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yEs_HeLlo


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就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論,唐朝的實力是高於了安祿山。當時大唐總共分為了10個軍區,國家加起來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60萬。反觀安祿山,他手上掌握了關東三軍,總兵力加起來也僅有18萬左右,算下來的話,他的兵力低於唐朝的兵力,兩軍開戰,他的勝算可以說是很小。



可問題是,當時安祿山知道這種情況,可他卻不認為自己的贏面很低。先從軍人的實力上來看,唐朝的西北三軍實力遠遠高於安祿山手上的關東三軍,但他的關東軍實力又高於京城的禁衛軍。如若和唐朝開戰,只要他們調動西北三軍,安祿山基本必敗。但是,西北的邊防一直都是大唐皇帝頭疼的事情,西北軍應對的是吐蕃,回紇之類,因此這部分兵力根本就不能調動。否則造成西北邊防力量消弱,其他部落就會率軍趁機攻打中原。



當時安祿山都能帶著關東三軍動亂,那大唐皇帝當然也害怕西北三軍跟著作亂,若真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大唐的天下就真的是保不住了。因此無論如何,大唐皇帝都不敢輕易調動西北三軍。沒有了這支鐵血軍隊阻擋,安祿山的贏面就大了很多。



更何況,關東軍們的實力也是比較強的,軍隊裡還有很多的將領能力也比較出眾,加上他們的兵力足,馬而強,還有著充足的糧草。因此信心十足的安祿山就此開始向唐朝宣戰,但造反這種事成功的幾率太低了,再加上安祿山真的想得太美好,在實力上就低估了唐朝,最終反而被唐朝壓制。


江上孤舟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我是趙帥鍋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

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自認為很強

安祿山起兵之前,唐軍總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安祿山的關東軍十八萬;哥舒翰、郭子儀等人的河西軍二十二萬;中央軍九萬;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萬。剩下的就是一些散佈在各地的藩鎮部隊了。

當時,安祿山的部隊雖然只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實際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人,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來看,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確實老糊塗了,他居然給了安祿山那麼大的權力。

如果說,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跟著他造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安祿山只管一個藩鎮,當安祿山想造反時,周圍另外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只有吃癟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三鎮節度使,就相當於河北、遼東、山西的兵馬都掌握在了安祿山一個人的手上。當年光武帝劉秀建立霸業時,他能掌控的地盤也就這麼大。

既然有光武帝佔據山西、河北、遼東成就帝王霸業的先例,那麼我安祿山為什麼就不能試一試呢?

安祿山認為唐軍很弱

安祿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當時唐軍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將領,一個都沒有。

比如說郭子儀,他在安史之亂前,還沒當上節度使。安祿山身為三鎮節度使,壓根就瞧不上郭子儀這種低階人物。

還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儀當上節度使,並且坐穩了之後,經郭子儀的推薦,才當上的節度使。這種比郭子儀更低階人物,安祿山更是一萬個瞧不上眼。

至於其他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通過爆揍安史叛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唐軍將領,安祿山就更瞧不起他們了。

因此,安祿山起兵之前,郭子儀、李光弼這一票人,都還沒什麼名將光環,根本不在“自認名將的安祿山”眼中。


可能有人會問,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當時的名將,難道安祿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祿山瞧不上他們。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祿山大十三歲,但是晉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亂事發前兩年才做上節度使的位置。在安祿山看來,封常清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並且,安祿山也不認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麼很強的敵人,都是在虐菜罷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兩位,他們兩位都不是漢人,在朝中沒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後來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並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節度使,他們兩人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別說他們回援不帶自己的部隊,就算他們帶了,區區五萬人而已,安祿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雖然是河西軍的老大,可惜呀,他因為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已經無法指揮大兵團作戰了。後來靈寶之戰,哥舒翰的臨場指揮確實是很爛。

因此,在安祿山的眼中,自己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而唐朝方面的將領都是渣渣,能用的將帥要麼是無根基的藩人,要麼是老邁之身的殘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祿山認為自己肯定會殺他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輩子搞政治平衡,讓大臣鬥來鬥去的報應。

唐玄宗是靠政變上臺,他一輩子都怕別人也篡他的權。因此他十分熱終於平衡政治,一輩子都在讓大臣內鬥。李林甫沒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祿山被李林甫壓制得死死的)。

可是當李林甫死後,新上臺的宰相楊國忠完全就是個只會斂財的廢柴玩意。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就只能靠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對付安祿山。

玄宗認為這會破壞平衡(既要壓制武將,又不能讓宰相坐大),就拉攏安祿山,甚至還讓他認了楊貴妃當乾兒子,藉以拉攏。

結果楊國忠還是不依不饒。他為了能讓安祿山作實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動給安祿山的叛變創造種種條件。因為只有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證明他是對的,玄宗才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

這是不是很搞笑?



