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能做主的事情,為何要過多思考呢?

最好的問題嗎


一般情況下,為了做對事,思考很正常,人常說,人無遠見必有後慮,應該多考慮,考慮好!


傳媒號


中國人歷來喜歡清淨無為,骨子裡的觀念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為什麼不能做主的事情,還要去思考呢?我想原因不過有二。

其一事與己有關:

比如年底單位要發獎金,身為一名普通員工肯定沒有話語權,決策權全在老闆一人。可是作為企業的員工會不會去思考呢。我想每個人都會想很多吧。“自己應該分多少,別人為啥比我多,或者拿到的獎金是交給媳婦還是作為自己的小金庫……等等。

其二人與己有關:

本人沒有決策權,不代表關係親近的人沒有。比如自己的親人,他們是某一單位的一把手,他們在做決策時,我們常常會獻計獻策。中國人常說親人就是一個繩子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保護好了親人的利益,我們自身利益也得以保全。





不老真言


俗話說得好:偉大的人,永遠不會為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所困惑。

話雖說如此,但要做到完全不去想一件自己不能做主的事,也是極有難度的。

1.習慣去想,是想觀察事情是否有轉機。樹挪死人挪活,並非所有不能做主的事情都不用去想。

A和B同為公司的職員,A早已成家立業而B尚且年輕。領導決定派遣A常駐國外半年,這讓有妻兒家室的A十分苦惱。這是一件他無法做主的事,難道就要隨他去嗎?當然不是,A找到了B,表達了自己想把派遣出國的名額換給B並徵得B的同意,然後A找到領導分析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說服了領導更換B外派。

在這個過程裡,A發揮了自己最大的作用,他努力說服了那個做主的人,間接地,他成為了影響事情結果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想得多並不能一概論為不好。

2.出於對結果的擔憂和焦慮。

一件事情對我們的未來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自己卻沒有話事權,這是很痛苦的。

在這種狀態下,

墨菲定律就悄然來到:我們越是恐懼一件事帶來不好的結局,這個結局越有可能到來。

出於對結果的擔憂,使我們感到煩躁和焦慮。做不了主,又止不住擔憂,長久地形成了一個死循環。這往往是我們想得多的重要原因。

3.坦然面對最壞的結果。

如果一件事情我們斷然改變不了它的結果,那能做到的就是做好最壞的打算。

它會帶來如何的影響?

我該怎麼面對這些影響?

影響過後我要怎麼重新出發?

種種問題,往往成為了我們思考的出發點,所以這時候的想,是在為未來做準備,無可厚非。


少年阿翔


一、為孩子的事思慮是當父母的本能

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這樣分析,孩子在6歲前基本上能聽家長的話。6歲以後,慢慢發展出獨立人格,漸漸有了自己的主張,不太聽家長的話了。

18歲以後,成人了,更是能夠決定自己的人生了。

孩子順利的時候,父母為TA高興;遇到波折,父母難免替TA擔心。

有時候恨不能替TA去承受這一切,可這只是一廂情願,所有的一切只能TA自己去經歷。

父母再焦慮只能憋著,有再多的建議只能點到為止,只能表態說:“做你堅強的後盾,再落魄,家永遠是你可依靠的後盾。”

雖然這種焦慮看起來起不到什麼作用,但是,父母的一片苦心好像真的能感動上帝,孩子在經歷了挫折後,處境真的會有一絲好轉。

二、為朋友的事思慮出自於一份情義

朋友是自己選來的親人,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困難時的肝膽相照、義薄雲天讓人動容,時刻銘記在心。

所以,朋友有難的時候,也非常為TA焦心。

但朋友畢竟是朋友,TA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邏輯,我們不能橫加干涉。有時候看著TA往火坑裡跳也只能乾著急。

但事後看看,TA倒也起死回生,於是慶幸自己沒有太多嘴,也認識到世事無常,自己並不能回回判斷準確。

朋友的事,自己雖然作不了主,但也不是白焦慮。這種焦慮通過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朋友肯定能夠感覺你的一片真情。

三、為社會進步的事思慮責無旁貸

從昨晚到現在,武漢中心醫院眼科大夫李文亮不幸病逝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李文亮因為在微信群裡透露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腦炎的消息被訓誡,之後在接診病人的時候不幸被感染。

大家無不為李文亮感到痛惜,他才僅僅34歲。

如果國家輿情制度健全的話,李文亮的預警信息能夠得到重視,疫情就不會蔓延得如此嚴重。

相信每一個發朋友圈的網友都知道在這件事上,個人做不了主,但是大家還是在表達自己的願望:希望李文亮的生命不會白白失去,希望類似的事情不再發生。

今天下午,我看到一個視頻,李文亮的母親接受採訪時說,他不會撒謊。並表示很遺憾沒能去送別兒子。

我的淚點不算低,但是聽到後禁不住淚目,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怎樣的哀慟。

希望無數小人物的思慮能促成社會的進步。


成花紋般的雲彩


自己不能做主的事還要思考,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要麼沒有主心骨,處處受陷於別人的掌控,要麼確實沒有能力,能拖就拖,以思考為由,順其自然,任其放之。

我有一個上司就是如此,和垂簾聽政沒有二致,每當有什麼重大事情,做為一個一把手一點主不能做,背後已經有人替他當家制訂了措施,他還要故作思考狀,原因是怕得罪其下屬,因為他不敢民主化,造成工作被動,前怕狼後怕虎是自己不能做主的根源。

關於這一話題,應該是不能適用於家庭,現在家庭人員少,夫妻倆有什麼事適當勾通就能通過,不存在自己不做主的問題。

這僅是本人的觀點,對與否,相互交流吧。


鴻運當頭hydt


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明知事情不能由自己做主,思來想去都不過是怨天尤人,或者反覆糾結。這樣的過多思考是非理性的,是消極的。

另外一種情況,是雖然知道事情不能由自己做主,但還是深思熟慮,並且制定應對策略。以便使事情的最終結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這種過多思考是理性的,是積極的。


省思齋


中國有句古話:“三思而後行”。

所謂思考,是想清楚事情的利弊,前後的因果弄明白:

1,為什麼做不了主?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

2,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3,誰可以做主?有沒有親人朋友可以給予好的建議?

4,事情會怎樣發展?好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壞的結果又是什麼?

當然,每個人的角度不一樣,根據實際情況,對事情的走向做好判斷,凡事預則立,不預則破。


拉爾街茶館


自己不能做主,但事情肯定與自己有關,如果事不關己,就不會去考慮了,與自己有關又做不了主,肯定會讓自己思緒萬千,自己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說出來別人不同意或者不採納,怎麼辦,如果別人的意見自己接受不了,有分歧怎麼辦,如果自己和決策者意見能統一,那當然是最好,各種結果腦海裡自然都會想一遍,所以與到這種事真的很費腦筋。


品茶聽雪落


腦袋就是用來思考的,如果不用它思考還不如擰下來做夜壺有用。至於能不能做主倒在其次。如果不能做主,起碼可以幫做主的把把關、掌掌眼,能夠更大化地發揮決策的科學性正確性,利國利用利己,何樂而不為?即使到了能做主時也會輕車熟路,遊刃有餘,豈不大利蒼生(當然筆者淺陋至極不在此列)。這些大概是人與動物的區別,行屍走肉與人民的區別。


稍等回來


就是說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繼續保持原貌,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本質會慢慢改變,最後就消失。例如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經過生老病死,最後在這個世間消失;山河大地、地球、宇宙,也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捂臉][捂臉]所以能不思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