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垃圾分類經驗是否適合在中國一線城市大力推廣?垃圾分類導致的巨大成本怎麼辦?

瓜太郎


感覺可以循序漸進,不要一步到位,且能適合國情。首先上海搞出來的乾溼垃圾分類有些過了,其實就廚餘垃圾(生物垃圾)放一起,容易操作,下一步具體要再分,可以交給垃圾處理單位進一步處理,其次,目前在中國不一定要分開可回收垃圾,畢竟,現在撿破爛一抓一大把,能回收的自然有人會回收。感覺就廚餘垃圾(生物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就行了,先垃圾分類做起來,以後再適時細化。


澀T_T色囧


日本垃圾分類沒有我們國家的垃圾分類那麼複雜。特別是幹、溼分開,並且溼垃圾要倒出來,這是令許多人接受不了的。許多人願意做到幹、溼分類,但不願意將溼垃圾倒出,主要清清爽爽一雙手,怕弄髒。我認為這個倒出真的很難讓大家做到,有人看管叫沒辦法倒出,沒人看管呢?十有八九是不願倒出,我知道居民們幹、溼肯定願意分開放。

制定政策的要站在人心的角度去考慮,將心比心,制定政策的人你願意將溼垃圾倒出嗎?你肯定會說願意,這個願意二字是你真實想法嗎?值得疑問。
我在日本大阪的箕面市住了半個月,生活垃圾都


是由我處理的,幹、溼垃圾都裝在一隻大袋子裡,扔的時候袋口紮緊,還防烏鴉啄破袋子,髒物溢出,收垃圾工作人員不好收。(如上圖)

人家也沒叫溼垃圾倒出呀。我猜想我們國家為什麼要將溼垃圾的塑料袋子去除?去除袋子當然是好,可是能做到的人不多呀,現在是看著,只好倒,難道就每個垃圾桶一直派人看著嗎?
這樣的垃圾分類真的


耗費巨大財力,有人就提出物業費上漲,最終還是老百姓為耗費的巨大財力買單,一件事兩件事老百姓接受了,如果許多不滿多了是不是老百姓怨言多了呢?

制定政策的人一定要多加考慮想出既能環保又能讓大家欣然接受的方案來。
圖文原創。


A猜猜馬迷


日本的垃圾處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普世日常的習慣已經建立。

非外籍人聚集的居民區是沒有沿街垃圾桶的,因為沒有垃圾桶,日本人沒有出門產生垃圾的習慣,就是出門產生垃圾了也習慣帶回家處理。帶著袋子邊走邊吃,吃完街邊垃圾桶一扔的習慣是很少有的,不會這樣安排日常。這樣,就少了如國內24小時街頭打掃的清潔工一職。

家庭垃圾分好類已經習慣定置投放,收集定置垃圾的人很輕鬆,週一三五收A種、週二四六收B種等。要處理大件電器之類的垃圾需另外交環境保護費,導致日本人不產生浪費的習慣,買東西注重品質的習慣,一件電器用幾十年的習慣……

現今習慣已經養成的國人,要改變很難。要少浪費剩飯剩菜很難,要少扔舊家電器具更難,喜新厭舊,餐餐有餘已經根深蒂固。垃圾分類的矛盾主要是向這些習慣開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監管。殊不知,還是理念問題。浪費紙張、浪費塑料、浪費食物⋯的習慣難以糾正的原因是思想問題,不認為這有多重要。因為浪費食物,正常一年長成的豬得三個月長成,正常三個月長成的菜要半個月長成,普世沒人覺得這是個問題。因為電器喜新厭舊更替,企業以低價為準繩組織設計生產,耐用十年的設計成三年,互拼價格,質量次之⋯都認為很合理這很正常。

垃圾分類看似一種簡單的個體行為,其本質是普世思想和社會生活產生結構的調整和改變。


凡塵220380782


日本垃圾分類相比上海垃圾分類簡單易明但種類繁多 德島縣上勝町垃圾分類有34類之多

對比下中國和日本的垃圾分類,最大的區別是日本的垃圾分類雖然種類繁多但簡單易操作;中國的垃圾分類雖然種類少但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得不思考卻不一定有答案的問題:

你是什麼垃圾?

手中的垃圾是有害垃圾?可收回垃圾?易腐垃圾(溼垃圾)?其他垃圾(幹垃圾)。

每天的生活都產生垃圾,每天都在思考“你是什麼垃圾”。

中國的垃圾分類猶如一場考試。被很多網友笑稱為靈魂拷問。

以上海最新的垃圾分類來看中國垃圾分類

上海的垃圾分類只有4類,看似非常簡單,但實則是一道思考題:

可回收垃圾——我怎麼知道什麼垃圾能否回收、可循環利用?

有害垃圾——科學意義上的有毒標準和一般民眾觀念中的有毒標準差異太大

溼垃圾——望文生義,沾有水的就是溼垃圾

幹垃圾——同樣望文生義,沒有水的垃圾就是幹垃圾。

在上海的垃圾分類下,每天都在思考著。舉個例子:

粽子的粽葉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大部分人的反應粽葉肯定是溼垃圾——吃完後又溼又粘手的,怎麼可能不是溼垃圾。

但粽葉卻是幹垃圾。椰子殼、甘蔗皮、玉米葉、榴蓮核等都是幹垃圾,有沒有驚喜?