雖然當時玄宗並沒有表示不信任安祿山,但站在安祿山的立場來看,楊國忠這麼不依不饒的整他,他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首先,當年掌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關係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邊反覆說王忠嗣會造反。結果玄宗就信了,將王忠嗣貶官,導致其抑鬱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態在安祿山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信用保證。或者說,唐玄宗在安祿山看來,根本就沒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楊國忠,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可能會救自己一次兩次,但是肯定不會為了自己,跟楊國忠撕破臉皮。

第三,當初為了求寵於唐玄宗,安祿山已經和太子李亨鬧翻了。就算玄宗不殺自己,太子一旦繼位,他也肯定會殺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乾媽也靠不住,太子還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敵。那麼安祿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總是一死,還不如搏一把。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給了他太大的節度權力。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判斷也存在誤差,他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全然無視唐軍的實力。並且,唐玄宗和安祿山君臣之間又缺乏默契,導致安祿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最終也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Mer86


今天,我們不談複雜的政治、經濟因素,僅就軍事而言,安祿山的造反方略經過了精確地計算,不但敢造反,而且極有可能傾覆大唐。

數學,不能體現真實的實力對比

僅就兵力而言,安祿山的北方三鎮有兵馬十八萬,大唐全國(含安祿山)的兵力為五十七萬人,安祿山的兵力佔大唐的32%,雙方兵力對比接近1:2。

這個只是紙面兵力。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首先,大唐承平日久,內地軍戰鬥力薄弱,即使不能忽略不計,但卻是戰力確實有限。


其次,大唐疆域遼闊,許多邊軍在戰爭前期幾乎無法參戰。比如說:安西軍、北庭軍。

因此,安祿山最需要忌憚的,是河西軍七萬三;朔方軍六萬七;隴右軍七萬五。稍微需要考量的,是劍南軍三萬(經過討伐南詔,損耗慘重)、嶺南軍一萬五。

對安祿山來說,還有一些隱藏的利好:他的族兄安思順,曾經擔任河西節度使,當時正擔任朔方節度使,長期與哥舒翰、楊國忠不和。而其他實力派節度,多是胡人,有策反的可能。


一起步就能和政府軍實力相當,縱觀歷代造反者,這個起點已經很高了!

時機選擇好了,阻力更小

一方面,安祿山選擇的時機,正是大唐各路邊軍腦殼疼的時候!

當時,大唐與回紇、吐蕃、南詔正同時開戰!

河西、隴右正在與吐蕃作戰;朔方正在與回紇作戰;各處壓力都不小。如果不能與回紇約和,難以抽調多少兵力回援;而劍南在遭受討伐南詔的重大損失後,正在勉強與吐蕃、南詔兩大強敵周旋,還在等著朝廷給援助。

而嶺南、安西、北庭,暫時可以忽略,一則本身戰鬥任務重,二則路途太遠,等到他們參戰時,戰局可能已經大定。


另一方面,楊國忠上臺後,所作所為,已經激起了天下不滿。安祿山、哥舒翰、王思禮、陳玄禮,多少軍人想要殺掉他?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此時很有號召力(事實上,叛軍起兵後,“響應”的地方官、守將不少)!

安祿山的策劃,迅猛、致命!

對於安祿山起兵後的方略,當時叛軍陣營曾經有過幾套方案。

1、悄悄襲擊洛陽,神不知鬼不覺地控制洛陽。

謀士高邈的建議:聲稱給朝廷獻馬,藉機控制洛陽。控制後不殺洛陽留守,“則天下當未有知者”,我控制了洛陽,但天下人卻都還不知道!

這樣,叛軍不但可以兵不血刃控制東都洛陽,還能策劃直接由洛陽發動襲擊,這樣的突然襲擊下,潼關等地是來不及設防的,長安幾乎可以迅速拿下!


