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上元節(上元的意思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夕節、燈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大節日,元宵節再次掀起熱鬧的氛圍,家家戶戶都掛起喜慶的花燈一起來慶祝這個歡快之夜。小朋友們拿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和家人一起到街上去走百步,認識的、不認識的人 都一起來猜燈謎、看花燈、賞月景 ...... 有些地方還增加了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表 演活動,到處都是一派歡樂的景象,好不熱鬧。

2008 年6月,元宵節更是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被永久保存了下來。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源流演變

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兩千多年之前,漢文帝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在先秦時期的神話系統中,太一神是當時的最高神,也有人稱其為太陽神。隨著秦朝統一了全國,太一神從某一地區的最高神開始向全民信仰轉化,其影響力和範圍有了明顯提高。到了漢武帝時期,太一神的地位繼續提高,從東帝變成了主帝,也被人們認為是萬物的起源。 我國古代在“天子”是“皇權神授”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到兩漢時期,國家祭祀天神的儀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漢武帝下令正月十五這一天在 甘泉宮舉辦祭祀“太一”的活動。

但這時候的元宵節主要是流傳在宮廷中的節日,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元宵節民俗的形成和推廣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漢明帝永平年間,蔡愔從印度帶回佛法,據他所說,印度摩揭陀國每到正月十五,所有的僧眾就聚到一起瞻仰佛舍利,那時是參佛的良辰吉日。

漢明帝崇尚佛法,為了達到弘揚和宣傳佛法的目的,便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中和寺廟裡燃燈禮佛。加上當時道教文化中的最高神 —— 天皇大帝具有北辰而眾星拱之的地位,這和太一神的“北辰之神名”的說法不謀而合,《五經通義》中認為天皇大帝就是太一神。

佛教、道教再加上元宵節本身所處的時間節點,讓元宵節從宮廷傳到了民間,從中原傳到了全國。

元宵節的節期和民俗活動也是在不斷髮展的。漢朝時元宵節指的就是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了國力強盛的唐朝,元宵節變成了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時間,元宵賞燈的活動也越來越興盛,無論是都城還是小鄉村,處處張燈結綵, 人們還會製作巨大的燈樹、燈柱等,非常熱鬧。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宋朝就更加豐富了,元宵節要前後張燈五天,堪稱全年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猜燈謎的活動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甚至還會有些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 用燈和圖像來講述監獄中的故事或者陳列刑具的樣子。這幾天,不分男女老少、地位高低,可謂是舉國同慶。

明朝時,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和春節相接,熱鬧非凡。

清朝時,宮廷中不再舉辦燈會,節期也從十天縮短到了三天,但民間的燈會仍然非常壯觀,還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等活動,非常吸引人。

傳統習俗

  • 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 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 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節食所尚,則乳糖 圓子......十般糖之類。”“乳糖圓子”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明清以後“元宵” 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到了現代,元宵逐漸成為北方的稱謂,而南方則稱之為“湯圓”。南方人對於湯圓的感情,其實是更甚於北方人之於元宵的。

一般認為湯圓和元宵起源相同,製作工藝和地區分佈不同。 湯圓和元宵製作不同,南方湯圓是逐一手工做成的,餡料是軟的,而北方元宵餡料預先制好, 晾乾並切成小四方塊,然後置於機器中滾上江米粉即成。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 鬧花燈、猜燈謎

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鬧花燈作為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是在西漢時期開始的,隋唐時漸盛。依據《資治通鑑》中柳彧的記載,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 們便都到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晝。 人們不吝惜錢財,互相攀比花燈的精巧。 所有人不分貴賤、不論男女,一切隔閡都暫時消失 了,剩下的只有歡聲笑語。

從進入正月開始,人們就在自家掛上了燈籠,直到正月十五達到高潮。後來還有人會將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各式各樣的彩燈上讓人猜,既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鬧花燈和猜燈謎兩項一起進行,這兩者也就一起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 舞龍舞獅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傳說中龍可以行雲布雨、消災解難,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的代表,我們華夏民族又被稱為龍的傳人。 每當到了大型慶典、節日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會通過舞龍的方式來祈福,元宵節也不例外。

獅子也被我們的祖先認為是祥瑞之獸,它外形威武、神態多變,民間有很多關於獅子的傳說。 據說,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異域的獅子形象也從西域傳入中原。人們認為舞獅可以帶來好運。 唐朝時,舞獅就已經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

元宵節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喜歡在這一天聚在一起歡度慶典,表演舞龍舞獅也成為一個傳統習慣。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 劃旱船

劃旱船又叫跑旱船,據說是根據漁民在水上打魚的生活情節創作出來的,它的表演和道具都很簡單樸實,有很濃厚的生活氣息,是人民群眾非常喜歡的 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劃旱船是一項群體表演形式,一般是由多個旱船組成一支表演隊伍,前面有個老翁拿著槳領航,後面的旱船隊伍用小碎步跟著領航人緩慢前進。旱船不是真船,多是用兩片薄板做成船形,再蒙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 上一樣。表演者手裡拿著槳,做划船的動作,一邊跑,一邊唱些地方小調。 一個人劃旱船的居多,但是有時還有另一男子扮成坐船的客人一起進行表演,多 半是丑角,會以滑稽的動作來將觀眾逗笑。

關於旱船的起源,有傳說是王母娘娘生日時,神仙們一起紮了一條旱船為她祝壽,張果老將這條船借下凡間,用旱船來鬧新春,此後人間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此後便有了劃旱船的風俗習慣。

