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千字文》沒有重字,近來臨《千字文》,發現“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你怎麼看?

俺還不老


“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的“發”,簡化字是一個字,繁體字是兩個字,許多理髮、美髮店想用繁體字做招牌,結果寫成錯別字。

“周發殷湯”的“發”,繁體字是“發”。

“蓋此身發”的“發”,繁體字是“髮”。

頭髮的“發”應該是第二個,“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的身體毛髮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愛護它。如果寫成“身體發膚”,就講不通了,身體、出發和皮膚?

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發”讀“fā ”。

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t,豈敢毀傷——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發”讀“fà\t”。

人的身體髮膚分屬於“四大”,一言一動都要符合“五常”。誠敬的想著父母養育之恩,哪裡還敢毀壞損傷它。

說了這麼多,說得這麼複雜,其實答案很簡單:《千字文》裡兩個“發”字,不是一個字,一個是頭髮的發,一個是出發、發達、發動、發起……的發。



大悔憶智冰


都說《千字文》沒有重字,近來臨《千字文》,發現"周發殷湯","蓋此身發"兩個發字,你怎麼看?

不知發問者臨《千字文》,臨的是鍾繇、王羲之、文徵明哪家的帖。除非是中國文字簡化後,其他人臨摹本帖,否則,不會出現"周發殷湯","蓋此身發"兩個發字。

《千字文》原文著於南北朝,作者周興嗣。全文為四字句,二百五十句,由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千字文》內容豐富,對仗工整,條理清晰,行文流暢,辭藻華麗,文釆斐然,氣勢磅礴。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文中一千字本來不得重複,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時,卻重複了一個"潔"字,女慕貞絜,紈扇圓潔(絜、潔為同義異體字),《千字文》實際運用了九百九拾九字。

現今有各種重字表裡都說《千字文》重字有六個: 【重字表】《千字文》實錄九百九十四個漢字,重字凡六,以漢語拼音為序列於下: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發。

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

昆: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戚: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

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資:資父事君;務資稼穡 。

其實這是簡化字帶來的變化,這些年很多經典古籍用簡化字版印行,其實是誤人子弟。我們可重新對照一下,可以發現《千字文》除了重複了一個"潔"字,"女慕貞絜","紈扇圓潔"外,其他並沒有重複。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髮;

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昆:玉出崑岡,昆池碣石;

戚:慼謝歡招,親戚故舊;

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資:資父事君,務茲稼穡。


景陽鍾


《千字文》中“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中的“發”是兩個字,不是同一個字,只是漢字簡化以後寫法相同而已。


1、“周發殷湯”中的“發”,讀音為【fā】,第一聲,繁體寫作“”,指的是周武王“姬發”。

《千字文》中的這句“弔民伐罪,周發殷湯”,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2、“蓋此身發”中的“發”,讀音為【 fà】,第四聲,繁體寫作“髮”,指的是人體身上的毛髮。


《千字文》中的“蓋此身發,四大五常”一句,翻譯成白話大意是:人的身體髮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

當然這句話可能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我們明白“發”是指人體毛髮就可以了。

3、綜上所述,簡化字寫法相同的兩個字,實際的古代寫法和內涵都是不一樣的

因此,題主臨《千字文》,發現“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雷同,其實是誤判,弄明白了真實含義就會明白這是兩個不同的字。

歡迎讀者朋友留言探討,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推行繁體字簡化的原因。



就拿題主指出的這兩句來說,“周發殷湯”中的“發”是平聲,有“發展”的意思,而“蓋此身發”中的“發”是去聲,應該是“頭髮”的意思,這麼一來,前面一個應當是作“周發殷湯”而後一個則是“蓋此身髪”。



除了這一處之外,還有另外五處“重複”的字,也是因為繁體字的簡化而導致的,分別如下:

1、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2、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3、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4、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5、資父事君、務資稼穡。



對應到繁體字,則分別應該是

玉出崑岡,昆池碣石;

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慼謝歡招,親戚故舊;

資父事君,務茲稼穡。




雖然音相同,在簡體字中的寫法也一樣,但因為表達的含義不同,對應到繁體字中寫法也就不一樣了。

不過,除了以上提到的一共六處之外,還有一處頗有爭議的地方,這便是“女慕貞潔”和“紈扇圓潔”兩處。

“女慕貞潔”作“女慕貞絜”,這一處是沒有異議的,就是純潔之潔的含義。

爭議就出在“紈扇圓潔”這裡,究竟是“紈扇圓潔”還是“紈扇圓絜”?



