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研究明朝?

史海深處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朝代眾多,如果按照人們喜愛的熱度來做一個排行榜的話,明朝即使當不了榜首,那麼前三還是沒有問題的,關於明朝的話題有許多,人們喜歡研究明朝無法就是以下幾點:

漢人建國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不論從疆域、國祚、功績都和強漢盛唐有的一比,從實力上來講,明朝都是一個讓漢人揚眉吐氣的朝代,布衣天子朱元璋在奪取天下的道路上,都是靠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對於任何人來講,都願意看見自己的祖先是一個厲害的。

布衣天子的傳奇性

對於一個朝代的喜歡與否,首先就要看開國皇帝,開國皇帝所建立的國家是否具有熱議性,明太祖朱元璋是歷代開國皇帝當中起點最低的,從和尚到開國帝王,話題性肯定強,在加上朱元璋開國之後,許多功臣的下場以及對待百姓的做法,所以更讓朱元璋具有爭議性。

統治者的骨氣

到了明朝末年,最後的皇帝崇禎帝,面對國破家亡之際,依然努力不止,雖然沒能力挽狂瀾,也是話題滿滿的爭議皇帝,他異常勤政卻亡了國,心繫萬民卻被萬民逼死,性格剛烈卻在國政上優柔寡斷。在崇禎身上,集中體現了明朝的國家性格:我就算再弱,對外也絕不認慫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雖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體現出了,明朝的君王們寧願站著捱打,至死也絕不投降或者退縮。

名人輩出

一個朝代的偉大,雖然離不開統治者的功勞,但更多的是眾多文臣武將的功勞,開國功臣劉伯溫化身前看五百年、後看五百年的半仙之體,永樂名將張輔打越南專治各種不服;王守仁(王陽明)左右開工文武兼備,創立的心學到現在還被後人推崇;張居正發明一條鞭法,被譽為史上最傑出的改革家之一;戚繼光東南抗倭,徹底斷了倭寇的根基;于謙海瑞袁崇煥的賢名就更不用說了。

這些名人的出現,讓大明王朝的談資更具多樣性,特別是還有歷史著名的各大宦官。

總結

每一個朝代都是獨一無二的,留下來的歷史財富也是不可代替的,喜歡某一個王朝自然是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個人喜好而惡意貶低別的朝代,要正確的看待每個歷史朝代,畢竟歷史的價值在於借鑑、傳承和緬懷,絕不是吐槽謾罵,畢竟絕大部分的朝代都是我們的祖先。


小南史


因為明朝亡得有點可惜,清朝雖然撿了漏,後面到了近代,喪權辱國,反觀大明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人們不禁深思,假如大明不滅,到了近代,會怎麼樣。

中國歷史上的歷次王朝更替,很多王朝的滅亡,要麼亡於內部腐朽,要麼是內部腐朽+天災。大多數還是因為內部的腐朽崩潰。

明朝有個特殊之處,明朝末年不僅是內部腐朽,先是宦官當政,後有東林黨誤國,加上積重難返的內部腐朽演化,這是內因。

然後是農民起義四處而起,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四處攻城略地,還有小冰河期的天災,給國家治理帶來更大的負擔。

外部還有清朝大軍壓境,先攻陷遼東,逼近紫禁城,這是外部壓力。

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有內部的沒落,還有內亂,還有天災,還有外敵入侵,歷史上怕是很少有一個王朝能面臨這麼多的打擊,如果是明朝巔峰時期,或許能扛得住,但是那時候已經是明朝衰敗期的頂峰了,想要挽救很難很難。


煙郭說歷史


明朝是很強大的朝代。朱元璋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天子去鎮守國門,當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君王去殉國也絕不投降敵人)的宗旨,在我國曆史上真正做到這樣的朝代,只有明朝皇帝做到。

明朝朱元璋皇帝累死,最後一個皇帝絕不投降上吊而死。

朱元璋第一個開國皇帝,因為太過操勞而病死的。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絕不投降上吊自殺。到了明朝末年,由於天災不斷,明朝境內各種起義軍不斷,最後李自成兵臨城下提出只要明朝皇帝答應封他為王,並給他黃金百萬兩,他就嚮明朝皇帝稱臣,且出兵對付後金,一般換做任何一個朝代都會爽快答應,但是作為明朝皇帝朱由檢卻不同意,他認為這樣做可以勾芡偷生,但是對不起列祖列宗,隨後殺光女兒老婆,防止他們城破後收到侮辱,更是留下任賊分割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隨後自殺身亡,這種氣節讓無數人敬佩。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那樣“天子守門君王死社稷”。


