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



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有一個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裡喝上一杯酒。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他如往常一樣在吻別了妻兒後, 又徑直走向酒館。還沒有走多遠,父親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是他不滿 8 歲的兒子正沿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 ,一步一步的走向他,並且興奮地對他說:“ 爸爸,你看啊, 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

孩子的話使他心裡為之一振,心想:“ 我經常要到酒館喝酒, 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 從那天起, 他改掉了往日間清晨喝酒的壞習慣, 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


一個人來到世間,除智商等身體要素和他人有一些差異外,其它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後天形成的,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一個人的習慣同樣也是如此。

因此,航府教育在做教育時,非常重視習慣的養成

。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值得所有家長朋友們深思。切記:先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學生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現在能學會適應老師,長大了就能學會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學校本身就是為了孩子來到社會做試錯的地方,成長的地方。

2.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 從而可以在課堂內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3 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哪怕是你已經在我們

航府教育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老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4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

每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5 善於提問的習慣

航府一直秉承著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的精神,讓孩子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

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孩子是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6 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

7 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

8 練後反思的習慣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

第三, 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

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

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

9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使孩子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航府教育就是在如此做,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讓孩子晚自習時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通過1對1的學習進行查缺補漏,一章學完後再整體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 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必須要讓老師帶著進行綜合性複習。

10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航府教育對於錯題集極其重視,這個啟示可以歸結於一種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同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這些本 子上的內容要反覆看,真正理解弄懂。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三個步驟


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明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義,並瞭解哪些學習習慣是好習慣、哪些學習習慣是不良習慣以後,就應該自覺地培養好習慣,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終生,讓壞習慣儘快與孩子告別。為了探究人類養成新習慣所需的時間,歷史上曾進行過大量實驗。有關習慣養成的定論現代共有一短一長兩個版本,分別為“21 天法則(3 星期法則)”與“66 天法則”。21世紀實驗證明養成習慣平均需要 66 天。然而,參與者之 間存在巨大差異,有些人只需要 18 天,而有些人則需要 254 天。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第一步:耐心發動,逐漸加速。

計劃每天要記 10 個英語單詞,就一天不落地去記。

認識到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些毛病,就在寫字、做題時嚴加註意,確保字字工整,題題複查。

意識到了不良學習習慣的危害,就自動自覺地克服。

制訂了學習計劃,就定時定量地去完成。

決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計地挖掘自己學習的潛能。

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一箇中小學生,已經認識到打遊戲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遊戲了,可是,一拿起手機或做到電腦前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第三步:偶有偏離,及時調整。

許多同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壞習慣克服過程中, 容易出現反覆、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督自己,發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如果你養成了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研學旅行,商務合作—微博:@李可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