未來嚴格實施垃圾分類,上海甚至還撤桶並點、定時定點扔垃圾甚至專人看守等措施。

日本街頭的垃圾桶

日本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日本原本的垃圾分類只有兩類: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2006年之後,日本的垃圾分類有:金屬、玻璃、塑料容器、寶特瓶、玻璃瓶、紙等一看就懂的垃圾構成材料來分類。

以下是鹿兒島縣大崎町的家庭垃圾分類表——什麼垃圾什麼分類一目瞭然

面對這種垃圾分類,你還需要進行“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嗎?

綜述

對比了中國和日本的垃圾分類,可以有這麼一個感受:中國垃圾分類是方便政府、為難群眾——政府用四輛車就完成了垃圾分類,群眾卻每天都在進行靈魂拷問。

日本的垃圾分類是方便群眾、為難政府——幾十種垃圾,需要幾十輛垃圾車——這麼壯觀的場面,你可以想象。

個人認為:

1、垃圾分類必然要進行,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2、垃圾分類應當簡單明瞭、一目瞭然,不能僅僅進行含糊的定性分類,方便政府、為難群眾;

3、鼓勵家庭和單位食堂使用粉碎機來出於和食物、藥材等的廚餘垃圾,直接衝入下水道即可。乾溼垃圾的分類純粹是費力不討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不想討論什麼垃圾分類的具體技術問題,我主要想說,這一輪垃圾分類政策適應過程中,出現一些狀況首先是正常的,一夜之間不會老百姓就都能做到滴水不漏。好,這個關於垃圾的事就基本表達結束了。現在最大問題是,中國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問題,凡必要拿小日本作比較,張口閉口就是學習小日本素質,這是幾個意思?小日本的素質是長期以來人民和政治在那塊鬼島上磨合的結果,是日本國民自身的品質,中國人怎麼可能去學一個表態民族的所謂素質。難道學他們一系列所謂高素質,最後也要少子化嘛?日本人活的累,會社累、加班累、不加班也累、等級森嚴累、回家扔垃圾也累,所以,根本不想結婚生子。中國人也要學嗎。


費仲尤渾虢石父


廈門分廚餘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現在是強調把廚餘先分清楚,其它分不清楚的放在其它垃圾袋裡,每戶發放2格的垃圾桶和2種垃圾袋,住戶打包好自己提到小區的垃圾桶放,有工作人員督導,垃圾車也按廚餘垃圾和其它垃圾分別來回收,我已能將廚餘垃圾和其它垃圾分得很清楚,每天2袋帶下樓,現在開始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了,其實習慣了也挺快。


紫0000


日本人能做到中國人更應該做到,首先要廢除塑料袋,用紙袋或布袋。過去沒有塑料袋的時候都是竹籃子買菜,又環保又幹淨。塑料袋必須從源頭抓起要嚴禁生產,拿再多的錢買不到。要立法而不是簡單的宣傳,運動來了搞作秀,檢查走了又回來。這樣嘔心的事只有用法律來解決,新加坡扔一個菸頭400到500加元。中國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依法治國才是踏踏實實的提高社會文明素質,現在很多城市在處理非機動車交通事故的時候,是誰的責任就判定誰,這樣很公平公正減少那些人,皮都沒碰到坐地耍賴。


驚濤拍岸214476759


沒學過工業分類學,沒學過農產品分類學,也沒學過生活用品分類學,更沒學乾溼物分類學。這一學一輩子都學不會,要讀幾十年大學。只學過居委會幹部教的愛國衛生,要及時把家中拉圾清理出去,保護室內乾淨,不讓四害生存,不讓臭氣熏天。從小培養的愛國衛生習慣,今天怎麼就不要了?現在科技進步,用人工智能做分類拉圾,小朋友分的情嗎?不能讓他們分,錯了要罰錢。從小愛勞動廢了。上班回家累,做完家務去人工分類垃圾,用自已的智能去辯別。錯了要罰錢。老年人怎麼辦?大多沒上過大學,根本不知道分類學,只知道不可學日本做壞事。中國為什麼不走科技這條分類垃圾的路嗎?等外國造出引進後再研發?量子通訊怎麼就沒引進跑到世界前面去了呢?科技進才是硬道理。


權權2698


日本的經驗對我們是沒有用的。

日本是島嶼國家,洋流裡海岸線非常近,簡單來說就是大陸架很短,利益排汙。

而中國絕大多數沿海城市大陸架都比較長,導致洋流很小甚至沒有。

為什麼說這個呢,很簡單,以前垃圾分類完是可以出口中國的,現在咱不要了,日本的垃圾處理能力根本不行,就是看上去很好,實際一塌糊塗,沒辦法,扔海里隨洋流漂出去到太平洋就完了。

中國,這麼搞就完蛋了,沒洋流,扔家門口就漂回家裡了。

但是,把有害垃圾分開是正確的。

以前垃圾分類和回收大部分都是扒垃圾的窮苦人乾的,現在,不知道是消滅貧困了還是把貧困人口消滅了,扒垃圾問題才凸顯出來。


趙世傑1984


中國人生活節奏是比較快的,用勞碌奔波也不為過。不少人整天被匆忙趕路、接送孩子等等忙得暈頭轉向。而日本小孩是自己去上學的,根本不需接送。日本女人基本在家做家務的。因此,日本的經驗切不可簡單套用。

現在政府在大力提倡人工智能,為什麼分揀垃圾不交給機器,而非要重提“愚公移山”精神,讓大家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來分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