王松林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喜歡研究明朝?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1、 明朝,中國最後一個漢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出於對滿清統治的極度不滿和蔑視,從心理上來說明王朝收到了大家的追捧,滿足了一種民族自豪感的心理作用。

2、關於明朝的書籍大量的出現。不可否認,很多明粉的出現跟很多關於明朝的書籍出現很有關係。《明朝那些事兒》和一些關於明朝的穿越小說的出現,讓原本對這個朝代並不瞭解的人們,加深了對明王朝地瞭解。而這種瞭解並不是傳統的教科書上的生硬的詞條,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個稜角分明的人物,瞭解了它的好與壞,榮耀與屈辱,光明與黑暗。讀這些優秀的作品,你會對書中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或歡呼雀躍,或扼腕嘆息。讀得入神的時候,你或許會將自己代入到某一個明朝的歷史人物中,所以成為明粉也並不奇怪。

3、功績。明太祖朱元璋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傲骨宣言,第一次從南到北建立了統一王朝。朱棣的三次北伐,三徵安南,下西洋。如此功績在中國曆朝歷代中的開國君主中也是不多見的!後期的萬曆三大徵,雖然是帝國最後的輝煌,但也創造不朽的價值,尤其是朝鮮一役,至少帶來東亞兩百多年的和平!

4、氣節和人物。“時窮節乃現”,歷朝歷代具有高尚民族氣節的人物很多,明朝人不讓古人專美!古有文天祥,明有史可法!宋有李綱圍城顯勇,明有于謙隻手補天!古有斷頭將軍,明有不屈典史;古有安石變法,譭譽參半,明有居正革新,不計榮辱;你有岳家軍,我有戚家軍!漢有衛青霍去病,封狼居胥,明有徐達常遇春,逐狼漠北!更為讓明粉激動的就是“不和談,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這些俚語了!尤其是相比於宋朝徽欽二帝的作為,崇禎皇帝煤山自縊,顯得大氣,顯得男人!

5、文化。明朝的文化其實是華夏文化中間斷層後復甦的產物!但也足以璀璨,照耀後世!小說,戲劇,無論作品和作者足以匹敵中外!湯顯祖不讓西方的莎翁獨美!

當然,明朝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讓實力並不算強大的滿清奪取江山,註定讓我成不了明粉!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家有桃寶


首先從情感淵源上講: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人統治王朝,中華文明傳承中,漢家文化意識中,漢人統治才是正統,所以儘管歷史上曾出現過元清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開創王朝的情況,但大多數華夏人還是內心深處推崇漢人治華,所以才有了元末明初的驅除韃辱恢復華夏的黃巾軍大起義以及清初的各地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的活動。曾經的大漢王朝是中國的歷史榮耀,也是當時全世界文化經濟最強大的王朝,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漢朝漢人漢文化已經根植在每一名中國人的心中,所以明代這個最後完整的大一統的有著輝煌的成就的王朝成為每一名華夏子孫心中的圖騰,有著與其他王朝不可替代的感情。

其次從歷史發展歷程上看:明朝無論是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來講,都是中國的封建王朝的巔峰。內閣首輔制奠定了君臣共治的政治基礎,使得龐大的王朝無論皇帝是否上朝國家機器都能運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君主專制。經濟上,傳統小農經濟更加成熟,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更好地促進了社會生產,滿足了大部分農民工商業者自給自足商品交換生產生活的需要。外交上,明朝初期的鄭和下西洋以及中後期的和沿海國家通商通關的措施迥異於清代的閉關鎖國故步自封。明太祖朱元璋訂立的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的三不政策無不彰顯著強大王朝獨立自主硬氣,讓每一個歷觀中國近代史滿清落後捱打、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任人宰割而掀開了中華民族血淚史的國人在內心無比懷念曾經無比強盛的明朝。軍事上,明代萬曆年間三大徵無一不取得勝利,成為朝鮮等國邦主國,以致四海臣服都來朝明。火炮在戰場上的使用,使明朝成為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後來的明亡也是日積月累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實則亡於民主內部矛盾的李自成而非亡於滿清。

綜上所述,無論是情感淵源還是歷史角度,明王朝都是每一名華夏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它的朝代是漢王朝距今最近的朝代,明亡後再無華夏曾是南明滅亡後的一代人哀嘆,足見明朝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所以那麼多人喜歡研究明朝而非別的朝代。


大劉侃歷史


  一,氣節

強漢,盛唐,弱宋,剛明!有明一代,無兩宋之歲幣,無漢唐之和親! 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華夏最剛強一朝。

