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學術腐敗對當代書壇的侵孳


前些年,讀錢鍾書小說《圍城》,對其中男主人公方鴻漸遊學美國多年,最終獲得的博士學位卻是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假學位的描寫,頗感荒誕可笑,覺得不過是一種誇張調侃的戲謔之筆。這種印象一直存留腦際。直到今年方舟子揭露唐駿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假博士學位事件發生,才知道原來一向以為崇尚法制的美國,也是假學歷氾濫,甚至還有像西太平洋大學這樣專門兜售假博士文憑的大學存在。這倒真正是出人意料的。而一些所謂的海歸“精英”就是拿這種花幾千美元廉價買來的假博士學歷矇騙國人的,驚詫之餘,頗感欷歔。據悉,唐駿假博士學歷一經揭露,網上馬上有很多人變更簡歷,可見,持這種假洋博士學歷的人還不在少數。唐駿假博士學歷事件的出現,當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與社會風氣惡化、道德滑坡、拜金主義盛行、為獲取名利不擇手段的現實慾望邏輯有關。受慾望邏輯所驅遣,誠信、公正、仁愛的社會美德被顛覆;為攫取名位利益,不惜以欺詐、虛假、不正當競爭手段,踐踏社會公德,侵犯公眾利益,以滿足一己私慾,以至道德淪喪,敗壞了社會風氣。

近些年,假學歷、假藥、假球事件層出不窮,觸目驚心,而大學教授涉嫌剽竊抄襲事件也時有發生。最近,為輿論所關注,成為學術界焦點的《讀書》雜誌原主編汪暉博士論文《反抗絕望》涉嫌抄襲事件,便足以說明這一點。更使人不安的是,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學術腐敗已如痼疾併成為社會潛規則而向深層蔓延,幾成公開化趨勢。據悉,去年全國論文年交易額高達十億之巨。有需求就有市場,按照國家教育科研部門的相關規定,高校或文化藝術部門晉升教授或高級職稱,須在相關領域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兩篇以上學術論文。有些人不具備學術研究及寫作能力,便花錢買論文,並花錢買版面發表,這已經成為公開秘密。為了評職稱或者拿到科研項目經費,有的大學老師也加入了抄襲造假的行列。因此,有人對當下教授整體素質水平的低下頗有微詞,絕非沒有依據。教授如此,則博士培養更堪虞,其勢直若文化工業。據《南方週末》披露,有的博導竟帶有五十名博士,很多博士一年之中也見不到導師幾次面,更不要說接受指導了。實際上,很多博士是填鴨式培養出來的,本身既無學術積累,也無問題意識,靠導師出課題,自己按圖索驥、堆砌資料寫成專著。這種完全與自己的學術生命意識無關的研究,對學者自身而言並無意義。孔子在《論語》中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之謂也。更有甚者,有的博士論文竟涉嫌抄襲。如上提汪暉,其成名作、博士論文《反抗絕望》,被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指涉抄襲。文章一經在《南方週末》發表,便在學術界激起強烈反響,四十六名教授聯名致信清華大學,要求清華大學向學術界及公眾做出回應解釋,但汪暉及清華大學對此卻一直保持緘默。

有學者說,過去的教授是手工做的,現在的教授是機器批量生產出來的。過去的教授,有士的擔當與家國情懷,心憂天下;如今的教授,無道義擔當,更無家國情懷,慼慼於雞蟲得失,自私之至。隨著世風混沌,文化領域亂象叢生,無恥之尤者則混水摸魚,靠學術宵小及媒體鼓吹,幾欲成事。一時間以來,被媒體輿論捧為“國學大師”、“當代屈原”的文懷沙在熒屏頻頻亮相,招搖過市,成為大紅大紫、各方爭相競邀的公眾人物。對國學大師的這頂帽子,文懷沙戴得頗覺愜意。卻不料,風波驟起,《人民日報》記者李暉的一篇聲討文懷沙檄文,直把文懷沙從國學大師的神聖座椅上掀翻在地。而於國學並無實績的文懷沙,對此也只有囁嚅無語,自認觸黴頭,成為當下文化界的一大笑柄。本人讀書不多,但自二十世紀八十代年初始便廣購文史著作,於現代著名文史學者著述大多有所瞭解,而獨於文懷沙則從未見其有何國學著作。直到去年在倒文事件中,才知道他有一本《楚辭》白話譯文,這怎麼能與國學掛上邊呢?而靠這樣一本準學術的譯著,就敢自居國學大師而不忸怩赧顏,真可謂顏厚啊!

