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辨證論治”提升到中醫的戰略高度(至高無上的法則),是否是個錯誤(或說以偏蓋全)?

用戶12345670wys888


個人認為辯證論治和辯證施治都是中醫"戰略級"的原則。

辯證是基礎。

論治可以保持中醫思辨活力,和與實踐層面的聯繫。

施治可以重複使用論治的成果,達到中醫沉澱積累。

單一性的事物都要警惕"迷信"!


岐黃新問


學院出來的中醫師之所以不會看病,就是辨證論治搞的鬼!

醫生就是治病的,但辨證論治早已把病排除在外了。我用了十年時間研究辨證論治並根據上海一中醫辨證研究成果,此成果是用臟腑辨證為核心把臨床中醫證型分為57個大的證型,感覺中醫太了不起了,但一結合臨床,就不好使了,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頭三付藥有效而後來就無效,有的毫無效果。讓我一頭霧水,難道是沒掌握辨證技術嗎?後來又只好迴歸經典,才發現《傷寒論》講的是“病脈症治”,即“病”為首要!即醫聖還是治病的而不是治證的。辨證論治把病排在外,其實就是中醫江湖騙子!比如說“尿黃”,要知道它是少陽病就可以用小柴胡湯之類,要是少陰病就要用四逆湯之類,結果效果顯著!這說明什麼?說明醫聖是在治病呀!現在的辨證論治講得頭頭是道,隨便你怎麼說他都能說得通也扯得上,但就是不知病。學習中醫還是要下苦功夫,要學習人家西醫的精神,一個病一個病的研治,不要以為掌握辨證論治就可以治萬病了,世界上沒有那麼容易的事!!!

辯證論治是解放後某個當官的在某個醫學會議上叫專家們把辨證論治寫進去,結果就成了中醫的核心靈魂了,甚至說中醫只有兩大特色,一個是整體觀,一個是辨證論治。從此中醫就成了江湖醫學。


祖金林


辨證論治是捨本求末,是走錯了方向。辨證論治是一種原始的、低水平的診治疾病的初級方法。

1、辨證施治,是治病救人的高明醫術?還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級診治?

辨證論治,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它是指中醫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簡單地說,辨證論治就是根據病人不同症狀和表現,採取不同治療方法。

中醫常常把辨證論治吹噓成中醫的特色之一,甚至還有像題主這樣,主張把“辨證施治”提升到中醫的戰略高度。在我看來,不僅不能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還要對其重要性進行質疑和思辨,以搞清其到底是治病救人的高明醫術,還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級診治?

2、治病要治本,打蛇要七寸

治病救人的根本在於找到病因病根。唯有這樣,才能做到有針對性的治療,最後徹底治癒。

如果找不到病因,只會針對病人症狀和表現來進行治療,顯然做不到治病治本。辨證施治其實就是醫生循證、辯證並根據不同症狀採用不同治療方法的過程。

舉個例子,更容易理解辨證施治。

要移走一顆大樹,最正確的方法就是把樹根找到並挖出來移走。如果只是去辨別樹枝、樹葉,並根據樹枝樹葉的不同,採取各種方法在這些樹枝樹葉上做文章。顯然達不到移走大樹的目的。

辨證施治就是在病人這顆大樹上所做的修剪枝葉的工作。這是捨本求末,是找錯了方向;是一種原始的低水平的診治疾病的初級方法。

3、中醫治瘧疾就是辯證施治的最好案例,也是證明中醫捨本求末的最好案例。

1)瘧疾是什麼引起的,

古人稱呼瘧疾的叫法有很多,最初記載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其他俗名,比如寒熱病、發冷病、脾寒病、打脾寒,發瘧子、半日子、發半日、打擺子、做老爺、賣柴病、子母瘧、子午瘧等等。此外,廣西管它叫羊毛痧,雲南、貴州叫瘴氣,此外又有蝦蟆瘴、泥鰍瘴、蝴蝶瘴等名稱。

2)西方現代醫學早已證明瘧疾是人感染瘧原蟲所致,但古人可不會這麼想,他們認為導致瘧疾的病因是什麼呢?