劃旱船的歷史悠久,最早的劃旱船表演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後來在漢文帝的百歲壽宴上也表演過。 唐朝時期,劃旱船表演開始廣泛流傳,不僅在民間表演,還被改造成了宮廷舞蹈。

劃旱船表演已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元宵節時很多城市也將劃旱船當作必做的民俗項目之一。

  •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各種慶祝活動,還有一種祈福活動——走百病,這是古代婦女們求福避災的一種民俗活動,明清時期尤為盛行。

據《帝京歲時紀勝》載:“元夕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闢人,曰走百病。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俗傳曰走橋。”北京等地在 正月十五時,婦女們相約外出行走,其中一個人在前面拿著香走,人們覺得這樣可以強健身體,稱之為走百病或散百病。這種活動在民間其實是很講究的,必須是在特定的時間,婦女們聚到一起,走過橋,或者走到郊外。另外,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這裡說的摸釘指的是到寺廟燒香的時候,用手觸摸寺廟大門上的門釘,以此期盼家庭人丁興旺。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故事傳說

  • 藥王菩薩吃湯圓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地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都要上天回稟。 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百姓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

玉帝聞奏立刻讓群臣共商良策。 太白金星說道:“陛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 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裡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 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

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百姓們藥性大發: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

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 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只知道吃和玩,一樣活都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

玉帝聞奏,十分驚訝,立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解鈴還須繫鈴人。”玉帝便讓衲陀祖師再次下凡治理。

於是到了正月十五日晚上,衲陀祖師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週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

後來就慢慢演變成元宵節吃湯圓,寓意著“黎民百姓都能在新的一年辛勤勞作,到了年尾便能大豐收”。

  •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漢武帝年間的一個冬天,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因為思念父母險些跳井,結果被東方朔所救。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大漢天子》劇照,侵刪

東方朔對元宵姑娘深感同情,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晚上在長安城發了好多紙條,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 百姓看到了紙 條來找善卜的東方朔算吉凶。

東方朔告訴大家,只有天子才有辦法化解這次火災。 漢武帝接到百姓送來的紙條大驚失色,馬上叫東方朔來商議對策。

東方朔告訴漢武帝,火神最愛吃浮圓子,宮女元宵做的浮圓子是最好的,皇上可以讓元宵姑娘到百姓家裡去傳授做浮圓子的技藝,並命令全城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每家每戶都煮浮圓子敬奉火神,再燃放煙花爆竹造成失火假象, 就能瞞過火神了。

結果元宵姑娘就奉命到百姓家中去傳授做浮圓子的技藝,也藉此機會和家中父母團聚了。 百姓為了感謝元宵姑娘傳授他們技藝,便將浮圓子改名為 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元宵節吃元宵,寓意著來年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 正月十五放爆竹

相傳在遠古時期,到處都是兇猛的野獸,它們肆無忌憚地攻擊人類和牲畜,於是人們就三五成群地一起對付它們。

有一次,天帝身邊的神鳥鯤鵬迷路了,它誤闖到人間。 百姓們從沒見過這種大鳥,以為它是來傷害自己的,於是就合力將它打死了。

天帝知道了這件事,下令讓天兵天將在正月十五那天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都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很軟,她不忍心看著百姓們受苦,就揹著天帝來到了人間,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百姓們知道後不知如何是好,所有人都開始驚慌失措。 有一個智慧老人想了很久,他對大家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裡,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在家裡張燈結綵、燃放煙花爆竹,天帝從天上一看就會誤以為人間失火了,我們都已經被燒死了,也就不會再派天兵天將來放一遍火了。

大家聽了覺得老人說得很有道理,就各自回家做準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天帝往下一看,發現人間已經成了火海,心裡的那口氣終於消了下去。 人們就這樣得以躲過了一劫。

自那之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每當到了正月十五,大家都在家裡掛上燈籠、燃放煙花爆竹來慶祝。

詩詞文化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 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 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紹興二十年(公元 1150 年)前後,年邁的李 清照在臨安城看到了家家戶戶歡度元宵佳節的場景,故國已逝、斯人亦去,滿心悲涼 的李清照再不像小時候那樣盼著過節,更沒有梳洗打扮的心情,有的只是觸景生情和“悽悽慘慘慼戚”的心境。雖然作者在借景抒情,但它還是從一個側面向我們描繪了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兩個城市過元宵節的盛大場面,也說明了無論朝代怎樣變化,人們在元宵節表達新的一年美好希冀和願景的心情是不會改變的。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上元十三夜

[明]劉英

近喜元宵雪更晴,千門翠竹結高棚。

珠簾半卷將團月,玉指初調未合笙。

新放華燈連九陌,舊傳金鑰啟重城。

少年結伴嬉遊去,遮莫雞聲下五更。

劉英,臨海人,明代台州地區最傑出的女詩人,著有詩集《繡佛齋草》。

這首詩描寫的是元宵節夜晚的熱鬧情景,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元宵節的重視和過節 的盛況。連日來的雪停了,大家都去放燈、遊玩,直到五更天也不想停下來。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張祜,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張祜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 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

這首詩寫的是正月十五晚上,大家出門賞燈,遊玩歸來的場景。皇宮裡燈火通 明、歌舞昇平,整首詩有俯瞰全景的鏡頭,有特寫近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也有 一種說法:“帝京”指的是“天庭”,大家的笑鬧聲和歌舞聲直衝雲霄,傳到了天上。

END

圖/《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插圖,攝圖網版權圖片


延伸閱讀

吃湯圓、鬧花燈、祈福避災....帶你瞭解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瞭解更多,點擊閱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