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不許說!循環於極端中的大明

(文/歷史挺好玩 維權騎士簽約作者,抄襲搬運必究)

與其說大明搖擺在東林黨和閹黨黨爭之中,不如說循環於極端之內


你說,你不許說!循環於極端中的大明

大明王朝,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王朝,一方面大明王朝開疆拓土,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另一方面,這些英雄人物又大多得不到善終。尤其中後期的大明,陷於東聯黨和閹黨黨爭之中,江山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不斷。

說到黨爭,其實可以概括到皇帝和大臣的關係中。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度。雖說少了丞相這位中間商,跟底下機構可以暢通無阻。但由此為王朝傾頹埋下了伏筆。

皇帝從這一刻起真正實現了日理萬機,全國只聽他一個人的命令。但畢竟朱元璋出身不高有些方面、有些事情還是要請教讀書人。於是大膽讓讀書人提建議,但這些讀書人沒理解皇帝的想法,皇帝要的是智謀團,而不是挑錯。

於是,只要你瞎說話就​讓你閉嘴的東廠、西廠、錦衣衛陸續在大明建立。朱元璋時代,在朝廷當官的人是皇帝命令的執行者,​所以你,不許說。

你說,你不許說!循環於極端中的大明

到了​朱棣時代,靖難之役,正統的朝廷命官都在​朱允炆那邊。朱棣這裡只能鼓勵底下草根提建議,每當你的建議對朱棣的​靖難之役有了好處,你就會加官進爵。於是,這期間,大明朝堂變成了​讀書人你儘管說。

這之後,朱棣也算是一代英雄的​帝王,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等等壯舉歷史留名。勤勤肯肯、具有人格魅力的皇帝執政時,能壓住一切言論。​讓好的言論服務朝廷,不好的言論合理轉換消失。這其實,某些小人看到了一條成功的捷徑,甭管皇帝或者實權大官做了什麼,直接提意見。​當噴子罵就行了。

經過了幾十年,大明朝廷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都很疲憊​。因為只要一做事,​就有人罵。甭管做的好壞,一個人做事,剩下九十九個是​看熱鬧挑錯的。

終於,開始有皇帝利用身邊的宦官制約這些天天雞毛不做的​扯著嗓子挑錯的讀書人。有那麼幾個大太監一出世(比如王振、魏忠賢、劉瑾等),這些​偽讀書人成批成批的被清理。

開始的時候還好,真正做事的專家​沒有束縛,可以更好地做事。但,不僅,這些太監​勢力又制約不做了。開始了“磚家”和“專家”的無差別攻擊。本就​捱罵使得效率不高的大明朝廷更加沒人做事。


你說,你不許說!循環於極端中的大明

有那麼幾個當家人,比如於謙、比如張居正。​扳倒了宦官勢力,把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軌。在行政系統恢復正常之後,偽讀書人(投機分子,有點小知識就妄談國家大事的小人)又開始嘰嘰喳喳。​甚至,出現了小人扳倒于謙,讓前皇帝復位殺害於謙這種事。在這些走捷徑的人看來,管你做不做事,我先罵一下。最好能在其中得到一點利益。

大明王朝又回到了你說的老路,之前還有朱元璋、朱棣這種鐵血君王威懾,這些人不敢怎樣。​土木堡兵敗以後,這些人甚至敢於讓朱祁鎮復位。​皇帝也不得不走回老路,那宦官制約這些人。

可惜那些沒參與他們爭鬥,每天兢兢業業的正經讀書人。兩撥人黨爭,他們被迫參與一方。​然後不是今天這派死,就是明天那一派死。

大明深陷讀書人,你說,你不許說的循環噩夢之中。


(本文僅論述歷史,不涉及政治,切勿過度解讀,過度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