二,武力強盛

兩千年來歷朝歷代得國最正,最得民心,最血氣方剛,最勵志的王朝就是明朝。從乞丐到天子,趕跑外族,恢復中華,南征北戰,銳意進取,洪武時期是百姓福利歷朝最好的。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人類大航海時代, 明朝並非不能佔領海外殖民地,不為也,儒釋道皆以屠殺和搶劫為恥。明朝將滅亡之時打敗海上馬車伕荷蘭,打敗剛從混戰中統一的戰鬥力強大的日本。

1、清朝的統治方式其實是延續了明朝或者說是中國曆朝的,沒有多大的改變;閉關鎖國其實在明朝就已經開始了;中國在思想和科技上落後西方也是在明朝就開始了。我想說的是中國雖然是在清朝末年飽受外國列強欺辱,但其禍根早在明朝就已經埋下了,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完全歸咎於清朝是不太合理的。

2、清朝入關後對所謂的漢文化是沒有多少損害。清朝是以漢學治國,其歷代的皇帝對漢學也有都很高的造詣,中國的很多名著也是在清朝成書的。所以以清朝打壓和損害漢文化為理由而討厭清朝不是很站得住腳。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被當年明月最推崇的一個人,應該就是王守仁。文能開派談哲學,武能上馬平亂世。當時的明武宗朱厚照呢,被作者成為明朝最能鬧騰的皇帝。

其實史書上對這哥們的評論都是兩級分化的,正派說他從小聰穎能騎善射,聯合賢臣滅劉瑾,率軍出關戰蒙古叛軍,大敗蒙古頭領小王子,而且與士兵同住同食深得人心。反面呢大概就如這本書中所說,昏庸無道,任用宦官奸臣,不理朝政以致怨聲載道。

它有鄭和下西洋,它是最後的一個漢人王朝,這些都是原因,但我想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因為崇禎,因為崇禎,讓大家感覺明朝不該亡,所以大家對明朝更多的不是愛和喜歡,而是一種同情。

崇禎上吊自殺了,就把明朝對歷史犯下的罪的救贖了,至少救贖了一部分,就是大家佩服崇禎的氣節。在歷史上有多少皇帝,兵臨城下時就跑了,就人家崇禎不。就跟項羽一樣,它犯了多少罪啊,它對華夏的罪絕對比劉邦要多得多,動不動就愛屠城的就是項羽,劉邦幹過嗎?但今天大家都認為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個漢子,就是項羽在江邊自刎了。


祁連山下行者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

自秦漢以來,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統一了思想,皆認為只有漢族建立的王朝才是正統。

而明朝的創建者朱元璋自布衣起家,可謂真真的白手起家,與漢高祖劉邦還是有些區別,劉邦起義時是泗水亭的亭長,所以朱元璋可謂真正的順天承命。用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的草根逆襲,很勵志。

明朝自建國到其滅亡,始終都是非常有骨氣的。

在這二百多的時間裡,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即使是在土木堡之變皇帝成了俘虜的情況下,也依然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真可謂是很牛。

無論是漢唐,都無法達到這個程度。尤其是漢族經歷了兩宋的積貧積弱和元政府的剝削壓榨,越發覺得這種精神的可貴。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益儒歷史


我是一個明粉,沒有專研歷史學科只有瞭解一些各個朝代的社會制度而自發喜歡明朝。

  首先,明朝喊出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祖訓,要知道,哪怕是在封狼居胥的漢朝都無法喊出這句口號,更別說外交政策基本靠和親解決的唐朝了。

  其次,在經濟上,明朝雖然禁海,對外交流很少,但是,不得不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民間資本沸騰的年代,以至於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而反觀唐朝,雖然開放,但是唐朝的開放卻給後世帶來一個災難性的後果,先進技術被奪。別的不說,單說桑蠶,唐朝的兵餉是用布匹代替金錢發放的,士兵再高價賣給當地人或者西方的行商可以得到比單純發放金錢更高的獲利。可是文成公主外嫁松贊干布把桑蠶帶到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再把桑蠶技術賣給西方來的行商,後果就是斷送了士兵的兵餉支付制度,也讓士兵離心離德,西方人再也不用來中原採購絲綢,以至於在往後的時間內東西方的往來慢慢中斷,也為後世中原朝代的故步自封帶來伏筆。

