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法家的核心價值觀又是什麼?誰的影響最大?

心嚮往之郭大俠


不僅是儒家、道家、法家,可以這樣講,我們五千年整個的傳統文化,其核心價值都是一樣的,而且也只有一個字——和。

和,也就是和諧,細分下來,這個“和”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每個人的身心和諧,第二個層次,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第三個層次,是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

如果這世界真的有一個起源的話,那麼最開始,這三個層次的和諧是自然存在的,身與心、人與人、人與環境原本就是和諧的,所以在當時,根本就沒有“和諧”這說法。

舉一個例子,如果這世上沒有疾病的話,那也就根本不需要藥,人類腦子裡不會有藥這個概念,當然也就不會去創造“藥”這個字。那麼有一天,疾病出現了,那治它的藥自然也就隨之出現了。這是一對概念,有此即有彼,是相互對應的。

同樣道理,人類本來三重和諧,從來沒有不和諧過,也根本不知道不和諧是什麼樣子,所以沒必要,也不可能會去發明一個毫無意義的叫做和諧的名詞。

只有當有一天,人類不和諧了,前後之間有了明顯的對比,這時人們才有可能發明一個概念來加以區別,所有人類的文化,都是在這個前提下產生的。

剛開始失去和諧的時間不長,偏的也不太遠,用道家的自然無為之道一糾正就過來了,所以只要道家就行了,但後來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人偏的越來越遠,這時儒家就出現了。

於是儒家在無為之外,又提出了禮,象孔子對顏回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就帶有一定的勉強色彩了,但目的還是一樣,追求的是“禮之用,和為貴。”

再往後禮也不管用了,只能再加力,禮帶有勸勉的色彩,只勸不管用了,那就只好強制,這時就出現了法家,中國的司法之祖,是舜帝時期的皋陶,他提出了“以五刑弼五教”的觀點。

五刑就是刑罰了,雖然是強制性的,但目的還是為了輔弼教化,而教化的目標是父慈、子孝、君仁、臣義、兄友、弟恭等等,說到底還是一個和字。

所以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管哪一家,都只是形式上的區別,形式只是為了方便使用,哪個好用就用哪個,如果單個的不好用,那就一塊用,總之都是為了最終達到同一個目的。

(注:需要注意的是,道家不是老子發明的,儒家也不是孔子發明的,他們只不過是較為著名的代表人物而已,當然法家更不是商鞅、韓非子這些人發明的,道理一樣。)


澡雪堂主談國學


儒道法三家是中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和共同價值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目標,禮是手段,克己復禮謂之仁。不過,什麼是仁?孔子自己也沒有精準的定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大道無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這裡強調一下,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現代漢語的“大自然”、客觀世界,而是“自身的樣子”的意思。道法自然,既道遵循、追隨自己的規律。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法家之法,既非自然法,也不是社會契約之法,而是君王意志的制度化。名為法,實為律。

不論儒道或者法,三家都是君權的擁護者。不過,在對待君權上,三家態度差別巨大。

儒家與君權是合作關係。儒家以“天人合一”解釋了君權的合法性,同時也為自己爭得了獨尊的地位。儒家與君權的這場政治交易,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命運。儒家始終努力保持自己的獨立,牢牢把握“道統”的話語權。君主如果有違天道,將失去執政合法性。民為貴君為輕,是儒家制約君權最有利的武器,雖然這個武器有時會失靈。

道家分兩路。一路是老子。老子在後世一部分人眼裡是陰謀家或者軍事家。老子的治國策略是以柔克剛、以退為進。老子本人可能睿智而灑脫,但他的世世代代的學生們過於“城府”,陰險。道家另一路是莊子。大學時學《莊子》被驚呆了。後來發現,不過是簡單問題複雜化。莊子的智慧就是一句話:委曲求全。可能有人會大罵,但我勸你好好讀幾遍老莊,站著讀,不要跪著讀。

法家是人類歷史上最邪惡的思想,沒有之一。法家眼裡只有君王,老百姓就是會說話的牛馬、要吃飯的武器。法家的馭民五術和五蠹論令人不寒而慄。有些不學無術的網民,沒看過諸子百家的書,卻大罵儒家是“奴性文化”。事實上,真正導致奴性的是法家。法家的黑鍋不該扣到儒家頭上。

