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庸(三):修身,人格的養成路徑,每個人都離不開

修身就是擦掉後天的情、識、觀念等,及意識產生的行為。

漫談中庸(三):修身,人格的養成路徑,每個人都離不開

修身的來源

  • 子思告訴我們:性,天命;"道"中顯"性"。"道"當然不可須臾離!離,本性將不在,違背天命。所以,可離的不是"道"。這個可離的是什麼呢?《中庸》提到"度思"、"射思",屬於可離的,它是我們意識的作用,不屬於先天的"性"的一面。所以,修身就是擦掉後天的情、識、觀念等,及意識產生的行為。
  • 有人也注重修身,一身學問氣。不過,一言一行,那個固執己見很明顯,生活中我們這種體會太多了。有人去西藏淨化心靈,兜一圈回來還是該咋咋,意識的觀念改不了。這是審視自己、反省自己不夠!
  • 天命之謂性,人,誰知道自己的本性是稟賦於自然那股力量的?可能不太知道哈。現代人好像多掙些錢才好,有個美好的生活,談不談本性、談不談修身不是關鍵問題。沒錯,這是人的正常追求,孔子在《禮記》中談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可見儒家不否定欲,而是以禮來調整人在欲、惡方面的態度與表現。用法制來調整是國家的要求了,禮是站在個體角度,法是站在社會角度。
  • 所以,對人的本身追求,不是控制的,是要保持節度的。我們真正明白了人性的來源,也就是見"道",然後才是真正的修身與認識本性。這一"見"只是在理上見哈,也很難的,需要善行。

漫談中庸(三):修身,人格的養成路徑,每個人都離不開

正確認識修身

  • 修身,從哪裡體現呢?
  • 從人的行為來說,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能否做到慎獨慎微,通俗地說,人看不到的地方不可以亂來哦!
  • 從修身功夫上來說,孟子養浩然之氣,羅近溪修煉"不動心",修煉的每一步都有一個見地(或說境界),不可執著,它只是一個過程,還不究竟。當然,現代人很少能做這些了,更談不上執著。事實上,修身這件事兒,我們每個人都在做的,只是每個人見地不同罷了。
  • 羅近溪先生修"不動心",真到了不動心,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動。為什麼這樣?因為不動心,身體氣的運行受影響導致。好比有人養生,什麼補的都敢,越病越補,最後身體跨是當然的了。當時,羅近溪頭腦是清楚的,就是不動心,認為這樣就是儒家修身要達到的境界,擔心破了這個境界。
  • 有些人道德很高,做起事來,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一定要怎麼樣才行,這都是沒有把儒家的實質搞通。不管年齡大的、年齡小的都有,每個人都堅守著一個謬論。
  • 正確認識修身極其重要,觀念不對,最後與成魔沒啥差別。記得一個報道,一個女孩為了去上海看明星演唱會,學業不管了,家裡沒錢,也要供她去。這勉強叫她的"修身",魔道了。這次肺炎疫情,我們的鐘南山同志,一心為民,生命至上,這種"修身"——菩薩道了。

漫談中庸(三):修身,人格的養成路徑,每個人都離不開

認識本性

  • "道"在修到最隱蔽、幽微的境界也看不見,不要執著它是。好比上面提到的有道德之人,執著他那個"見地"。所以,子思告訴我們,要慎獨——審慎精思,見地與證道,是量變與質變的差別,證道後才能見性。
  • 慎獨,這個詞源自《黃帝內經》八正神明論,關於識神的獨悟、獨見、獨明三個境界,是修養中智慧發起的境界,抽象的,證不到,只能意會了。後世儒家有些人境界達不到、不理解,就玩兒文字功夫勉強解釋!
  • 譬如,"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這一段出自《論語·泰伯》,程朱理學派認為:曾參的意思是保住了全身。這是從孝經角度發揮,這種觀點把儒家思想看成靜態的、僵化的。很多人找孔子問仁,答案都不同,這說明"仁"是用的一面,變化無窮,它的體就是《中庸》的"道"。"仁"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行的"人道",就是一種人生觀。不然,那麼多人沒事兒找孔子問仁幹嘛呢!同理,"孝"亦如此,無法定義什麼是孝,只能說那種行為屬於孝。
  • 曾參這時手腳動不了,讓弟子把手腳放放好,引用《詩經》"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說恪守道德像現在手腳不能動一樣難,現在可以解脫了,這是行為上戒慎的功夫。


漫談中庸(三):修身,人格的養成路徑,每個人都離不開

我們基本瞭解了人生是這樣一個過程:理上見"道"——修身——證得本性,這是人格的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