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蝙蝠攜帶病毒沒事,人類感染卻容易致命

對於蝙蝠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學過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蝙蝠與雷達》,裡面介紹蝙蝠在夜裡飛行,捕食飛蛾與蚊子,為了瞭解蝙蝠夜裡飛行的秘密,經科學家反覆研究,發現了蝙蝠是靠發出“超聲波”來飛行的,於是科學家模仿了蝙蝠探路的方法,發明了雷達。

為什麼蝙蝠攜帶病毒沒事,人類感染卻容易致命


其實雷達的發明跟蝙蝠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只能說蝙蝠發出的“超聲波”跟雷達相似。而這篇文章的目的相信也是給我們一個啟示,人類的很多發明是可以從大自然或者一些昆蟲和動物身上獲得靈感。那時候的蝙蝠給我的感覺也和一些平常動物無異,偶爾看見的一兩隻也是傍晚飛過天空時或屋簷下才能發現。

然而最近人們對蝙蝠的關注卻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原因是近來肆虐神州大地的病毒“新冠肺炎,”甚至於到了談“蝠”色變地步。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如SARS病毒、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這些“殺人”無數的病毒,幾乎都能在蝙蝠體內找到。

仔細剖析是因為蝙蝠身上攜帶有非常多的各種致命病毒,已知的從蝙蝠體內發現的病毒約140種,其中61種都是人獸共患病毒,還有一部分隱而未發。

為什麼蝙蝠攜帶病毒沒事,人類感染卻容易致命


那麼作為一個天然的活體病毒庫,“為什麼蝙蝠攜帶病毒沒事,人類感染卻容易致命呢?”

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由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確認了讓蝙蝠擁有致命病毒,卻不死的分子和遺傳機制。科學家發現,蝙蝠成為毒蠱卻不死的關鍵在於以下兩點:

為什麼蝙蝠攜帶病毒沒事,人類感染卻容易致命


1.蝙蝠抑制炎症的能力

人類染上病毒後,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第一步反應就是炎症反應,發燒是炎症典型症狀。而蝙蝠卻擁有不斷代謝的能力,不斷代謝使蝙蝠擁有比人體更高的體溫。長時間保持高溫本會誤傷其他細胞,不過蝙蝠的細胞卻能抵抗熱壓力,並非擁有超強的抗感染能力,而是對感染有著更高的耐受能力。換言之,炎症反應的削弱使它們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較高的體溫配合免疫系統反而能有效抑制病毒。

2.蝙蝠具有一直活躍的干擾素

干擾素(Interferon,IFN)是動物細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分泌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糖蛋白。

人體產生的已知的干擾素共有13種。其中,I型干擾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多被研究的。在人類身上,I型干擾素只會在身體遭遇感染時才會激活。

蝙蝠只有3種干擾素,但是科學家發現1型干擾素的合成,不受病毒感染的影響,簡言之,它們體內的干擾素一直處在活躍狀態。

與我們感染時才會觸發免疫系統不同,蝙蝠的免疫系統始終處於警惕狀態。也就是說一個等敵人打進家裡才知道反擊,另一個則時刻準備消滅入侵的敵人。

為什麼蝙蝠攜帶病毒沒事,人類感染卻容易致命


萌且有毒

蝙蝠其實也只是自然界中其中一種生物,是自然界萬千生物的一種,生物的多種多樣是大自然種類繁華豐富的瑰寶,對人類有害的生物有很多,其實我們也不必要過分害怕蝙蝠的存在,只要不是像某個主持人一樣把蝙蝠當作一個稀奇的食物去對待,在生活中和蝙蝠的接觸並不多見,畢竟蝙蝠是晚上才出來活動的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