儒道法,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具有文化史的價值。有人如果指望它們能富民強國,那我勸他洗洗睡吧。



江南俗士1972


一、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仁義;

二、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無為;

三、法家的核心價值觀是:法治。

下面分別言之:

第一、儒家。

1、問孔子學說的思想核心是什麼?小學生也知道是仁。那我想問什麼是仁?也只是照本宣科。究竟到底明白了沒有?我想只有天知道吧。那到底什麼是仁呢?孟子說,仁者,人也。我覺得這等於什麼也沒說。至少孟夫子的這個解釋,並不能使多數人理解仁的意思。

2、往古來今,對於儒家仁的註解者,老先生不知凡幾。其實,我覺得註解,訓詁的鴻儒太多了。反而,不利於讓人去很好的理解孔教儒學。因此,本著簡化的原則,去解釋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學說成為平民學問。老是把儒家學說,解釋的那麼好深複雜,實際上是對孔子的誤解。

3、仁是什麼?人字是二個人。就是說仁字的概念要成立,必須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成立。否則就不能成立仁。所以,仁是同情心,是推己及人。因為都是人,所以可以推。以己推彼,以心度心。都是人,所以好惡同,所欲同,所惡同。都欲富貴,都惡貧窮。這就是孔子說的“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可謂人之方也矣。”的意思。

第二、道家。

1、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無為。什麼是無為?這個我認為不能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所謂的“無為而治”只是個抽象的概念。像蜜蜂,螞蟻,尚且有組織,有紀律。否則就不能成群,分工協作,共同生活和抗拒災害。何況芸芸眾生的人呢?因此,道家的無為,絕對不是什麼也不作。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說,無為之中自有無不為者存。瞭解道家的無為,但是也要注意道家強調的無不為。譬如說,秤常無為,但是它又無不為。物自有其輕重,而無為自有其有為。所以,秤常無為,但是稱重時候,又無不為。這個譬如,可能不恰當,但就是那個意思。

2、道法自然。道家以為,天地萬物,非常圓滿。自有其生滅規律,禍福吉凶,也都有其根據。作為人,不必要對自然實施過多的人為干涉。所以說“法令滋長,盜賊多有。”人為的干預,是惑亂的根源,所以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3、道家是一個重要學派,古今推黃老道家之術,用得最好的是漢文帝。實際漢文帝確實以道家之道治國修身。但是,看文帝治天下之道,能更直觀的讓人對道家的核心“無為”作比較通俗的理解。

三、法家。

1、教科書的標準表述,分析法家的三個部分。說法、術、勢。這是學者對法家學說,研究總結的一些東西。但是,如果認真起來,我認為法、術、勢。並不是法家的專利。因為,論治國之道。黃老之道,也講術;儒家的治國之道也講術。所以,我覺得通行的這種說法,怎麼講呢?可能比較有利於文史類同學,區分各家的不同吧。

2、法家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韓非子普通的一句話“依法治國,舉措而已。”通俗點兒說,就是治國要依據法治,把法貫徹執行就可以了。商鞅變法,可以老成是立新法,其目的不過是依法治國。所謂的法家和法家學說,就是這個意思。沒必要把很多東西非得解釋的玄乎其玄,好像不這樣,顯示不出自己的學問來。

3、說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不反對。但是這裡我要說一下我的個人意思。讀完《商君書》和《韓非子》我認為,商鞅和韓非是不同的兩種人和兩種學說。雖然他們的標籤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感覺商鞅是一個純粹的法治主義者。而韓非子比較駁雜一點兒。

上面,只是個人的一個簡單理解,最多也就是個拋磚引玉。不敢說我的就多麼正確。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


國學論衡


儒家以治世為根本,主要研究人和人的關係。核心的價值觀是:皇天在上,愛國必先忠君,遵守三綱五常,踐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

道家以修身養性為根本,主要講人和自然的關係。崇尚自然,講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如何定義道?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說出來的都不是道,這其實是故弄玄虛。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看,道是一種假設,是人預設的一種源頭,他它不是自然界的概念,它是一種虛空,潛伏著無限的創造性因子。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莊子。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富民強兵,依法治國。出發點是:人之初,性本惡。用法度,法紀規範人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韓非子,曹操,諸葛亮等。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法家,最後是道家。