古人起初習慣於將一切找不到源頭的疑難雜症歸咎於鬼神,對於瘧疾也不例外,他們往往認為這種病是由瘧鬼入侵人體而引起,而且中外皆有這樣的說法。

當然,古人憑藉經驗,慢慢也認識到了瘧疾與溼熱氣候之間的關係。隋代醫家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瘧疾“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源嶺瘴溼毒氣故也”。

隨後,明代張景嶽的《景嶽全書》明確了瘧疾是感受瘧邪所致。因此,除了鬼神致病外,中醫普遍認為瘧疾是因外受瘧邪、瘴毒而起。

3)中醫對瘧疾的辨證施治

辨證要點

1.辨瘴瘧與一般瘧疾的不同。一般的瘧疾症狀比較典型,休止之時,可如常人;定時而作,週期明顯;神識清楚;發病雖以南方多見,但全國各地均有。而瘴瘧則症狀多樣,病情嚴重,未發之時也有症狀存在;週期不如一般瘧疾明顯;多有神昏譫語;主要在南方地區發病。

2.辨寒熱之偏盛。一般瘧疾為正瘧;陽熱偏盛,寒少熱多者為溫瘧;陽虛寒盛,寒多熱少者則為寒瘧。在瘴瘧之中,有熱瘴;冷瘴等。

3.辨正氣之盛衰。瘧疾每發,必傷耗人體氣血,病程愈久,則氣血傷耗日甚。正氣虧虛,易於形成勞瘧而反覆發作。

以上不難看出,中醫治瘧辨證施治,只是在瘧疾病人症狀上打轉轉。根本不知道瘧原蟲才是真正的病因。對所謂的各種症狀進行施治,豈不是捨本求末?偏離治瘧軌道?

需要從另一個角度想問題的是,任何醫術,在診治病人時,都會觀察症狀,都會詢證辯證。因此,辨證施治並不是中醫所獨有的高大上。這種循證施治只是最初級最原始的一種診斷治療方法而已。跟現代醫學相比較,連小兒科都算不上。沒有什麼可吹噓的。

有誰不服歡迎來辯。請國醫大師、國學泰斗、中醫傳人、中醫博士碩士等一干大牛都出來,給大家解釋解釋辨證施治到底牛還是不牛?


三月森林


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藥,方證對應,從文字本身來說是對的,無可反駁。哪個醫生看病不辯證呢,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是火神派還是溫病派,是經方派還是時方派,哪個醫生沒有辯證呢。

顯然這不是題主要表達的意思,我妄揣聖意,題主要表達的是當下儼然要形成主流的一種辨證論治觀點,要上升到戰略高度的一種辯證。

辨“證”論治,最初是為了區分辨“症”論治而來。何謂辨“症”論治,比如糖尿病吃什麼藥,高血壓吃什麼藥,頭疼吃什麼藥,感冒吃什麼藥,等等,也即有一個什麼病症,就吃什麼藥,所謂祖傳秘方,民間偏方。何謂辨“證”論治,有幾種說法,當下最受追捧的就是六經辨證,因有張仲景《傷寒論》撐腰,根紅苗正,皇族血統。為什麼會形成主流呢,因為人們閱盡數千年來無數醫書,嘗試了扶陽派滋陰派補土派攻下派火神派溫病派等等等等各種流派,臨證總有偏頗,不能概述,一個不能放之於四海而皆準的醫理就是有缺陷的,東有缺陷,西有缺陷,不如回頭研究只講方證不講道理的傷寒論,有時候還能效如桴鼓,有時候還能一劑知二劑已,至於很多時候患者不按照書上生病,就抓主證,或者合病,或者太陽少陽厥陰合病用方再加一個祖傳專藥。自稱經方派,經典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效的時候就自認辨證不精,白頭到老還在苦思。其他諸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辯證,三焦辯證,仿此,不一一贅述。

