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景德鎮三寶蓬藝術聚落坐落於江西景德鎮三寶村西朝塢的一個山谷中,曼景建築完成了整個藝術聚落的總體規劃以及其中四組建築的設計,陶瓷設計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建築形如圓月,漂浮於水面之上,故稱作水月館。

▼陶瓷設計中心外觀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質勝文則野 | Essence over ornament

西朝塢的山谷算是一塊“野”地,被周邊溪流和兩側的山體限定出來,談不上一等的風光,但也有溪水漫溢,地勢起伏,草木雜生。“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對於這樣的場地,理想的狀態大概是保持和延續場地的野趣,並將其延伸至未來的空間、材料以及藝術家的生活方式中,正如中國書畫中的“野意”勝於“精工”。

▼場地原貌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溪流上的建築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隨形——地形、器形 | Following forms–Land form and Vessel form

因為三寶蓬藝術聚落內部的空間功能多樣、需求各異,從外部又很難找到一以貫之的場地特徵來引導空間設計,所以空間和場地上的整合顯得並不必要,而且可能會削弱具體空間和局部場地的特徵。我們的策略是姑且放棄這種整合,而把設計作為空間和場地的中介,讓每個獨立建築和它所在的局部場地進行匹配並且相得益彰。如同在傳統聚落中,空間的生成是以自利性的原則作為主要的底層驅動,自下而上生長出來。

▼江西婺源思溪延村聚落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水月館選定的位置在山腳下的一條溪流轉折之處。溪水兩岸西高東低,溪流由南向北順勢而下。雖有地形水勢,在周邊的山谷裡也甚是普遍。面對這簇小山水,我們希望最終的空間能夠最大程度呈現它的野意。於是建築以柔軟身姿輕輕跨越溪流,匍匐於地表,用室內的高差再現原生場地的起伏,並以溪流的轉折點為中心框定出內部的水院。它是人工化的自然而非全然的人造物——此為建築跟隨“地形”。

▼水月館空間生成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建築整體的形態則來源於匣缽——燒製瓷器時用來放置瓷器胎體,以便隔絕火焰與煙塵的器皿。匣缽是盛放瓷器的“器之器”,相信在千年瓷都,這便是最直接有力的空間圖騰——此為建築跟隨 “器形”。

▼匣缽形態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建築猶如漂浮於水面之上的匣缽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建築回應山形水勢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得景——內景、外景 | Capturing the scenery——Interior and Exterior

“匣缽”安放于山水之間,內部的庭院截取了一個由綠竹、芭蕉和溪水構成的原生標本,框定出風雲變幻、流水潺潺、樹影搖曳——此為得內景。

▼從室內看到的全景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在“匣缽”外側,隨地勢起伏留取一條寬窄變化的水平縫隙,它將人的目光限制在這條縫隙當中;縫隙較寬的部位對應內部的公共區域,讓人置身室內猶在鄉野;縫隙較窄的部位對應內部相對私密的區域,給每個人一幅獨特的風景。高度變化的縫隙展現出一幅跟隨地勢,可以用身體度量的全景圖——此為得外景。

▼疊水穿越建築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隨地勢起伏的水平縫隙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形影——虛實、時光 | Form and Shadow——solid lighting

最初選擇了匣缽的形態,其實是有些猶豫的。因為在山水之間放置一個圓形,給人的感覺可能太異質了;即便是圓,那也應該是個柔軟的、不刻意的圓。

▼山水之間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對於這樣的形態,我們不希望它呈現出過多的當代技術並突兀在山水之中,況且涉及到複雜精密的建築技術,在當地建造也有太多不確定性;另外匣缽表面凹凸斑駁也需要通過表皮得到再現 。基於這兩點考慮,我們決定將表面細分,並模糊它的精度。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以一個巨大而人工的建構體與自然環境相沖突,也可以降低曲面形態對於完成度的依賴。我們最終選擇了鏽蝕的銅片折彎形成的銅瓦,以鋼索背掛形成“瓦簾”,作為建築曲面部分的包裹。

▼背掛銅瓦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鋼索背掛形成“瓦簾”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虛實相間的立面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個多變的狀態:在白天宛如一個肌理豐富且堅硬厚實的實體,夜晚經過室內光線的穿透又薄如蟬翼。銅瓦在自然環境下氧化緩慢,會逐漸顯示出時間的印跡。最終,“匣缽”上佈滿銅綠,甚至將人工的存在消隱到自然之中。

▼白天,建築的肌理和色彩融於環境之中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夜晚的立面經過室內光線的穿透薄如蟬翼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夜景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靈感與自然的碰撞 | Inspirations from nature

水月館最初被構想成一個可以容納書店、咖啡館、陶瓷展示和藝術家沙龍等功能的合集。它是當代生活與野趣的融合,是三寶蓬藝術聚落的客廳。

▼展示區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後來由於景德鎮陶瓷設計中心的入駐,建築功能發生了變化。當以新的空間需求重新啟動室內設計時,我們對於建築空間的基本構架和新的功能需求做了擬合,並激發出未來的使用場景。我們將隨地表起伏形成的兩個平臺分為展示與辦公區域,並將連接兩個平臺的臺階作為立體的展臺和一個開放式的階梯教室。兩個平臺和兩段坡道形成了一個隨地形起伏的圓環,圓環內外皆是野意的自然,這無疑給最終入駐的陶瓷設計師提供了一個靈感與自然碰撞的空間。

▼辦公區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辦公區和會議室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建築貼附在原生地形之上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雖存野意,不絕煙火 | Wilderness with earthly fireworks

安放在山水間的“匣缽”,以柔軟的身姿貼附在地表之上;山間流淌而過的溪流,讓整個建築變成了一座跨越兩次水面的橋樑;光影中斑駁的銅瓦表皮,如同保護色讓建築的形體隱匿在自然背景之中。“匣缽”的形態作為“器之器”,喚醒了潛伏在景德鎮人內心中的圖騰,成為當地的文化座標。陶瓷學院的畢業生進入陶瓷設計中心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周邊的居民於傍晚時分圍繞建築在溪水邊納涼。水月館已逐漸融入了當地自然與人文的環境,這種融入並非簡單地與環境趨同,而是如同銅瓦的斑斑鏽跡,最終自然地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黃昏鳥瞰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模型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總平面圖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一層平面圖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地下一層平面圖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立面圖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剖面圖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雙面背掛效果圖

隨形,得景——景德鎮三寶蓬陶瓷設計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