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臨秦銅權篆書軸》

吳大澂《臨秦銅權篆書軸》

此軸為紙本,縱178釐米,橫95.1釐米,款附題注數語,兼評銘文風格,款下鈐“吳大澂印”、愙齋”朱、白文印一對。從書法風格判斷,此軸應系作者中年之後所作。吳大澂幼年能篆,初學唐李陽冰,頗得時評。中年以後,隨著金文研究的逐步深入,他的篆書從斯、冰小篆邁向三代金文,筆意更加豐富,並開創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此軸正是他成熟風格的表現:形體方正,筆法嚴謹持重,中鋒澀進,筆畫具有很強的剛性特質。此作在篆法上也異於秦篆常態,不求上緊下松的挺拔飄逸,筆畫粗細勻稱,空間排布均勻,轉折圓中見方,轉筆處多用方折,形似入印用的繆篆。就體式而言,此作似乎更接近於漢代篆書,具有敦厚、堅挺之感。儘管我們未見到這件銅權銘文的原貌,但從後面題注數語可以得知,此作應該屬於實臨,是基本忠實於原貌的。他說“(此作)刻文遒勁,開漢京勒銘之風氣”,說明這件銅器銘文的書寫風格是很接近“漢京勒銘”的,而這種“漢京勒銘”的藝術風格正是他的成熟風格表現。


  吳大澂一生好古,個人收藏極為豐富,對三代金文、秦漢勒銘都有廣泛的研究,且造詣精深,但作如此實臨並不多見。相反,他摹寫的前秦文字多有“不似”之處。例如,他臨寫的石鼓、西周鐘鼎及各種銘文往往是經過“改良”、“匡正”後的形態。之所以如此,是由於他始終把古文字考釋與研究作為終極目標。據說,他在考釋文字方面多有創見,尤能審釋古文奇字。他為此付出畢生精力,就是試圖整理出一套類似後世于右任“標準草書”之類的“標準篆書”(姑且如此稱謂)。他篆法嚴謹,正是基於大量蒐集、整理、考釋的基礎之上。他將各種金文字形實行規範統一,以達到“標準”、“易識”的目的;在“美觀”方面,則推崇漢代篆書的敦厚、方正體例,融小篆筆法和大篆造型於一體,剔除所謂鏽蝕斑駁的金石氣,使筆畫光潔、瘦硬,給人一種精確、嚴肅而有秩序的感受。這也正是他格外賞識此件秦銅權銘文並作實臨的直接原因。


  吳大澂對於古文字研究的熱情幾近痴迷,對自己的篆書水平也相當自負,以至於日常書寫的手札、書信竟也使用大篆、古文書寫,可謂士林一奇。更有甚者,光緒十一年(1885),他奉旨參與勘定吉林一帶的中、俄邊界,竟然在界碑銅柱上作篆字銘文,成為一時熱談話題。在我看來,這些不過是他要利用一切機會“推銷”自己的“標準篆書”罷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吳大澂雖然以篆書名世,其行書亦能自成一格。此書軸後兩行的行書款識數字,絲毫不遜色於正文篆書,寫得天骨開張,氣勢奪人,似得力於李北海、黃山谷二家,碑意突出,且自然生動,不似篆書整飭過度。


  總之,吳大澂一生好古、學古,矢志不渝,晚年仕途受挫,隱居鄉里,專門從事金石學研究。他的一生在古文字研究領域成就斐然,著述甚豐,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古籀補》、《恆軒吉金錄》、《權衡度量考》等行世。《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