天賜禪心


智者勤,能者達,勞者獲,勇者勝,專者精,聰者規,備者福,豐者喜,足者樂,學者升,創者生,謀者順,才者博,悟者通,曉者知,誠者靈,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器者捷,望者空,慮者密,缺者補,群者義,廉者安,信者盛,諾者守,容者大,謙者禮,忠者穩,忍者興,錯者改,危者變,險者避,潔者輕,進者取,退者闊,難者幫,急者救,奸者懲,惡者除,叛者誅,犯者監,騙者罰,偷者關,搶者斃,狂者亡,縱者悔,多者賤,少者珍,守者落,貪者獄,拐者滅,坑者失,蒙者丟,賭者敗,困者助,貧者扶,懶者窮,浪者恥,節者榮,合者貴,和者諧,誠者盈,正者鋼,善者揚,仁者敬,老者尊,幼者愛,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強,俗者隨,恆者成,堅者贏,志者壯,強者銳,德者重,王者聖,適者存。道法自然,相融共生。



蒼穹新能源


“儒道佛緣”的闡述和表達的並非單單講述儒釋道三聖合一,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描述一種趨勢——即儒家、佛家、道家的整柔融合。

我泱泱華夏大國中華民族的幾千年傳統文化基因裡早就兼具了“儒釋道”三教的DNA.

秉承三教合道的縮影,跟著道家修行學藝,跟著佛家取經修心,卻始終秉持儒家的師徒之恩禮。

佛為心

佛為心,近似通俗意義上的菩薩心腸。

佛心的奧義並非苛求我們事事都捨己救人,只要有仁慈之念,能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慈悲。

道為骨

道為骨,是要有道家的傲骨和眼界。

道骨的核心,就是“寵辱不驚”的境界,不媚阿諛奉承的傲骨。

儒為表

儒為表,要有儒家君子的言行規範,不單指要有儒者的外形主要是內涵,儒者的要點,就是持續的“自省”。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就是中國人的理想境界。

儒、釋、道¥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行信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慈悲為懷。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謙卑仁義、德行兼備。

道家文化:寧靜致遠,簡約合眾、和諧致通。

佛家文化:佛光普照、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由境轉,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不起妄念,不種惡因,斷惡修善,不結惡因之果,眾善奉行,心善行,行善果,善因善果,善始善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個人淺見,三教沒有什麼可比性,各有各的優勢和理論依據,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延續上各有各的歷史貢獻。彼此依託,互補不足,缺一不可。🙏🙏🙏


冷麵鍾馗笑面佛A君悅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是建立在人性向上基礎上的一種規範國家社會秩序的“三綱五常"的等級制,一種強有力的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道德體系,中庸之道,叫人不走極端的思想,仁愛,一種由近到遠的有等差的愛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建立一種遵循規律的道與德的思想,主張用清靜與無為來治國,讓人民群眾按照一定規律來生存和發展。

法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人性本惡之上,為統治者提供一種“法,術,勢"相結會的治國之道。

其實,三家思想對歷代帝王共同發力,歷代皇帝治國理政之中,儒家是檯面上的執政黨,法家是暗裡的執政黨,道家,佛家是參政黨,墨家是地下黨。

中國2000多年的治國之道,或者說密察武器就是:“外儒內法心”雙軌制。

表面上高喊“依德治國”,講君子仁愛,實際上男盜女娼,特別是皇帝,沒有任何限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實際上實施是“以刑治國"。而且是雙軌制,說什麼“刑不下大夫,禮不下庶民"。雙重標準,對皇宮貴族一套標準,對老百姓又是一套標準。

皇帝經常會請道家得道的天師到皇宮進行參政議政。講點治國理政之道,搞點建言獻策,如長生不老之術,房中術,求點金丹之類的東西。請高僧大德講點佛教解脫之道,化解一些自己的痛苦煩惱。




飛飛貓說話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分為幾個方面:在道德規範上是親親之愛。在政治思想上是約束和限制行政權力。在法律上是法治。

法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幫君主馴服奴才。在政治上是使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法家是法治的死敵。

下面詳盡解析:

先說儒家。

一、儒家的道德規範包括私德和公德。

私德就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

公德是與人誠信,見利思義。君子救急不救貧。遵守公序良序。

私德是儒家道德規範中靈魂和核心。

二、政治思想。

當時的政治理想: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未來的政治理想:

孔子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瞭方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三、法治思想。

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在此只論疑罪從無。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其依據是“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續”,所以在審案時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主張,客觀上也體現了儒家對最基本人權——生命權的尊重。與法家寧枉勿縱主張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再說法家。

法家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需要藉助一個條件和三個手段。

一個條件是勢。讓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

三個手段是刑法、陰謀詭計和愚民。前兩者是低級手段。愚民是高級手段。其目的是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在刑法上,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無疑是民主、法治、憲政的死敵。


楊朱學派


說起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學派,莫過於“儒釋道法”四家,即:儒家、佛教、道教、法家。

四者相互影響融合,造就了中華文化兼容幷包、博大精深的獨有特性。

除佛教外,其餘三家均產生於中國本土,源於先秦時代。

那時候列國紛爭,社會矛盾衝突不斷,民不聊生,仁人志士紛紛尋找救國救民之道、發表各自主張,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討論局面。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影響最為深遠。

儒家核心價值觀

儒家思想,尊崇周制,主張從人性出發,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試圖通過禮教制度激發人性善良質樸的一面、規範人們行為,使人自覺、自發的避免爭鬥惡習,人與人之間相敬相愛,人人為王道樂土獻身。

總結概括其核心內容便是“仁義禮智信”,是為“以德治國”。

道家核心價值觀

道家學說,源自黃帝,主張“清靜無為”,“不尚賢,使民無爭”,提倡去繁就簡,與民修養生息。也有人說道家的思想裡具有愚民之嫌,倒不失為一家之言吧。

典型代表作《道德經》,大約5000字左右,除了表述老子對於治國理政的觀點以外,最多表達的還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很多論點不僅代表了道家文化思想,對其他學派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如老子強調“上善若水”,形容水因勢利導之特性,《孫子兵法》則將其運用到帶兵打仗上,提出了“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重要思想。法家《韓非子》專作“喻老”之文,以老子觀點佐證法家思想的正確。

法家核心價值觀

法家學說,依據荀子“人性本惡”的學說觀點,主張通過法律規定,強制脅迫民眾服從管理,約束人們行為,是為“依法治國”雛形。

核心內容包括“法術勢”三個方面,主要講述制度、權謀之道。

儒道法對後世影響

三家思想各有優點,分別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法家學派,最著名的成就便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從邊陲小國逐步成長為列國七雄,並最終完成統一大業,但也因為其“強制性”“脅迫性”,對人的思想行為太過禁錮壓迫,使人產生巨大的牴觸反抗,容易產生苛政。最終大秦二世便亡國了。

秦亡國後,楚漢相爭,劉邦獲勝,受張良等一批道家學派人士影響,崇尚“無為清靜”與民生息,漢朝開國三代,均已道家思想為主導。國家力量得到了極大的積蓄和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到漢武帝時期,道家思想管理國家暴露出許多問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削弱地方勢力,減少了內部鬥爭損耗,國力進一步提升,從而解決了困擾中原地區上百年的匈奴問題。

此後,歷朝歷代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以忠孝仁義統治人心,但國家的規章制度仍然保留了秦的傳統,是為“外儒內法”。也可以說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做到了完美結合。


綜合來看,儒道法三家對後世的影響可謂各有千秋,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儒家與法家顯然更勝一籌。


謀略殘卷


綜合來說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韓非子三分天下”,具體來講就是,法家做基層,講究他律,儒家做中層,講究自律,道家做高層,講究自性,法家靠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強制約束基層大部分人,儒家靠仁義道德,責任擔當激勵或譴責中間少部分人的天理和良心,道家靠“無為而無以為”的心性修養,當為則為,無為則無以為,順勢而為,替天行道。法家從人性陰的一面(性本惡)著手,儒家從人性陽的一面(性本善)著手,屬於下徳,無為而有以為,但都屬於人道範疇,道家則從天道的陰陽兩面著手,可陰可陽,順勢而為,屬於近乎道的上徳,因此“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韓非子三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