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賬單裡的“抗疫”軌跡

(視頻記者:李愛斌)

新華社重慶2月8日電(記者王金濤 趙宇飛)大米、麵條等基本生活物資銷量從暴漲到平穩,更多的水果、蔬菜等改善型消費、禮品消費大幅下降……在重慶雲陽縣、萬州區等疫情較重的地區,一張張超市的賬單,勾勒出中國保障生活物資市場供應的背景下,人們從最初的擔憂,到迴歸理性的清晰軌跡。

重慶雲陽縣、萬州區毗鄰湖北省,是全市疫情最重的區域。7日上午9時許,重慶百貨雲陽商場的超市開門後,戴著口罩的居民們依次測量體溫,排隊進入超市購物。超市內,各類貨物擺滿貨架,廣播裡循環播放著“進場購物要先戴口罩、測體溫”等注意事項。

超市账单里的“抗疫”轨迹

2月5日,消費者在重慶雲陽縣一家超市內排隊稱重。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疫情發生之初,大米等基本生活物資成了銷售最火爆的商品。”重慶百貨雲陽商場總經理田亞麗說,僅1月26日大年初二當天就賣出散裝大米4100多公斤,另有袋裝大米1100多袋,銷量至少比平時翻了一倍。

翻開雲陽縣主要超市的銷售賬單,1月25日大年初一開始,大米、麵條、食用油等商品銷量大幅增長。以大米為例,1月24日全縣主要超市大米的總銷量僅4噸,而1月25日至27日則分別是70噸、78噸和63噸。

“我也在1月25日購買了三袋10斤裝的大米。”正在超市購物的雲陽市民張榮華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大家擔心物資供應跟不上。

但繼續翻閱賬單不難發現,1月28日起,雲陽縣大米、麵條、食用油等商品的銷量開始回落,在1月30日回落至疫情發生前的水平,並至今保持穩定。

在萬州區,翻開主要超市的賬單,也可以看到一條相似的軌跡。

超市账单里的“抗疫”轨迹

2月3日,消費者在重慶萬州區一家超市選購蔬菜。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在永輝超市萬州萬達廣場店的賬單上,1月24日大米和麵條的銷量分別僅為0.45噸和1.06噸,卻在1月25日均大幅增至4.32噸和5.20噸,並在1月30日回落至24日的水平。

“這並不難理解。”萬州市民王明達一邊挑選商品一邊說,“剛開始不少人擔心買不到商品,但後來發現大超市都正常營業,而且商品供應充足,就打消了囤貨的念頭。”

保障生活物資市場供應,是中國抗擊疫情的重要工作之一。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彭和良說,疫情發生後,重慶建立市級相關部門負責、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等市場主體全面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產銷對接,加大調度力度,提前備足貨源,全力保障市場消費需要,目前全市生活物資貨源充足。

同時,多家超市的賬單顯示,2月1日以來,水果、蔬菜等改善型消費正穩步提升。

張榮華這次準備採購一些臍橙、火龍果,“米、面等基本生活物資有了保證,人們心裡平靜了,才有心思購買水果和蔬菜,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他說。

另外,多家超市的賬單上,都有一種商品銷量較疫情發生前大幅下降——禮品。在重慶百貨雲陽商場超市,禮品銷量降幅高達70%。

“這說明疫情發生後,人們響應號召,少串門、少聚集,努力阻斷病毒傳播的渠道。”田亞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