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一曲風靡網絡的神曲《野狼Disco》,讓迪斯科這個漸漸被人們遺忘的名詞又重回公眾視野。在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迪斯科可是最新潮的事物。它剛剛出現時,甚至引起了文化觀念的激烈碰撞。

1980年的北京街頭,一些青年人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把錄音機開大音量,提到大街上,隨著音樂,扭來扭去地跳起迪斯科。

迪斯科的音樂節奏強烈,循回往復,沒有停頓。迪斯科舞蹈沒有規定動作,沒有規定步伐,跳舞的人可以根據節奏的變化即興扭動身體,特別是腰胯部位扭動幅度比較大。跳舞的人不斷創造花樣,毫無約束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可男女成對而舞,也可集體同舞。

炫目的燈光、節奏強烈的音樂、時尚的舞步,迪斯科很快就成為了當時年輕人的最愛。

喇叭褲、蛤蟆鏡,就好像是迪斯科的符號。年輕人借迪斯科張揚個性、釋放自我。北京歌手張薔是迪斯科音樂的一個代表性人物,她的“爆炸式”髮型曾讓很多人驚歎。

當時的北京,面臨著空前規模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也經歷著激烈的文化觀念碰撞,對於迪斯科的態度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上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的張薔磁帶。

北京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洋”味文化,一時不知所措。較量沿著交叉兩線進行著。

一方面,不少人唱流行歌,去舞廳裡或在大街上跳起“迪斯科”;另一方面,一些機關部門禁止跳“迪斯科”,禁止穿“奇裝異服”,禁止留披肩發。(1995年1月6日《北京日報》1版,《在碰撞中交響》)

有人認為跳迪斯科是最時髦的,也有人認為迪斯科是低級趣味的表現。北京的一位青年舞蹈演員小劉曾兩次出國,回國後,一些同學和朋友來找他,請他教跳外國地道的迪斯科。但他卻勸大家不要跳。“我是搞藝術的,但是我有我對美的選擇,我不跳,勸你們也別跳。”(1982年6月14日《北京日報》2版,《什麼樣的梳妝打扮才算美?》)

本報發表的《關於“迪斯科”音樂》的文章裡也介紹了世界各國一些反對迪斯科的聲音。文章的結尾說道,“‘迪斯科’音樂到底是什麼東西,是好是壞,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是否有害?我想,不用我多加評論,通過這篇介紹,讀者自己就會得出結論。”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1984年4月10日,《北京日報》3版

很多人當時都覺得,去舞廳裡跳迪斯科的不是什麼正經人。迪斯科剛出現的那段時間,一位母親聽說女兒晚上要去跳迪斯科,噌地躥過去堵住門口:“不許去!”就因為這,女兒和她好幾天沒說話。

雖然爭議不斷,但迪斯科熱還是很快席捲北京城,最令人驚奇的是,曾經一度對迪斯科很反感的大爺大媽也加入了跳迪斯科的陣營。

中國國際電臺土耳其專家耶爾德茲·白勘感慨於北京人的變化——北京人素來以溫文的舉止、悠閒的生活節奏聞名,可現在迪斯科熱席捲了這個城市。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1988年,每天早晨,數百名中老年人聚集在工人體育場北門跳老年迪斯科,以健體強身。葉用才/攝

青年們在大街上表演霹靂舞,在學校舞會上跳迪斯科,連老年人也接受了這種新事物,他們在公園裡跳起了獨特的“迪斯科舞”,一種以東方太極拳揉化西方迪斯科的產物。這是溝通東西文化的一種有趣方式。這樣無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分享到了對外開放帶來的歡樂。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1988年12月19日《北京日報》1版

前文提到的那位反對女兒跳迪斯科的母親,幾年後自己也出現在了西海子公園跳迪斯科舞的人群中。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北京人的文化觀念改變了,因循守舊者少了,外來文化不僅被包容了,還很快被改造。

經過改造的迪斯科,成了健身舞和健身操,樂曲依然歡快,但動作輕柔多了,適合老年人強身健體,大受他們的歡迎。當年老年人跳迪斯科的熱情不亞於如今跳廣場舞。

1987年8月下旬,廣播電影電視部老幹部局經人穿針引線,把老年迪斯科健身舞的編創者陸鴻斌從上海請到北京,聯絡了十幾個部委開辦培訓班。

“老年迪斯科健身舞”培訓班籌辦的時候,組織者擔心沒人來,於是“規定”每個部委必須來8位同志。第一天來了80位;第二天來了83位;第三天,突然增加到130多人,培訓班大大“超編”了。

讓60多歲的老幹部跳迪斯科,心臟出問題怎麼辦?老幹部局的領導暗暗擔心。為防萬一,派了一名醫生,攜帶各種急救藥品隨“班”保護。結果呢,這位醫生揹著藥箱跑了七八天,卻沒機會施展醫術!

有位老幹部逗趣說:“過去一提跳迪斯科,我就說人家是小流氓,現在我們……,哈哈!”(1987年9月5日《北京日報》2版,《老年健身舞 跳進北京來》)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1988年,每天早晨,數百名中老年人聚集在工人體育場北門跳老年迪斯科,以健體強身。葉用才/攝

跳迪斯科的隊伍不斷壯大。每天早晨,光聚在工人體育場北門跳老年迪斯科的就有好幾百人。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位於新街口的JJ迪廳是北京最早的迪廳之一。

1994年冬季,三個純以跳迪斯科為經營項目的娛樂場所在北京開業了,雖然沒有做刻意的宣傳,但其知名度卻以驚人的速度在京城蔓延——北京JJ迪斯科廣場,萊特曼迪斯科廣場,還有NASA迪斯科中心。一位出租車司機說:“這仨地方在京城裡特火!大晚上年輕人都往那兒奔……”

置身於迪廳內,人潮洶湧,人人情緒熱烈,任何一個角落都有人跟著節拍忘我地晃動;現代化的燈火、音響、煙霧更烘托了氣氛。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1995年2月19日,《北京日報》8版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直到有一天,與朋友來到迪斯科廣場,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放鬆與休息。”一位中學英語教師說道。

“從沒想過跳舞是如此的簡單,都不用學,跟著節奏晃就成了!”一位外企職員在迪廳裡跳得正興起。

以節奏強勁、熱烈狂放而著稱的迪斯科,似乎用“跳”字還不能盡興,乾脆用“蹦”來命名。“走,蹦迪去!”很多青年這樣呼朋喚友,結伴而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志琴這樣評價,“要說這是在美國自不稀罕,但這是在中國,在幾千年崇尚溫讓恭謙、拘謹守成的民族,暴發如此火熱的生活激情,真是不可思議。”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1995年,美國攝影師Peter Turnley拍攝的北京迪廳裡跳迪斯科的人們。

迪斯科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當時人們的娛樂生活。而這熱烈奔放的街頭一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開放的北京,大家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2004年,人們在迪廳裡盡情蹦迪。

迪斯科之後,搖滾樂、霹靂舞、卡拉OK等新的文化樣式來到京城時,人們已少了困惑和抗拒,有人欣然接受了它們,不以為然者也寬容待之。

1980年,北京街頭跳起迪斯科,北京日報曾這樣評論

2012年,在盧溝橋橋頭的廣場上,居民們每晚堅持蹦迪,一直到晚上10點多甚至11點多才會離去。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北晚新視覺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侯莎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