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您有獨特見解嗎?

流水有聲9999


所說的忠言實際就是說的真話,往往說的真話會觸及到對方的心靈深處,在某種程度上會讓聽者有心痛的感覺,這樣就會讓聽者不舒服,明明是這麼回事,可誰又願意讓人觸及心底呢,看透自己的心思,又讓自己很沒面子,還有大家不要忘了,這是人性的弱點——虛榮心在作怪。也就有了忠言逆耳利於行這話了。

生活中不是還有這樣一句話:順情說好話,耿直討人嫌。多數說真話的人,性子都比較直,不拐彎抹角,話雖然說的對,願意聽的人不多,就是這個道理。

良藥苦口利於病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人們就特意提示,提醒那些不喜歡聽真話的人,告誡他們: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也就是說要勇於接受批評,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和意見。


生活讓我如痴如醉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這兩句成語的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有不好的錯誤的行為,別人給出的建議和忠告雖然不好聽,聽起來會很刺耳但是聽進去了,改變了自己的錯誤行為,在今後的行動就不會犯錯,做各種事情才會順利。在生活中,能治病的藥吃起來都很苦,但是能治病,勸誡和忠告的話都是難聽的,但聽進去了就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我們村有一個比我小兩歲,從小就逞強鬥狠,鄰居們對他說:你娃兒這麼逞強,什麼事你都爭個輸贏,又不講道理,長大了會危害社會,會進牢房的,他媽媽經常罵他說他,依然我行我素,九十年代在福建搶劫致死人命,判死刑從逮捕到槍斃他家人都沒有去看過他。都說他從來不聽勸告,造成這樣結局是自找的。

所以有時不聽勸告時,人們都會講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好自為之吧。


重新來過150615230



家風555




誠子


這兩話,從表面上說是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言行思想,另一個是身體機能,可以分開說一下。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一個人是有多難,一個人的改變,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習慣、有品性還有價值觀。說到這兒,難免有人會疑問,是啊,為什麼要改變?為什麼?所以這就有一個普世的價值觀、一個衡量的標準橫梗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人生在世,人並不是孤獨,存在的,我們不僅是一個自然人,更是一個社會人,站在生命的角度,人類是其中一個物種,每一類物種都有他的生活品性,都有他的處事標準,都有他的行為準則,而且從生物鏈的角度,鏈上的每一層生物,千百年來的物競天擇,形成了自己物種獨有的特點,這就是這個物種普世的價值觀,個體若想生存,若想改變,通常是不被允許的,這條法則不僅有利於種族的繁衍,也有利於物種的生存。所以從人類的角度,尤其是古代的教育,三綱五常,風俗倫理,無不在塑造著一個人,無不在改變著一個人,尤其在代表著制度,代表著傳統,代表著倫理當老人面前,他們的諄諄教誨,聽者往往不厭其煩,這就是所謂的“忠言逆耳”。現代的教育,更加傾向於人性化教育,尊重個性,尊重人性,但這並非沒有一個底線和原則,而是底線和原則更加的深沉,也更加的寬鬆,比如忠孝是難以改變的。

第二句,良藥苦口利於心,機體被侵蝕,往往是在被口蜜腹劍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也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所以人是感覺不到痛苦的,而通過日積月累量變質變,最終機體的痛苦會呈現,所以要挽救機體,就得服藥,而要考慮藥性,就得忽略口味,要考慮效果,就得忽略過程,在機體被侵染、侵蝕的過程中,所有享受到的舒服都要變成痛苦,來一飲而盡,這就是這句話帶給我們的人生道理。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後半句是敘事,前半句是講理,所感悟到的道理,我感覺人生一輩子,苦難和幸福都是有定數的,前半生承受了苦難,後半生就要享受幸福,而如果前半生享受幸福,後半生必然要承受苦難,沒有誰會可以一輩子享受幸福,也沒有誰會一輩子承受苦難,上天是公平的。

所以,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有敬畏和謙卑的思想,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勇氣,更要有反省和改變的意識,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有一個寬廣的胸懷,要有一個人生的高度,來接納,來理解,來踐行。


毽翻飛



簡單的人945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句話是句大實話。但是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聽阿諛奉承他的話大多數人愛聽這樣的話。有些不好聽的話,但說的都是實話,人確不愛聽。你看現在有許多溜鬚拍馬的小人卻在領導面前很吃香,勤快實幹的人不會說話的人領導卻不愛待見。藥肯定是苦的,越苦的藥越有利於治病,人都不願意喝!