  再次,在政治上,不論歷史書上怎麼美化唐朝,唐朝始終是一個世家貴族林立的朝代。貴族世家林立使得唐皇無法一言九鼎,以至於唐朝的輝煌從各個方面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假,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是貴族世家的輝煌就說得通了,這也導致了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也成了世家貴族的墳墓)。而反觀明朝,明朝雖然皇帝各種不靠譜也是歷史朝代的集權之最,可是,在內閣制的作用下,有了一絲資本主義的雛形,這個情況就讓喜愛假設的我浮想聯翩了。明朝在這個問題上就犯了幾個及其嚴重錯誤,以至於國家被東林黨挖倒,那就是允許商人子弟考科舉(這是東林黨崛起的根基,其在明朝末期徹底佔據朝堂),士農工商不一體納稅(這導致中期的土地兼併與後期的國家財政枯竭),重文抑武(導致軍隊的糜爛喪失戰鬥力)。

  接著,在文化上,明朝出了個知行合一的王守仁,而唐朝呢,雖然唐詩文化璀璨,但明朝也有小說的燦爛文化可以與之相媲美,所以相比起文化上的優劣,能做出突破的明朝無疑更令人信服。

  然後,在外部環境下,明朝明明可以下西洋,但是,卻固步自封,禁海,而此時世界正在掀起大航海的時代序幕。這也是漢民族參與世界大勢的最好的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假設,對於任何人都是不可阻擋的誘惑。

  最後,談談朱元璋,不管朱元璋出身如何卑微,也不管他制定出的政策如何奇葩,但是,他有一點非常好,那就是對底層百姓的同情,農民農稅三十抽一還不到,比起漢唐低太多,可惜的是朱元璋不懂國家財政運轉,只知道一味的降低百姓負擔,削低官員俸祿,將吏定死在崗位上,商稅還十分之低,無法有效的讓國家健康,穩定而高效的運轉起來,最終讓明王朝走上不歸路。


Fjdjhf


1:明朝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而且前面是蒙元,後面是滿清,相比之下,更顯得出挑。當初朱元璋北伐元朝時的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幾百年後,孫文建立同盟會時也用了同樣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2:立國之正。朱元璋一介窮叫花子,拿著個要飯的破碗,白手起家,硬是建立起了一個大明朝。而且明朝的版圖裡收復了許多曾經的失地,像是“燕雲十六州”,自從北宋將這塊地方拱手讓給遼國後,400多年來一直都沒被收回;還有河西地區,更是被異族人統治了整整600年之久,而到了朱元璋這兒,該拿回來的全都拿了回來。

3: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幾乎徹底掃平了北方的蠻夷。之後“永樂大閱兵”,“鄭和下西洋”,幾乎萬國來朝,周邊的許多小國都向大明俯首稱臣,明朝也是歷史上接受外國朝貢最多的國家。

4:“土木堡之變”後,面對著兵臨城下的大軍,大明朝廷“不遷都、不納貢、不和親、不稱臣”,“天子守國國門,君王死社稷”,另立新君,奮起反抗,最終大敗蒙古。比起北宋的“靖康之難”和唐朝被吐蕃攻陷長安時皇帝的倉皇出逃,不知硬氣了多少倍;

5:政治制度完善,即便是接連出了那麼多“不正經”的皇帝,大明朝的“國家機器”仍然能夠正常運轉,萬曆皇帝甚至28年不上朝都沒什麼事兒。

6:末代皇帝崇禎,面對闖王李自成的大軍,寧可自縊在煤山,也不肯遷都南下,做一個偏安之主。臨死前還留下遺言: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7:作為中國國產影視劇的巔峰之一《大明王朝1556》,和後來“當年明月”撰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都很受廣大吃瓜群眾的歡迎,為普及明朝歷史做出了許多的貢獻,也讓越來越多的喜歡研究明朝


笑看往事如雲


還是先說說我個人為什麼喜歡明朝吧!

想必很多人和我持相同觀點。

明朝在276年(不算南明)的歷程中,一共經歷了16個皇帝。

這些皇帝中,除了朱元璋、朱棣、朱由檢這三位,由於其所處於特殊的歷史變革時期,而在史書中留下了較多的筆墨外,其餘十三位皇帝基本都是匆匆帶過。

這十三位,有喜歡做木匠的明熹宗、喜歡擼貓的明憲宗、痴迷道教的明世宗、愛財如命的明神宗。更有甚者,長年不理朝政。

我們常見的文學作品對此描述為“宦官專權”、“東林黨人內鬥”等等。

一個朝代出現瞭如此多不努力做皇帝的皇帝,不僅沒有出現大臣武將趁機造反黃袍加身的現象,國家機器反而基本平穩地運轉了276年!

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奇蹟!

宦官監軍機制?

東廠特務機制?

六部機制?

宰相監督機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