可惜。大唐在洛陽的官員也並非都是傻子,這個陰謀被河南尹識破,無法實施。

2、四面進取,動搖天下。

這個是何千年的建議。他主張一支取道內蒙古、寧夏靈武,包抄長安後路;一支取山西,從山西如蒲關,動搖關中;安祿山引軍取道河陽進取洛陽;另外再分兵攻略山東,動搖大唐的經濟命脈——江淮。

這招不能說不好,後來的安史之亂中,靈武、太原、河陽,都是讓叛軍頭疼不已的幾個點。叛軍未能即使攻取,有些遺憾。

只是,這個方案中,兵力過於分散,安祿山沒有采納。

3、安祿山的方案:雷霆萬鈞,招招致命


(1)、集中兵力,進取中原。中原承平日久,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擊安祿山叛軍,安祿山集中十幾萬大軍,雷霆萬鈞,迅速攻取陳留、洛陽,是很有把握的;

(2)、一面進取關中,一面襲擊江漢和江淮,徹底切斷大唐持久作戰的經濟命脈!

後來,唐玄宗強令哥舒翰出擊,南陽、襄陽等地的遭受的嚴重威脅,是一個被後人忽略的重要原因!

因為,在叛軍控制洛陽、陳留後,大渡河已經不能被大唐使用,關中補給只能依賴漢水,如南陽、襄陽丟失,則關中唐軍不能持久!

(3)確保後方。高秀巖駐大同,顏杲清駐常山,確保補給,並重點防備太原唐軍!


在這套方案下,安祿山的成就非常明顯!從范陽起兵,到攻取洛陽,只用了33天!

無名小卒和不知兵的文人,破壞了安祿山的計劃,支撐起了大唐的危局

安祿山造反,算是幸運的。


他預計中的最強對手哥舒翰,和河西、隴右精銳,居然在大唐君臣一頓神操作下,被秒殺了!叛軍直下長安!

唐玄宗、楊國忠,可能比他預計的還昏庸!

可是,安祿山想不到的是,他的精心部署,被一群他預料之外的人打破了!

在安祿山的進軍方略中,他能集中主力大單突進,要兩個前提:

(1)、穩固的後方;能源源不斷提供補給;

(2)、死死抓住大唐的命門。他們完全有把握拿下江淮,徹底破壞大唐朝廷的戰爭千里!

可是,兩處都被安祿山預料不到,甚至根本沒想到的人破壞了!

(1)、首先,是他留守在後方的兩個書生:常山太守顏杲清、平原太守顏真卿。


他們在河北起兵討安祿山,河北十七郡響應!僅僅只有六郡依然歸附叛軍!而且,范陽節度使也已被說服,即將歸順朝廷!安祿山的老巢幾乎被斷,北方的補給通道完全中斷!

當時,唐軍剛在洛陽大敗,尚在潼關未穩,安祿山正親自率軍直取潼關,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回到洛陽,重新組織!

這次反正儘管很快就被鎮壓,但在這段時間,朔方軍趁機出井徑入援,李光弼收復常山,在郭子儀到達後,進入河北戰場的唐軍達到了十幾萬!

安祿山幾乎要栽在這兩個“書生”手裡!

(2)、張巡。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傢伙,原本是真源令,但他卻守住了大唐的命脈。

安祿山分軍破壞江淮,這招對大唐是致命的。而這招或許看起來是不難的:大唐在這個方向幾乎沒有足以抵抗叛軍的力量!

可是,張巡,這個小縣令,卻挺身而出。先是在雍丘與令狐潮、李懷仙部四萬叛軍激戰六十餘日,大小三百次戰!阻止了叛軍向東、南的發展,守住了大唐的經濟命脈!

即使在潼關之敗後,張巡依然死守睢陽,堅持戰鬥,多次挫敗叛軍。

張巡堅守雍丘、睢陽共二十一個月,一直堅持到唐軍收復兩京,轉入戰略反攻。可以說,若非他的堅持,大唐岌岌可危!


安祿山是個厲害的角色,他對大唐的軍事部署、政治事務、無不洞若觀火;他對唐玄宗、太子、楊國忠、哥舒翰這些“上的了檯面”的人物,無不了如指掌。因此,他敢於起兵,而且,在起兵之處,雷霆萬鈞,氣勢如虹!

可是,大唐俊傑豈只在朝堂之上?

