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元宵”的由來嗎?其實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元宵”的由來嗎?其實,關於“元宵”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哩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元宵”的由來嗎?其實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正月十五鬧元宵,是從喜慶的春節之後,延續的又一個慶祝活動,從而將“新年”推向了又一個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趕廟會,吃元宵等等活動,可以說早已成為國人世代相沿的歡慶習俗。只是現在的人們置辦的“年味”淡了很多,不然,到處都張燈結綵、燈火通明、火樹銀花的,多漂亮啊!

“元宵”,也稱“湯圓”,一個個圓溜溜的,非常的誘人可餐,其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但人們愛吃的往往是豆沙、花生、黑芝麻等這些餡的。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元宵”的由來嗎?其實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關於“元宵”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哩:

據說,春秋末期時,楚昭王復國,在歸途之中,經過滾滾長江時,見有物浮在江面上,遠看“色白而微黃”,近看“內中又有紅如胭脂的瓤”,便讓人打撈上來,品嚐之後,感覺味道甜美,楚昭王心中甚是喜歡。但又不知知道,這是何物。

楚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楚昭王聞言更是大喜。由於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於是以後每逢此日,楚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麵粉與其他相關食材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令人們煮而食之。於是,此後便有了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元宵”的由來嗎?其實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關於“元宵”的“演變”與“進化”歷程,據一些公開資料顯示:

一、唐五代時期,人們要在“元宵節”這天吃“面繭”或“圓不落角”;

二、南宋時期,又出現了“乳糖圓子”,

三、在《元宵煮浮圓子》一詩中有了“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這樣的句子,這些食物可以看做是“湯圓”的前身。

四、到了明朝時期,“元宵”的稱呼,就很普遍了。

及至到了今天,“正月十五吃元宵”,已經演變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新年習俗!

其實,“元宵”形狀圓溜溜的,與圓月相似,所以它在人們的心中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代表著人們希望全家團圓、和睦美滿的幸福願望!

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元宵”的由來嗎?其實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