如此辯證,與刻舟求劍何異。與辨“症”論治,不過五十步笑百步。

我個人推崇清末民初彭子益的醫理,不論你萬千症狀,如何疑難雜症,總能歸納為身體之偏,風、熱、暑、溼、燥、寒,何處有偏,平衡何處,自然復原。

望能解同好心中一點迷惑,言語措辭不當之處,望方家忽略。


中醫臨證心法


辨證論治,這個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黃帝內經並沒有直接提出。這四個字正式提上臺面是55年由任應秋先生提出,到1974年才正式寫入中醫教材,國醫大師經過20年論證得出的結果,難道比外行和初學者得出的結論差?可能性不大。辨證,指分析,辨別,認識疾病的證侯,論治是根據辨證結果而治療。學中醫的應該都知道什麼是證,證和病機

曾我也認為不讀經典就不懂中醫,當我閱讀多版本的《素問》,再回頭翻閱中基,中診教材,才發現編寫這本教材的不易,不同之處在於《黃帝內經》是以黃帝問道的方式表達中醫看病思想,而現版教材是用白話文的形式來表達中醫看病思想,現版教材整理了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

所以,正是由於辨證論治的提出,讓後世中醫更加容易入門,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任應秋這些前輩。入門後醫術如何?這就是個人學習實踐的勤奮程度了,也是中國傳統的道


五經小兒推拿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參與討論,本人不勝榮幸,且受益非淺!有許多觀點值得參考,希望在以後的臨床中加以驗證。如:(1)認為以“病”為首要,《傷寒論》主要講“病脈症治”。(2)認為把辨證論治提升到如此高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3)認為辨證有兩重含義,一為辨證法,二為辨別“病證”的辨證。(4)認為辨證論治的全稱應是辨證求因,審機論治。(5)認為辨證論治是中醫核心,古稱抓病機。(6)認為辨證論治是最高境界,是為醫基本要求等觀點。其次,想談談個人觀點,由於才識疏淺,難免失誤,望海涵!我個人認為:作為中醫人,掌握辨證論治法是最基本要求確實沒有錯。但把“辨證論治”提升至現今高度是不妥的,起碼有以偏蓋全之嫌疑。因為:(1)我認為“辨證論治”這個提法似乎有些不妥,不知哪位高人提出的?依據是什麼?《傷寒論》中有一句“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若把它理解為“辨證論治”,總感覺有些彆扭,再說《傷寒論》主要講方證問題,即有是證,用是藥(方),所以把它說成“據證用方(藥)”或“據證治之”似乎更為妥,你們說呢?(2)辨證論治不是治病最高法則。就目前而言,辨病與辨證相協調才是王道,具體操作可用以下模式:辨病(經方,時方,自擬方)+辨證+專藥(個人覺得民間有許多這樣的藥,這幾年,我也發掘了一些,應用療效非凡。古籍中也有許多,如青蒿截瘧,如黃連止痢等)。還要說一下,辨病論治可不是西醫衝擊下的產物,而是中醫幾千年固有之,比如《傷寒論》中的“病脈症治”,比如《金匱要略》之大黃牡丹湯明確提到治腸癰(這種病)初起。最後還想強調把“辨證論治”提升至如此高度是欠妥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阻礙了中醫學發展,亦經不起實踐檢驗。(個人觀點,歡迎參加討論,拒絕人身攻擊!)





用戶12345670wys888


辨證首先要辨病,張仲景幾乎每篇的標題都是辨某某病脈證並治!但是一定不要搞混中醫和西醫的病,要辨病不是要你說出西醫的病名。

的確,辨證施治被拔得太高了,其實辨證施治的全稱應該是辯症求因,審機論治!把中醫說成辨證施治是對中醫的一個不大不小的誤解!雖然內經也說過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的話,不過還是先有病才這樣說的,聽說現在的中醫教材都是一幫西學中編寫的,我就明白了,教材的很多理論都是非常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中醫,從來沒有一本教材能夠站在內經的視角來系統審視中醫的!