顏杲卿、顏真卿,這些“素不知兵”的文人,張巡、許遠,這些“無名小卒”他們在動亂中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脊樑,擔負起天下的興亡;用自己的鮮血,挽救了時局!

安祿山起兵後,聲勢震天之時,多少大唐官員、將領紛紛投靠,卻只有這些“不知兵”、“芝麻小官”挺身而出!

朋友,也許,人生最稀缺的,也許不是機遇,而是勇氣!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縱觀安祿山一生的奮鬥,我們不難發現,安祿山是一個十分謹慎和小心的人,在沒有把握的情形下他根本不會去做,他能周旋於張守珪、唐玄宗、李林甫之間,並且一直混得風生水起,暗中就能整合三鎮的軍事力量,可見其具有極強的政治軍事能力。這是其能夠發動叛亂的主要因素


昌寶聯護欄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安祿山敢在盛唐時期起兵造反,原因是多方面的。

為了治療唐朝的肢端肥大症,唐朝採取了設置藩鎮的辦法

唐朝自開國以來就有著很強的進取心,不斷地對外擴張。經過了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前期幾代人的努力,到了唐玄宗開元末期,唐朝當時的疆域實際上已經非常大了。

當然,隨著領土的擴大,唐朝面對的敵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非常強悍的存在。如西邊的阿拉伯帝國,是屬於世界性的大帝國,經過達羅斯之戰,唐朝暫時停止了向西的擴張,轉而專心經營已佔領的地區。

西南的吐蕃帝國當時是處於鼎盛時期,軍事實力非常強勁,在安史之亂後代曾經攻陷過長安。北邊的突厥雖然已經臣服於唐朝,但也不得不設防。東北的契丹和奚也市場騷擾唐朝的邊境,搞的唐朝非常地頭疼。同時南邊的南詔,也多次和唐朝發動衝突,唐玄宗時期曾經發大軍征討過南詔但是歸於失敗。

可以說,唐朝四面都有強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方權力由中央掌控,那麼中央就要能夠應對這些局面,但很多時候唐朝要在同一時間面對好幾個方向的邊境衝突,中央集權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力不從心。

因此,設置藩鎮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藩鎮的節度使在藩鎮地區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控制當地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政權,當然藩鎮節度使都是非常能打的將軍才能當的,這也充分地發揮了他們在軍事上的才能,守住了唐朝邊境的安寧。

如安祿山所在的范陽鎮,就曾經多次把令唐朝頭疼的契丹和奚打的不要不要的,甚至還俘虜了奚和契丹的首領,這讓唐玄宗非常地高興。

開元末期到天寶時期,唐朝政治趨於腐化

到了開元末期,唐玄宗也逐步步入了晚年,他年青的時候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此時他已經滿足國家的現狀,開始追求個人的品質生活,也不想管太多事情,尤其是在他得到楊玉環後,只想享受好餘下的人生,事情太多了他也不想管了。

實際上晚年的唐玄宗自從有了楊玉環之後,就放開了朝政,基本去享受人生去了,很多事情都不再如以前一樣,往往力不從心,導致了朝綱的敗壞,正是唐玄宗的帶頭腐朽,引發了整個朝堂的腐朽,這就為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

當時朝中的宰相是一代奸相李林甫,他最怕地方上功勞大的將軍到朝中任職,這樣的話就會威脅他的地位,畢竟在邊境功勞大的將軍回朝,一般都會給個很高的職務,這樣也就剝奪了他手中的權力。他為了防止別人入朝奪權,他同時也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心態,就提出了設置藩鎮的建議,得到了唐玄宗的應允。

安祿山做大,楊國忠相逼

安祿山敢起兵造反,是因為他手上有籌碼,而且很多。

當時唐朝軍隊總數在大約60萬人左右,最為精銳的就是邊軍,因為常年和邊境的外族作戰,軍隊的組成多是胡人,並且都是打出來的軍隊,作戰能力異常兇悍。而相對來說的唐朝中央軍,因為常年沒有經歷過戰爭,基本都在京城或者是繁華地區執行治安,生活上也逐漸脫離了戰爭狀態,戰鬥力來說基本不是邊軍的對手。

