南方各宗室亲王都各自称帝,政令混乱,军队不能统治调动,后来被清军各个击破。即使崇祯在南京指挥南方军队平叛,而因为北方江山已失,朝廷实力大损,皇帝威信也会受到影响,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容易被消灭,而清军趁势入关,以清军的优势,消灭南明就是时间问题,而崇祯南渡也就是为明朝能够多延续几年,覆灭是迟早的事。





宣和主人


很多人都将崇祯和宋朝的赵构进行相比,认为如果崇祯南迁说不定就能够如同赵构一般,保住大明基业,甚至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进一步,重整山河,匡复社稷,扭转乾坤。然而,在我看来,崇祯南迁并不见得会有如此大的作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崇祯所面临的处境,其实要比赵构艰难的多。

一、内乱与外扰

众所周知,在明末时期,因为崇祯治国上的失败,导致境内乱民四起,纷争不休,而后有闯王以起义之名,反抗明廷的统治,这个时候的明朝,实际上已经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态。然而,这个时候的明廷却又没有太多的抵御镇压之力,以至于起义军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发壮大,双方的力量对比逐渐开始有所倾斜,而后来的事情更是意料之中的,闯王李自成率众来到了北京城,直接性的将崇祯逼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的他已无退路。

而在境内生乱的同时,在山海关之外,也并不消停,清军对于关内的众多资源虎视眈眈,而为了抵御住清军的入侵,山海关内也驻扎了明朝的王牌军队关宁铁骑。所以也正是因为关外的虎视眈眈,以至于吴三桂难以分兵去拱卫京师,以此造成了最终的结局。所以,崇祯和赵构的不同就在于,崇祯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他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必然要多上许多,更何况从财力的角度而言,崇祯是远不如赵构的,所以自然也有了更多的制肘,更多的无奈。所以,就算崇祯得以南迁,他所需要面临的仍然会是这样两个方面,甚至从后来南明朝廷的表现来看,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另类版的“三国”,而最终的赢家更有可能是属于清军方面。

二、集团内部的失和

正如崇祯所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当时明廷内部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危机,甚至在我看来,这是崇祯无法南迁的一个主要原因。按照当时崇祯的处境来看,乱民与异族毕竟还是外在的,真正令得崇祯所烦心的,仍然还应该要属于明廷这个小圈子。正所谓“攘外必须安内”,有时候最大的悲哀其实并非是来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内部的无奈,一个团队最为可贵的并非是能力的突出,而是当有危难来临之时,团队内部能够众志成城,放下偏见,携手一致对抗外敌,如此而已。

然而,崇祯所需要面对的现实,正是这种内部的失和,撇开献言献策不说,最令得崇祯所心灰意冷的是当他发起集资活动之时,竟然连他的岳父都不愿意帮他,甚至还从中获利,令得后世对于这种“岳父”的行为也是大跌眼镜,甚为怒恼。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李自成未能到达北京城之前,他也有意南迁,秉持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理念,他找来自己颇为信任的臣子在朝议上来了一出逢场作戏,本以为朝臣们能够惜命同意这项措施,谁知满朝皆持反对意见,最后竟然还说要走也应该太子走,言外之意自然是让崇祯充任炮灰角色,崇祯又如何肯,索性来了一个“同归于尽”,大家都不要落得好。

所以,若是崇祯南迁,这些“正规军”们自然也要随驾南迁,可是试想,就这样一支队伍,除了增添烦忧之外,能够指望他们干什么?

三、崇祯刚愎自用难成大事

爱默生曾经说过:“性格即命运。性格可以超乎我们的意志之上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可否认,崇祯在任期间,委实是颇为励精图治,欲求力挽狂然,一改往日颓势,然而为何天道却并不酬勤,没有带给崇祯好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崇祯刚愎自用的性格所致。正如上文所说的,明廷内部人尽其私,错综复杂,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可是再从深层次思考,为何君主专制的时代会导致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再回到赵构身上,虽说赵构身边也有奸佞,但是关键是这些奸佞能够和赵构保持一条心,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以赵构马首是瞻,令得赵构能够充分的“一言定乾坤”,保持内部的稳定性。

然而,崇祯和赵构不一样,崇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朝臣们,薄情寡义,打压多于安抚,也许崇祯的这种表现更多的是因为早期的经历,但是在登基为帝后,最为忌讳的便是这种心理,将满朝文武皆推于自身之外,多次更换首辅,这又怎能令得朝臣们生出忠君之心?所以,

在我看来,崇祯会被最终孤立,很大程度上便是经由长期以来的君臣之纷,崇祯太孤傲了,作为领导,他是失败的。正是因为如此,就算崇祯能够南迁,很多时候也会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问题而作出更多的错误决策,而朝臣们做的更多的也会是欺上瞒下,甚至以“此处不留人”的心态跳槽至敌营,这皆是崇祯的性格所致。

崇祯不是不想南迁,而是不能南迁,因为当时他所遇到的困境,实际上远比宋高宗赵构更为复杂,也更加棘手。经由以上所分析的,在我看来,就算是崇祯能够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执意南迁,可是在南迁之后,他所面临的问题恐怕同样不会逊色于待在北京,甚至依照南明朝廷所发生的事情而言,可能会更加具有挑战性,而崇祯也断然不能如同宋高宗赵构那般。故此,崇祯未能南迁而于煤山自尽了此一生,对于他来说也是更好的结局吧,至少他所收获的,还有“君王死社稷”的荣光。


妙龄老翁谈历史


崇祯没有机会南渡的,哪来机会做赵构?