辨證施治你不能說錯,當然有些過於簡化了,把中醫的根本都丟棄了!其實中醫的最基本最根本的理論還是內經的人體生理學,絕對不是什麼根據症狀來抓藥以及用藥加減,亦或是針灸!不懂人體生理只知道什麼症狀開什麼方子本質上根本不懂中醫!我所說的內經生理可不是西醫的生理學,當然西醫的生理學也不是一無是處,不過太過膚淺!現在需要學習中醫的人也需要學一下這些生理知識,以免不懂內經說的話亂治病開藥!因為中醫治病完全就是根據人體生理來治的,也就是內經常說的人為本病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人,而不是病!內經反覆強調,所以以內經的觀點辨病辨證都是次要的,老子道德經也說不知常妄作兇!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常態才能知道病態,內經常字也提的非常多,自己去看這裡不一一列舉了!舉一個例子也是被西醫經常詬病的就是脾的問題,現在教材說脾主運化有消化吸收的含義是非常模糊甚至是錯誤的,其實脾主要主水液津液的運化,甚至吸收並不靠脾,內經說的非常清楚,飲入於胃,遊移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主要指五味精微,非飲食中的營養物質)津液。把脾的問題說的非常清楚,按照現在西醫生理學的說法,中醫的脾類似人身體的淋巴系統,脾就是人身體最大的淋巴結。可惜教材不知誤了多少中醫學子!

學習中醫最根本的還是內經傷寒本草,其他的書全是參考書,特別是唐朝以後的書幾乎都是一家之言千萬不要偏聽偏信,誤入歧途!看的時候一定要問問這樣治病符不符合人體生理規律。比如六味地黃丸的問題,三補三瀉,補大於瀉,當人體陽氣(陽化氣)旺盛的時候或許可以,但是一般人就算了,因為不符合內經的理論,陽化氣陰成形,再回去看看金匱中的腎氣丸為什麼要用桂枝和附子你就懂了,新陳代謝,新的代替舊的,多的一點陰增加陽化氣的功能使生理恢復於正常,這才是道!知生理而後知病理,把病理狀態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才叫中醫!


華闕666


這個提問好像很久了,又推送出來了。

姑且談一下,錯誤之處,見諒。

“辯證論治”,中醫的獨特之處?不見得吧!現在醫學雖然是研究到了基因層,但是一般的病患也得有主訴,一系列簡單的檢查才能說上CT等設備吧,這不是最簡單的“辯證論治”?

第二個 “辯證”,就像三月森林等所謂中醫是沒發現,但是時代影響的比較大吧?如果中國古代發明電子顯微鏡,恐怕,這世界上還有別的國家嗎?關公戰秦瓊這段,三月多聽聽,很有啟發!不開玩笑了,說正題,辯證是比較原始,可是比較原始的就不是好東西,就一定糟粕?是,現在環保,可以用電磁爐,但是火的使用,恐怕再有30年也不能徹底滅絕吧!所以有效是根本,就像上一條所說,感冒上CT,你覺得可行嗎?或者旅途中,沒有儀器,不診了,看著等死,省的碰瓷?所以,高效,快速是根本。

第三個,論治,不辯證如何治?三年醫書天下無病,行醫三年天下無方。這就是最樸素的真理。會看病不僅僅是我把毛病找出來,而是讓病人少受痛苦,儘量快速治癒,雖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但是延長生命,減少痛苦是本分。就像你把病毒大小,特徵種種都研究出來了,但是,你忘了一件事,人也是蛋白質體,病毒也是,你在體外實驗能殺死一切病菌(簡單說泡酒精,高溫熱水等等吧),你讓病人如何治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算是輕的,別病菌沒死,人沒了,豈不是完蛋。

第四,西醫也會根據你目前的實際情況來治病吧!比如說,手指頭被割了一下,打破傷風,清理傷口,包紮,靜養,防治感染。然後有些過敏體質還打不了破傷風。怎麼辦?金瘡藥你用一用恐怕比什麼都好,或者雲南白藥可是止血良方。

所以,中醫有落後的一面,也有先進的一面,不能說它原始就不科學,至於什麼是科學,恐怕中醫黑們也不知道!至於陰陽五行論是不是科學,你告訴我有沒有正離子和負離子就好。或者說沒有冷熱之分,或者沒有物質守恆定律就好。


汾酒我愛


人們認識世界,基礎是形而上學的,提升後是辯證的。

所以,人們若要正確的認識世界,歸根結底就要用辯證的方法。

沒有辯證的方法,形而上學永遠是瞎子摸象,不可能有正確的認知。

但是,若是放棄形而上學,辯證就容易成為空中樓閣,就會成為詭辯。

至於中醫,當然也是如此!