安祿山掌握的河東、范陽、平盧三鎮擁有兵力18萬多人,是整個唐朝最能打的軍隊,他知道自己一旦起兵南下,整個中原地區至少一時間是沒有他的對手的。而當一個大臣手上擁有這麼多籌碼的時候,有時候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楊國忠。一開始他和李林甫是狼狽為奸的,只是到了後來楊國忠的野心越來越大,兩人產生了本質性的矛盾,而楊國忠在政治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楊玉環的作用很大)

其實安祿山不怕楊國忠,他怕的是李林甫。李林甫非常地奸詐,而且能看穿人心,一旦安祿山如果真的有謀反的舉動,李林甫是能夠看出來的。而安祿山每次進京,最怕的也是李林甫,見到他的時候也經常是背後發涼,李林甫整人的能力太強,安祿山生怕被他整了,所以李林甫在的時候安祿山也總是小心翼翼。

楊國忠當上宰相後,認為自己權力上最大的威脅就是安祿山了,於是多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是不把楊國忠放在眼裡的,也沒怕過楊國忠。後來也因為兩個人的矛盾鬧得非常大,唐玄宗也不得不經常出來調停兩人的矛盾。

當然,安祿山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即便沒有楊國忠他應該也會造反,只是楊國忠成了他造反的催化劑,不斷地打他的小報告,時間長了安祿山也覺得這樣下去遲早會被楊國忠彈劾成功,於是就索性真的反了。

綜合以上來說,安祿山造反首先是因為唐朝設置了藩鎮,給了安祿山相當大的籌碼,有了足夠的籌碼就有了足夠的資本造反;其次是唐玄宗晚期逐漸懶政怠政,導致朝政的腐化,給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三是楊國忠權力慾太強,對安祿山步步緊逼,也成了安祿山造反的催化劑。


老威觀史


並不是誰給了安祿山的勇氣,而是誰給了他恐懼,按照當時那個形勢,安祿山起兵必然會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在戰前,安祿山也明白,這是一場賭博,而且賭贏的幾率還不大,但是由於當時的局勢,安祿山不得不造反,於是安祿山便以身家性命做賭注,和大唐帝國賭了一把,不過或許安祿山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賭贏了,起碼在他去世之前,他仍然是這場賭局的勝利者。

熟悉些歷史的讀者可能都知道,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玄宗已經年近七十了,說白了可能不久之後就會駕崩。而當時的安祿山才五十歲,相比於唐玄宗,他的餘生還很長,當時的安祿山也明白,自己的靠山唐玄宗可能不久後就會駕崩,而唐玄宗一駕鶴歸西,他安祿山的末日就到了。

當時的安祿山在朝廷中樹敵無數,不但宰相楊國忠等人對他欲殺之而後快,就連太子李亨也不待見他,一但唐玄宗去世,這些仇敵絕對會整死安祿山,正是因為這種恐懼的心理,才使安祿山在755年發動了叛亂。

而安祿山發動叛亂的那一年也是好時機,唐玄宗仍然掌握著帝國的權力,這位老皇帝始終不願相信安祿山會造反,他的一系列作死行為也導致了戰亂的擴大化。如果當時唐玄宗已經去世,那麼唐軍就會在肅宗的帶領下眾志成城的阻擋安祿山,而肅宗是不會對安祿山手軟的。

如果硬要說是誰給了安祿山勇氣?我覺的可能是他手下的胡人士兵把,安祿山是一個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他不但是北方三鎮節度使,還是當地的拜火教領袖,不但有軍權加成,還有教權加成。因此安祿山十分信任他手下的士兵,相信他們能夠為自己以命相搏,而安史叛軍前期的表現,也能看出他手下胡人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對安祿山的忠誠。

甚至在安史之亂結束很多年後,北方的一些胡人聚集地仍然示安祿山為聖人般的存在,並且還為其立祠。而時任盧龍節度使的張弘靖則對這種風氣非常不滿,為了改變這種風氣,他還曾下令扒開安祿山的墓並毀其棺,結果還引起了引了安祿山舊將與士卒的譁變。


昭武觀史


安祿山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是誰給他的勇氣?我覺得可能與當時的環境,他所擁有的權勢,以及他與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之間的不和等因素,造成安祿山最終的造反!

