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植物,如何理解?

幸福的可樂2


一首古詩,四種植物背後的感人故事

冬景

——宋•蘇軾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荷花開盡,舉著遮雨傘似的荷葉也枯萎了;菊花已殘敗,但還有菊枝在傲霜鬥雪。你一定要記住啊,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景緻,秋末冬初橙黃橘綠的時候。

作者和詩中人物簡介: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還是一位歷史治水名人。其散文著述宏富,與歐陽修齊名,世稱“歐蘇”;詩歌清新豪健,和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和辛棄疾共稱“蘇辛”;書法和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擅畫竹木怪石,書論、畫論皆有卓見。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流傳於世。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北宋詩人,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皆用於藏書。

詩中描寫了哪些植物?

題主的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了,字面上就能體現出來,四種:荷、菊、橙、橘。至於如何理解,得先從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蘇劉二人的友情談起。

《冬景》的寫作背景和蘇劉二人的友情

這首詩寫於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當時蘇軾任杭州太守,劉景文以左藏庫副使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此人為北宋大將劉平之後,將門虎子,又善工詩,性格粗獷豪放,詩文和胸襟皆開闊;而東坡居士更是生性豁達,詩風豪邁,另外兩人都是書痴,所以二人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很是投緣,常以詩詞歌賦往來唱和,蘇軾稱劉景文為“無雙國士”。蘇軾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淤泥修建了著名的“蘇堤”,其間得到了劉景文的大力支持,兩個人愈發惺惺相惜,結成莫逆。這首詩是蘇軾對好友的勉勵,詩的前兩句寫景,荷盡菊殘,“已無”和“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這才是本詩的意義所在,旨在勉勵好友困難只是一時,切莫消沉,要樂觀向上,託物言志,意境深遠。

如何理解這首詩中的四種植物所代表的意思?

要想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的言外之意,那就得從這詩裡提到的四種植物入手。我的理解,這四種植物,至少代表了三層意思:

  • 一、不餘遺力地鼓勵。

雖然荷盡菊殘,但橙黃橘綠;花雖凋落,卻有累累碩果;秋末冬初,一方面蕭瑟冷落,另一方面是收穫和豐收。比喻人至壯年,雖然青春已逝,但日臻成熟,仍可大有作為;勉勵好友要抓住這大好時光,不可消沉,不可妄自菲薄,要不懈努力,奮發向上。其切切之心不言而喻。

  • 二、不動聲色地讚美。

荷,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隱逸者也。這兩者都代表著品質高潔,不媚不屈。荷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樣都不是重點,重點在後面:橙和橘。

橙,果皮芳香,香氣馥郁,古詩裡皆是讚美之詞:宋•陸游《霜夜》“梅花欲動夢魂狂,橙子閒搓指爪香”;宋•程垓《烏夜啼•醉枕不能寐》“半黃橙子和詩卷,空子伴床頭”;宋•毛滂《浣溪沙•武康社日》“玉醅新壓嫩鵝黃,半青橙子可憐香”。這裡的橙子不只是好吃的水果,還是現成的薰香。不只活人用,死人都用。據說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古墓中就有香橙的種子,較大而略有稜角,食物放東邊,香橙放右邊,專家分析是作香薰之用。

橘,最早先秦屈原就有詩曰“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讚美它“獨立不遷”、“秉德無私”、“行比伯夷”;唐•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橘》“自有歲寒心。可以薦佳客”;唐•柳宗元《南中帶橘柚》“橘柚懷貞質,受命此炎方”;唐•貫休《庭橘》“不緣松樹稱君子,肯便甘人喚木奴”。而蘇軾自己更是寫過《浣溪沙•詠橘》“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林茅舍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來讚美橘。

你看,橙是代表芳香,橘亦是嘉樹,這都是對好友才學和人品變相的讚美,這是最高境界的誇獎,不是赤裸裸,而是以物比人,仿古喻今,其由衷的讚美之情妙不可言。

  • 三、隱而不宣的祝福。

自古代始,就花有花語,果亦有果的語言。橙,諧音“成”,寓意“心想事成”;諧音“誠”,代表誠心誠意。又因為橙子色澤金黃,是吉祥之色 ,象徵著富貴、財富、位高權重。而橘,則諧音“吉”,“聚”,象徵著吉祥,團聚。到現在,廣東人送水果,還必帶橘,寓意著吉利吉祥。這一份殷祝福,蘇劉二人,

想必是彼此心照不宣。

因為後來蘇軾很快就用行動證明了他的心意:他向朝廷一再竭力舉薦劉景文,終於使已經58歲的劉景文有了小的升遷“薦知隰州,仕致文思副使”。雖然很不幸的是兩年後劉景文就死了,但那是後話,當時這首詩裡所體現的,就是朋友間眷眷的赤城之心,值得用“人生有友若此,夫復何求”來概括。