所以,上等醫是在形而上學上辯證,中等醫是放棄了形而上學去辯證,而下等醫只在形而上學中打轉轉…


神樂東方


有人說中醫辨證論治是錯誤的是治標不治本的,還用西醫成功治療了瘧疾來反證。

----------------------------------------

古代沒有顯微鏡沒有生理學解剖學化學,當時全人類都對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缺乏認識研究,所以傳染病和外科治療才是中醫相對的短板。你要不要把西醫放回到古代去試試?

但是中醫通過調理自身陰陽、虛實、氣血、經絡、臟腑等,使人儘可能地在改善恢復整體體質,增強衛氣,也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來抗衡一切病邪,這是永遠正確的大方向。

西醫是隨著洋槍洋炮洋科學和商業資本模式一道入侵中國的,一開始就是野蠻膚淺浮躁功利的,從來沒有真正的辨證論治,沒有系統理論學說,只是簡單地撿拾搬用了一些本應屬於全人類的現代科技成果來賺錢而已,卻不要臉地為自己貼上科學現代先進的標籤自詡自大自滿。

中醫的辨證論治,不僅無錯,而且先進高級,是西醫永遠學不會的。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無止境的,現代科學認識到人體很多疾病是因為體內外有各種病原微生物,但是人體跟豬牛馬羊一樣,無論健康與否,任何時候體內外都有很多微生物存在,是一個生態,當這個生態失去平衡了,人體就會啟動自身機制來應對,表現出來的就是人們所說的病症。古人因受到時代的侷限沒有更好的辦法幫助身體更精準高效地消滅病原生物時,所能做的就是分析研究症狀表現然後設法儘量調節增強人體自身功能,這是很積極也很正確的處理方法,無可厚非的。

中醫早就有蟲的概念,這個蟲就是病原,中醫藥方中也早就用過石膏、硫磺、明礬、銅綠等化學藥劑,如果中醫現在不被邊緣化而成為主流,一樣會根據需要研發一些化學藥劑來作為補充,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救命而去殺滅體內病原,即使殃及眾多有益微生物也在所不惜,但中醫決不會濫用這些“化學武器”濫殺無辜微生物、危及損害人體體質健康。

在中醫眼裡,往往自身體質才是本,症狀表現才是標;體質的陰陽失衡經絡受阻臟器虧虛失調等等才是內因,其他一切外邪都是外因。但中醫也懂得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轉化,當病邪嚴重或性命危急之時,中醫也可用至毒之物來以毒攻毒。

西醫在治本嗎?西醫什麼時候治過本了?治標不治本,這個詞更應該用在西醫上。西醫即使用化學藥治瘧疾,那也是在治標,任何時候體質才是本,殺瘧原蟲沒有改善體質沒有促進增強免疫力,哪裡在治本了?西醫裡,感冒了就知道殺病毒殺細菌退燒,血壓血糖高了就知道降血壓降血糖,生瘡了就知道排膿消炎,長瘤子了長骨刺了就知道切割,內臟和血管壞了就知道更換,即使治療癌症也只會想法消滅清除癌細胞,一切都是用

適合於機器維修的外科思維,是徹徹底底的在治標不治本,可以說西醫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內科,永遠停留在維修工、消防隊的水平,只會背些知識和數據,成為科學工具的信徒和奴隸,永遠無法象中醫那樣達到思想巨人、文化泰斗、藝術大家的高度,自然永遠學不會辯證和辨證(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