姜壽田 | 警惕學術腐敗對當代書壇的侵孳

陳寅恪

讀書是讀書人的事,研究學問也應是學者的事,外行應無法插足,插足也無趣的。外行之所以插足學界,並樂此不疲,並不是出於對道德文章的崇仰,而是功利心使然。大批無關學術的人湧進學界,是當下學術混亂的根源。當下,碩士、博士帽滿天飛,不少官員也染指其間,可謂利之所在,趨之若鶩。博士的貶值已為世所公認。在很大程度上,博士帽已不是學術尊嚴的象徵,而是世俗功利的通行證。當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聘請導師,梁啟超既已位列教席,即向清華推薦正遊學德國的陳寅恪。校方問,有博士學位否?答:無。又問有著作否,答:也無。繼又答:“陳寅恪一篇文章,足當梁某數部論著矣。”青睞如此,激賞如此,大度如此,如此盛意美德今下豈可得乎!而事實證明,陳寅恪之博學又豈是區區一頂博士帽所可限量。推而論之,培養博士的大學抑又豈是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也。今之大學有大樓,而無真正大師,乃其病歟!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自古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樑。知識分子應是社會的良心、文化道統的守護者,但當下知識分子大多缺乏家國情懷與心憂天下的道德情懷,而為雞蟲得失所困。為傳統文化所化與能夠化文者已渺不可見,這便造成學界守門人的缺席,當下文化界之混亂殆由此引起。此應為智者所慮,賢者奮起,激濁揚清,恰逢其時!

姜壽田 | 警惕學術腐敗對當代書壇的侵孳

無庸諱言,文化界的學術腐敗之風也不可避免地侵孳到書法界,並在深層蔓延。剽竊抄襲事件時有發生,而為晉升教授高級職稱並請人代筆者也不在少數,幾成一種現象。有的老師則剽竊侵佔學生學術成果,也殊令人齒冷。這些現象有的被揭露,遭到輿論聲討;有的則安然無虞,學術腐敗仍在暗中照常進行。由此獲利者不無僥倖,沾沾自喜。這種蔓延不可止的學術腐敗之風,對當下民族文化的傷害其禍尤巨。書界還有一種腐敗現象,即國展槍手代筆屢禁不止。鑑於國展的極大影響力,一旦入選獲獎,當事者即可獲得很高榮譽,金錢利益也會隨之而來,甚至會由此改變命運。由此,一些無創作實力者,即花錢僱傭槍手以達此目的,甚有靠此作偽入展乃至獲獎者。對此,中國書協為維護國展的尊嚴,在近些年採取集中抽題面試創作的方式,以杜絕冒牌作偽,使一些作偽者難售其奸。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近些年的書學研討會上。為杜絕類似剽竊抄襲現象的發生,書協採取了獲獎論文網上公示制度,讓全社會進行監督。應該說這些防範監督措施起到了積極遏制的震懾作用。

姜壽田 | 警惕學術腐敗對當代書壇的侵孳

梁漱溟

書法界乃當代文化界的組成部分,書法界的學術腐敗現象與文化界的腐敗現象息息相關。因而,從源頭上扼制學術腐敗是當務之急。書法界自身也應該端正學風,強化道德自律,守住道德底線,銘記書品即人品的古訓,為塑造當代文化新形象作出應有的努力與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