結束語:

蘇軾的《冬景》,描寫了荷和菊,橙和橘四種植物。以上就是我對詩中四種植物所代表含義的的理解。


hyg陌上花開


《贈劉景文》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

作者嗟嘆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乾二淨;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第三句則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蕭瑟秋風、嚴寒冬日為苦,作者卻偏偏贊之為“一年好景”,且諄諄囑咐“君須記”,此真以平淡無奇之語言給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

全詩用輕鬆明快的字句勾勒出了一副令人愉快的冬景圖,抒發了作者對冬的喜愛,流露出詩人珍惜現有美好時光的心情。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冬景

蘇軾(宋)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註釋:

(1)荷盡: 荷花凋零殘敗。

(2)擎: 舉,向上托起。

(3)雨蓋: 指荷葉舒展的樣子。

(4)傲霜: 不畏嚴寒,堅強不屈。

(5)君: 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

(6)橙黃橘綠時: 指農曆秋末冬初。

賞析:

此首巜冬景》,為蘇軾贈友佳作。詩的前兩句寫景,從“荷盡”、“菊殘”入手,描繪出秋末冬初的一片蕭瑟景象。但“已無”與“猶有”將荷與菊的不同之處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菊花傲然屹立,不畏風霜,堅強不屈的品質。

詩的後兩句議景,同時表明自己贈詩的目的。詩中提及兩種水果“橙、橘”,有碩果累累之意。詩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借豐碩之意,欲告知友人,雖然美景凋零,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詩人這般寫,是鼓勵友人要有信心,積極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況且,日後相見必將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橙黃橘綠時,那時的心情一定十分歡喜。





娟娟新月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換個角度說問題,東坡先生大家都是知道的,美食達人,當現在就是美食博主,千萬粉絲級別那種。這裡可以看出,做叫花雞的荷葉,泡茶的菊花,美味的橘子和橙子(好吧~_~這個是瞎說的)。這個詩意像有枯荷有直杆,殘菊花不落,霜蓋花枝葉,橘子橙子真好吃(看)。。。這就比較好理解了,前兩個就是人有背運但意志不能消減,霜這個東西日出則化,就是說等著吧,彆著急,過兩天就好了。後邊橘子那個說的是享受當下,別愁了,看,這冬天時候也有好看(好吃)的景色不是。用現代話說,發現路途中美。。。


詩是情之極


贈劉景文 / 冬景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贈劉景文巜冬景》,是蘇軾的送別友人寫的詩。整首詩敘述了四種植物,荷葉、菊花、橙樹、橘樹。以四種植物抒情表志。前兩句荷盡、菊殘形容冬天蕭瑟的景色就像詩人離別的心情悵然若失,戀戀不捨。後兩句表達詩人以後再與好友相見時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橙黃橘綠)那種迫切、歡喜的心情!




文韻中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但詩人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原來詩人是用荷花、菊花、橙子、橘子等植物以物抒情。 他說:雖然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用“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詩所詠的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用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融寫景、詠物、贊人於一爐,含蓄地讚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詩人在此詩中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有黃有綠,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

詩人用“擎雨無蓋”說荷敗淨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


豆爺說說


《贈劉景文》一詩,是大才子蘇東坡的贈友佳作,28個字,用二種花(荷,菊)襯托人好犮的高雅品質,荷,出汙泥而不染,菊,此花開後更無花,襯托好友,獨立風範,不入濁流,只有這個季節,才能體現荷,菊不屈的精神,待到明年還會荷香四溢,菊蘺盛開。

詩中還有兩種水果,(橙,橘),描寫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田園山水,但醉翁之意不再酒,更深的喻意是通過季節景色描寫,表達鼓勵友人進取之意,

沒有荷,菊的犧牲,就不到橙橘收穫的季節。

以此詩鼓勵老朋友向前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生有得有失,前程光明,道路曲折。“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更應有堅勁不拔之志。”


信天翁老翁


這首詩描寫了初冬時節的景象。荷花已經沒有了,連荷葉(擎雨蓋)也沒有了,只剰下了光禿禿的荷杆。菊花雖然已經凋零,但是枝頭仍有枯萎的菊花留在霜天的枝頭上(抱霜枝)。是不是天下一片蕭殺了呢?當然不是。這時候的橙子正閃耀著金黃色的光芒,綠油油的橘子掛滿了枝頭,這正是橘柚飄香的收穫季節。



大千一塵


荷花凋謝,荷葉枯萎,荷花沒“雨傘了"。借秋菊、綠橘象徵初冬景物,抒發詩人的獨特感受。歌唱深秋與初冬景色。

原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霸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寧鄉田土


其實描寫的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