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火樹銀花的夜晚

元宵 火樹銀花的夜晚

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元宵節的文化含量較為豐富。除了全民狂歡、男女約會之外,還有彩燈博覽、民間演藝、冬季健身以及益智、美食、求子、紀念先人等種種人文內涵。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大唐神龍元年元宵之夜,神都洛陽彷彿天上的街市,幻化為懸浮於浩瀚夜空的燈火之城。

城內城外異彩連綿,高低上下參差錯落,穿城而過的洛水柔波盪漾,搖曳的光影斑斕如夢。從街巷到鄉野,從皇帝到平民,每個人都在追逐那叢叢簇簇的光影,人聲喧鬧,車馬歡騰。這就難免造成交通擁堵,甚至有人被擠得身體懸空,被帶出去數十步兩腳都無法沾地。據說當時形成了這樣一種職業:在燈火闌珊的時候,專門到大街上撿拾別人因為擁擠而遺落的金釵玉佩等珍貴物件。

唐代的元宵燈展,在空間上是棋佈星羅。殿閣宮城、廣場山丘,處處五彩繽紛。山形的綵棚高達30多米,巨型燈輪有60多米高,都是用五彩絲織品甚至金玉做裝飾,一個燈輪上可懸掛5萬盞花燈。一株株巨型發光的花樹組成了光怪陸離的森林。

官方組織的大型樂隊,披掛錦繡與獸皮,在禁軍儀仗的引導下,仙音雅樂,簫鼓和鳴。千百個穿著綺羅畫著豔妝唱歌跳舞的妙齡女子,就像這光焰森林裡活躍的精靈。

高空地面,到處是光的泛濫,“陳燈影,設庭燎”,從宮廷到田野,蠟燭火炬,遍地璀璨,沿路不絕。

蘇味道的這首五律,是他的元宵晚會參賽詩,聲律諧美,風韻朗暢,從內容到形式,無不精彩絕倫。只要我們打開詩卷,他的“火樹銀花”,彷彿能夠從紙上躍然而起,燦爛昭著,輝耀千年。

領略唐人的詩意,需要我們五感全開,需要動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其經驗與記憶,解析化合這渾厚皎潔的音色,讓所有的意象在腦海中聯翩而起,活靈活現,飛舞奔騰。

蘇味道在武則天當政時期任過宰相,終老於四川眉州,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是他的後世子孫。唐代經濟文化空前發達,它的風采集中展現在舉國聯歡的元宵燈火晚會上。這是我國元宵佳節固有的亮點,是現實與詩意合成的樣板。曾經滄海難為水,此後的歷朝歷代,未必缺少盛大的元宵燈會,然而物態人心、滋味風情,無過此者,因為誰都沒法兒超越這“火樹銀花”。

青年男女的約會,是元宵節的另一個文化內涵。互通款曲,海誓山盟,盡情遊樂,通宵達旦,因此詩人余光中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是說實話,元宵節與傳統的“七夕”相比,卻又有所不同。七夕給人的感覺是鄭重的,甚至有一種聖潔的意味。比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都涉及到了人生價值和愛情的意義。而發生在元宵節中的愛情,相對而言卻多了一點兒“狂”氣,充斥著不受束縛的意味。

如果說“火樹銀花”是元宵夜的主流,那麼“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是它的潛意識。後者推動著前者,兩者協力,又推動著文明的進步。

從歷史的角度瞭解元宵節,我們能夠看到斷斷續續的現象,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從民俗文化的角度瞭解元宵節,我們又可以觸及她肌體的溫度,以及澎湃的脈搏。

在我的記憶中,正月十五是一年裡最華美最明亮的日子。從除夕夜開始的迎春活動,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向著群情的沸點,隆重地推進著。過了幾十個元宵節,逐漸發現了一些固定不變的現象。鞭炮聲在除夕夜最為火爆,而樓外的煙花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才集中綻放。幾十年來,似乎成了很分明的規矩。

在東北,因為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元宵節期間,除了花燈,還有冰燈。節日裡的男女,綵衣笑臉,三五成群,彷彿置身玻璃宮殿,穿行在晶瑩璀璨的水晶世界。哈爾濱的冰燈舉世聞名,長春的冰燈也不遜色。整個正月都可以觀賞,直到春風送暖,冰雪消融。

記得當年用煤油浸泡玉米芯,裝滿鐵皮簸箕後點燃,拎到村外雪地之中,邁出一步踩一個腳窩,扔進去一段燃燒著的玉米芯,十幾步走完,回頭再看,就是一路的亮點,在寂靜的深雪裡閃爍。

元宵是內容最豐富的節日,我童年玩耍的法子,比元宵節還豐富。歲月遷流,萬象更新,元宵節的許多節俗發生了不得已的變化,舊的正在送別,新的需要迎接,人生莫不如此。

如今家家戶戶鬧元宵,因為太吵鬧了,我反而覺著很靜。一方面是興沖沖地跟家人一起過年過節,一方面心裡安安靜靜地,像是被什麼人懷著虔敬的心意放置了敦厚永恆之物。

除夕就像是季候的分水嶺。一入正月,天氣就不再日益寒冷了,遠方的春天便開始向北方進發。有時候站在樓下,會聽到高處屋簷有水滴下落,淅淅瀝瀝的,讓人好生喜歡。簷上雪融,流水疏響,年復一年,似乎是萬古不變的呢。會讓人想到某些日子還在的時候,想著父母兄弟都健在的此時此刻,似乎一切都不變,一副“永遠”的樣子。

以詩意的眼光審視元宵節,在“火樹銀花”的熱鬧之中,在“月上柳梢”的寂靜之外,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於內心深深處,油然而生。(陳耀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