赵构能得天下,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皇帝唯一在南方的儿子,这个没多大的助力,都亡国了,天下大乱了,谁还在乎谁是谁儿子?

赵构最开始建立大元帅府的时候,只有八千人,而其他各种势力、军阀、流寇、土匪、义军加起来一百多万,有谁听他指挥调遣的?没有吧?

他是凭借自己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儿子,就能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的。

他能建立南宋,是通过十几年的战争,数十万大宋军队,江南半壁的财赋维持的,

崇祯他有什么?有钱?没有吧?有能调动的军队?好像也没有吧?

崇祯想迁都?那么容易的吗?如果迁都,京城的富户、官僚的资产、田产、房产怎么办?这些能迁吗?你让禁军护送?给你来个“马嵬之变”怎么办?路上安全与否?

所以啊,崇祯就是想让官僚捐款都不可能,还想迁都?那就更不可能了吧?

很多人看到李自成杀明朝官僚,抄家,就以为他们应该支持崇祯迁都的。

其实呢,李自成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军队,百万大军没办法养活了,军队才会抄家的,如果正常的话,他们是会维持旧秩序,拉拢明朝官僚,就如同后来的满清一样,给他们加官进爵,

明朝官僚知道,如果按照传统,李自成也会拉拢他们的,不会打击他们,死的只会是皇帝全家而已。

所以,崇祯根本就没有迁都的可能性,

即使迁都,崇祯也没有可用的东西,没钱没军队没地盘,不要以为,南方的军队还听他调遣,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随着南方生产力的发展,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很难发生了,大一统才是趋势,崇祯那有可能抵挡趋势?


南朝史诗


可能存在,可祖训天命难违,不一定能长久复制,原因崇祯帝仍思虑过重,身体难以跳过历代明帝平均短寿怪圈,没有南宋赵高帝经糟身硬骨,其次性格过于外强中干。有宁折不弯性,好多正经大臣过早夭折命斩。南方一些臣子软骨涮滑更多,宁聚一些力量难以抗衡清兴和两股李自成张献忠力量。因此崇祯假使南渡成功不会象南宋帝通过波折不曲长久适度残延活到善终下去。


林庆生267


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思考崇祯为什么死挺着就是不南迁!

当然不会是像史书上说的被迂腐大臣们拦住了。无论是无意中泄露南迁消息的首辅,还是哭着喊着不让南迁的大臣都是在作秀,博取一个美名。真正的原因是崇祯自己没有下定决心,直到他吊死在煤山上都没有。

晚明以来,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形成了高度繁荣发达的物质文明,用教科书里的话就是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又一步步因为各种原因,既有客观的自然因素,以及更加重要的整个帝国腐朽了,导致一步步逐渐贫困。南北贫富愈加剧烈。北地边军食不果腹,而秦淮河上的画舫夜夜笙歌。

富裕的江南地区的人在经济上领先之后,必然想要获得更多的政治上的权力。具体体现就是晚明愈演愈烈,无论如何都停不下来的党争,并且最终形成了东林党挑战所有人的局面。东林党就是江南人!

这当然激起了所有人的不满,包括皇帝。

客观来说,江南地区的情况其实带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至少看上去有可能把国家带向资本主义,也就是有进步性。但是,崇祯不懂这个。翻遍史书,东林党看上去像极了晋朝南迁之后的世家大族。而东晋是一个皇权沦落,世家掌权的时代。而且,东林党虽然看上去有点进步性,但是本质上还是封建士大夫集团,还是一个异常强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团。这个情况在南宋是不存在的。不出意外,如果要是东林党完全当家,那么大概率是会变成另外一个东晋的。

赵构南迁的时候,南方地区并没有强大的地方集团,所以赵构带着宋室大臣到了杭州之后很快就接管了整个江南,建立了非常稳固的政权。

崇祯面对南迁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是坐在北京是等死,南迁是找死。在北京是快死,南迁之后是慢死。不用怀疑,只要崇祯南迁,那么到了南京之后,崇祯立马就会变成一个空头皇帝,甚至可能很快被干掉。所以崇祯就在这彷徨当中,坐在北京城中,坐在皇宫中凄风苦雨的等死。

所以即便南迁,崇祯也不会是宋高宗,最多是“王与马共天下”的司马睿。

另外多说一句,因为南北贫富问题导致的,南北对立从晚明一直延烧到清朝。满清入关,江南地区抵抗最激烈,满清对江南的屠杀也最残酷,南下清军当中,其实最多的是,当初明朝的边军。屠杀的实际执行者也多是原明朝边军。及至三藩之乱,江南地区也非常抵制原南下清军,原明朝边军集团的吴三桂吴周集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