說這細絹的扇子“潔淨”也可,那便作“潔”,與上一處自然不同;說它“小巧”也不無道理,因為“絜”本就有度量的意思,在這裡引申為“小巧”也解釋得過去,那便作“絜”,與上一處就相同了。

當然這一處究竟算不算重複,“潔”一字究竟作何解釋,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就目前所見到的,還是作“潔”字寫法的比較多。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知您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呢?歡迎一起討論!


聽戲聽戲


一群人說千字文,說重字,說來說去都是二把刀。俺簡單說一下千字文的來歷吧。

現在流傳的千字文,傳說是梁武帝為教育子輩,令在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但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他就召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進呈武帝。但事實真是這樣麼?

其實千字文 原題並不是千字文,而是 《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為什麼是這個題?

因為王羲之本身書寫過一篇千字文。奇怪吧。而且他寫的千字文並不是他的原創,而是抄寫鍾繇的千字文。

所以千字文,最初並不是周興嗣寫的,而是鍾繇寫的,這基本上是有據可考最早的。

因為鍾繇的千字文流傳到南朝時期,已經殘缺了,就算是王羲之書寫的,都有許多缺漏。而周在梁武帝的要求下,在這個基礎上,參考原千字文的韻律,進行重編,而並不是創新。這就是周的千字文的題目是 《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的原因。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拿《王羲之書鍾繇千字文》和《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做個比較,就可以發現,用韻上,用詞上都很相似,甚至後者有許多句子都是直接抄前者的。這裡就不細說了。然後,周編的這個千字文,用的字就是以王羲之書鍾繇千字文為主體,然後集字補充的。

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周編寫的千字文並不是憑空來的,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是有淵源的。

最後說一下重字的問題,根本沒有重字,不信去查一下,周興嗣雖然抄襲了不少,絕對不敢拿重字去忽悠梁武帝的。


閒來寫個打油詩


各種重字表裡都說是六個: 【重字表】《千字文》實錄九百九十四個漢字,重字凡六,以漢語拼音為序列於下: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發 “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昆”: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戚”: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 “資”:資父事君;務資稼穡 但是我發現還有“潔”字也用了兩次,“女慕貞潔”“紈扇圓潔”


澤小羽


只有一重字:潔。











金鈴154336842


古文用簡化字版本是最糟糕的決定。這些年很多經典古籍用簡化字版印行,其實是誤人子弟。

有那個精力時間把正體字重新打一次簡化字,不如把排版和校對弄好。最近聽說出了新的校對二十四史,不知道咋樣的。


TonyDeng


“周發殷湯”中的“發”字和“蓋此身發”中的“發”字是一樣的嗎?就簡體字而言,它們的字形是一樣的。

但是從字義來說,前面的“發”字是發兵的“發”,同討伐的“伐”,動詞;“周發殷湯”指的是“武王伐紂” ,即周滅商。而後面的“發”字則是頭髮的“發”,名詞。

就字的發聲來說,前面的“發”字的讀音是一聲(即平聲);後面的“發”字的讀音是四聲(即仄聲);發音相同,但聲調不同。

《千字文》中的兩個“發”字雖然在簡體字中的字形是一樣的,但是在繁體字中,一個是“發” ,一個是“髪”;就是字形不同,字義不同,聲調也不同的兩個字了。所以,不是重字。


杜新1


在古代的繁體字中,發財的發和頭髮的發是兩個字!麵條的面和臉面的面也是兩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