道德傳家


好話誰都愛聽,真話誰都吝嗇,忠言逆耳說都不願聽,好聽的話,未必心懷真意,難聽的話不一定不是真心。永遠記住,中聽的話不中用,中用的話難入耳,難入耳的話才是實話,講實話才是關心,關心你的人才會說真話。真心對你好,才不厭其煩,費勁口舌,真誠相勸,語重心長。甜言蜜語,奉承話,一聽就行。真心話,戮心話,一定要認真聽。

當今社會,浮躁之風盛行,人人堅持以我為中心,別人的話不屑一顧,孔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存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知之……”別人提出對我的批評指正,能不服從嗎?關鍵是知錯就改。孔子作為嚴師,告誡弟子要聽從別人的批評,確實改正。對於恭維之語要冷靜分析,不要被誇獎衝昏頭腦。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是這樣的道理。

劉備急於報仇,不聽相勸,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袁紹剛愎自用,對謀士的建議不屑一顧,官渡之戰全軍覆滅,自嘗苦果。

忠言逆耳,才是修德的砥礪之石,若甜蜜悅耳,便會把自身早埋於鴆毒之中。

良藥多數是帶苦味的,忠言多是批評的,總的意思,是旨在教育人們勇於接受批評,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


山谷大師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千百年來,這句話幾乎成了熟語。也許90後、00後對這句話不是太篤信,我並不懷疑他們的理解能力,而是我更相信有些事情只有當你設身處地的時候,你才可能更深刻的領悟到它的內涵。

翻開中國的歷史,歷代君王因不聽忠言而誤國的理應比比皆是。比干剖心顯忠誠,幽王烽火戲諸侯,明皇為妃不早朝,楚霸王烏江自刎。這些都是因當初不聽屬下的忠言勸諫而致國破家亡的典型;有關不聽忠言而致身敗名裂的官僚階層也不乏其人,李斯被二世腰斬於市、淮陰王韓信被呂后誅殺,改革的先鋒商鞅終被車裂。這告訴我們什麼,人,有時你可以去堅持自己的東西,但忠言的東西聽一聽,哪怕是一部分也是可以方便你更好行事的,不致於把命都搭上,那就成了人生最大的敗筆!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句無名詩:“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顧名思義,美好的東西往往來源於劣質地帶,這就要讓我們長一雙慧眼,黃連雖苦,但能治病;壯士斷腕,但能留命。

大師魯迅說了:“歷來如此就對嗎?”,所以我想說先哲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又不能完全照搬,繼承有用的,丟掉過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不失為一個當代人的明智選擇。



用戶義薄雲天


“忠言”,是對愚者而言。

“良藥”,是對病者而言。

發“忠言”者,自己應該是“智者”。

如果“自己”也是愚者,是何“忠言”?

贈“良藥”者,自己應該不是“庸醫”。

如果“自己”庸醫一個,焉是“良”藥?

給他人“忠言”,應該是“客觀”的——站在對方立場與角度上,還要真“懂”對方。

否則,以“主觀”——站在自我的境界中,以己之“腸”,去度量他人之“腹”,以己之“納容”,去度他人之“胸懷”,又哪裡是“忠言”?以“小我世俗之見”,去告誡他人之“天下之觀”,又如何是“利他人為,治他人之病”呢?

父母之“勸”孩子,僅僅是從他們的經歷中來。時代在前進,昨日趟過的河,雖然兩岸猶在,但水流已不一樣了;昨日享受的陽光,也不再是今日的陽光。

故,僅僅靠“過去的經歷與經驗”,已經不足於給他人提“忠告”了!

現在的社會,再給他人提忠告,更靠偉大的獨特的迴歸於天道的“哲學思想與智慧”。也不應該是僅僅“出於好心”。

“出於好心”,也常常會“辦成壞事”——不但妨礙了他人的心願追求,也會阻擋了社會的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