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戰國時期,一個國家想要走向富強,不僅要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還要在內部擁有穩定的向心力。也就是說,只有國家內部團結一心,才能有生存及向外擴張的機會。

面對戰國七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局勢,在對外作戰方面,國家往往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背信棄義,如“商鞅詐騙魏公子卬事件”;可是在對內統治方面,商鞅又“徙木立信”。看似矛盾的行為,實際上卻有相同的目的——為了使國家更加強大。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在過去宗法親親的社會結構瓦解後,人們開始不再講求“信義”,那麼,沒有血緣關係的君、臣以及民之間的關係,將如何鞏固和維繫?

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風雲戰國之列國》商鞅劇照

君與民——由“使民知信”到“以法治人”

商代天與神的地位崇高,有祭祀天神權力的君,其地位自然也是高高在上的。到了周代,人們開始肯定和重視人本身的價值以及自身的所作所為,但是君與民的距離仍是遙遠的,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即是在表達此時對民的看法。

然而,在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遷中,以“正民”、“治民”為宗旨的“禮”,不得不發生一些變化,社會觀念亦隨之而變遷。

民的地位開始提高,不僅表現在其與天、神的關係上,更表現在其與統治者的關係上。諸侯國的興衰已經不是求神的庇佑就能決定的了,而是要取決於民,即使是神,也要“依人而行”。

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正因如此,春秋時的國君就十分注意“取信於民”一事。如晉文公在圍攻原之時,下令準備三日糧食,如果攻不下原即離去,當三日過後下令撤軍,諜報原將要投降,軍吏皆請文公等待,文公則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

可見,春秋時代在治國方面就相當重視“信”,認為“信”是使民長久之道,否則國家便會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也無法保護人民。

與此同時,君主也重視政令的可信,否則“出令不信,刑政紛紛,動不順時,民無依據,不知所力,各有離心。”而晉文公之所以能夠成為威震一方的霸主,主要也是因為他認識到“使民知信”的重要性。“信”不但是教民的重要觀念,也唯有“使民知信”才能讓國家團結一心,使國力更加強盛。

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風雲戰國之列國》商鞅劇照

至戰國以降,春秋時代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信”更加受到重視,法家繼承了這些思想並加以發揚擴充。法家的重要人物商鞅就曾為了變法而“徙木立信”,表示在戰國時代“信”在這一方面,仍是具有其價值和效用的。

然而,在法家所繼承的“信”的觀念中,不僅止於保護百姓安定國家,而是要進一步主張以法治人。

戰國的國君之所以重視人民,乃是因為國家的財富與兵力皆是從人民而來,能夠有效的統馭人民,方能使國家安定而國力達於頂盛。法家為了讓國君能在短時間內達成國家富強的目標,便將控制人民、強調君主權威作為最有效的方式。

“信義”成為統治的手段,所以在法家看來,“信”既不是倫理道德的表現,尤其“義”對統治國家人民更沒有實質的幫助,如《商君書》就說:“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以矣。”所以在法家思想中,“信義”逐漸褪去了倫理道德的色彩,不再是發自於內心的道德了。

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商君書》

君與臣——由“明德”到“契約”

從春秋到戰國時代,君臣關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因為時勢的改變,所以形成不同的君臣關係。

過去周朝實行封建制度,在周天子之下還有諸侯、大夫、士等階級,彼此之間不但有君臣關係也有血緣關係。在封建禮制崩潰之後,布衣卿相的情況越來越多,是由於春秋戰國時代為了國家強盛,各國國君尚賢的結果。

那麼,君主和沒有血緣關係的臣子是如何維繫彼此之“信義”的?君主以官爵來籠絡臣子,戰國時代也就形成了以利益為交換的君臣關係。

春秋時代雖然周天子已經失去地位,但是各諸侯在名義上還是周天子的臣子,仍是有尊重周天子的必要,此時的君臣關係仍具有道德上的精神意義。

即使是貴為霸主的齊桓公,也不能輕易破壞君臣之間的分際,如僖公九年,齊桓公與諸侯會於葵丘時,周天子派大臣賜祭肉給桓公,大臣傳達天子之命,說桓公不需下拜接受,但是桓公最後依舊下拜接受。

因此在當時,“尊王”是普遍的想法。隱公九年,宋殤公沒有對周天子朝覲,鄭莊公就以天子名義討宋國,並將攻得的郜邑、防邑歸還魯國,《左傳》更以君子的話來稱讚鄭莊公。

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東周列國·春秋篇》鄭莊公劇照 ‍

以齊桓公和鄭莊公的舉動來看,雖然是以天子之命行動,表面上維持了諸侯與周天子間的君臣關係和禮節,但實際上多少已經做出了逾越臣子地位的行為。

當時霸主名義上仍尊重周天子,大體上維持了春秋的君臣秩序,孔子認為的“明德”,即是此義。在春秋之時因為君臣之間大致上仍具有血緣上的關係,所以能加強彼此間的聯繫。

戰國時代,國君的地位已經比春秋時提高許多,不過有鑑於過去春秋之時君權被強臣掠奪的情況,如何既“使臣子效忠”又“防範臣子犯上”,便成了君主的目標。

韓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

由此可見,只要君臣的地位關係井然有序,那麼即使君不肖臣子也不敢侵犯,這與儒家強調的人治是非常不同的。

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如何鞏固、維繫與臣民的關係?

韓非畫像

然而,君主要如何維持自身的威勢呢?簡言之,只有能夠駕馭群臣,才能夠保有君主的威勢,而駕馭群臣首先要做到“必罰明威,信賞盡能”,信賞必罰乃是戰國時期君臣之間維繫關係的重要方法。

脫離了封建血緣及禮制的關係,戰國時期國君以禮賢下士、以師相待、平等相處的方式尊重士人,但這些和官爵俸祿一樣是招攬人才的權術。因為戰國的臣是“異姓之卿”,君臣間的關係發展到最後,則是一種契約——君以爵祿作為獲得臣子效力的方式,這也是國君必備的治術。

君臣之間不是“父子之親”的倫理關係,而幾乎是一種類似買賣的關係。要使沒有血緣關係的君臣互相信任,戰國時代的各國君主就以官爵作為臣子效忠的方法,君臣之間通過物質、利益交換,而能夠維持互相信任,可說是十分符合戰國時代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