首先,安祿山是胡人,而朝廷中大部分為漢人,他擔心被害

安祿山是胡人,因為驍勇善戰、屢建功勳,被朝廷任命為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官銜。

後來,他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要求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身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被封為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手上兵馬將近20萬,掌管著唐朝1/3的兵力。

而唐朝朝廷內大部分官員都為漢人,並且政治腐化,不斷接受安祿山的賄賂,唐玄宗又寵愛楊貴妃,驕情荒政。同時右丞相楊國忠,又多次對唐玄宗說安祿山一定會叛亂。

安祿山不斷賄賂、上下打點,才打消了唐玄宗的疑心。但是,作為擁兵20萬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可謂位高權重,但是楊國忠為楊貴妃的哥哥,同時還是右丞相,身兼40餘職,所以安祿山還是有所擔心。

終於在公元775年11月,安祿山打著“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從范陽起兵,開始造反,製造了改變唐朝命運的“安史之亂”。

重兵在握,有了反叛的底氣

在丞相李林甫的提攜下,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統籌三鎮的兵馬、人口、錢糧財政等事務。唐朝當時實行的是蕃鎮制,軍政一體化。

安祿山所轄三鎮,兵力加起來共有183900人,而當時十個節度使總兵力,加起來為495000人。安祿山一個人統兵佔了三分之一還多,而十個節度使總兵力約佔全國兵力的85%。

這樣一算,安祿山自己統兵佔了大唐帝國的近三分之一,有了反叛的底氣。

唐朝盛世,政治腐化,黨同伐異,外強中乾

雖然是在唐朝盛世,但是政治體系卻已經開始腐化,安祿山通過多次賄賂,買通上下官員為其說好話,不斷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另外唐玄宗又寵愛楊玉環,荒廢朝政。前丞相李林甫因為太子一事,黨同伐異。後丞相楊國忠專權誤國,敗壞朝綱,又與安祿山有矛盾,最終導致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

結語

安祿山敢於在大唐盛世造反,是由於他自身重兵在握,又看出唐朝腐敗,同時與丞相楊國忠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他冒險一試,發動了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


管理故事會


安祿山與史思明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發生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歷時9年才平定,雖說唐王朝沒有因此而直接滅亡,但是卻直接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 並且再也沒有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種令世界人民憧憬的盛世。“安史之亂”還引發了唐朝的藩鎮割據,宦官參政等問題,直接將唐朝從盛世帶入衰落直至滅亡。那安祿山何德何能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將大唐打個半死,誰給他的勇氣?

安祿山是如何發跡的

史書記載安祿山是營州柳城的雜種,他母親是突厥的一個巫師, 在突厥語中“鬥戰”的發音叫”軋犖山“,安祿山的母親便給他起名叫軋犖山,後來安祿山的母親嫁給突厥一個叫安延偃的人,後來改名叫安祿山。長大後的安祿山精通六國語言,所以就在交易市場上給人當貿易中介。《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年十餘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併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陸山不知怎麼著做中介沒混到錢,居然跑去偷別人家的偷羊恰巧被官兵給逮著了,幽州節度張守珪嚴刑拷打安祿山,準備把他給打死,這是安祿山大喊了一聲說:“大夫難道不像滅奚、契丹兩蕃族嗎?為何還要殺我安祿山,張守珪見安祿山長的肥肥白白的,又說出如此豪言壯語便將他給放了,並令安祿山和他的老鄉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

只要他們出去就會抓到俘虜,張守珪就將安祿山提拔為偏將,雖說安祿山有些胖,但是以驍勇善戰聞名,張守珪就收他為義子,由此,開始了安祿山開掛的人生。 《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盜羊事覺,守珪剝坐,欲棒殺之,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守珪見其肥白,壯其言而釋之。令與鄉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拔為偏將。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風素高,畏懼不敢飽食。以驍勇聞,遂養為子。

唐玄宗晚年寵信奸臣給安祿山提供了造反的溫床

晚年的李隆基沉迷於美色,百般寵愛楊貴妃,過著糜爛的生活。關中地區又經常出現大旱天氣,百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卻專心學習老莊之道,對政事都不理不問,當時的朝政由李林甫把持,就是那個口腹蜜劍的李林甫, 誣陷忠良,打壓異己,使當時的官場一片混亂。在一個就是不學無術,靠楊貴妃上位的楊釗,李隆基賜名為國忠,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楊國忠一躍成為朝廷重臣。羽翼豐滿後的楊國忠,為了獨攬大權,仗著有楊貴妃撐腰,便開始把矛頭對準了昔日的盟友李林甫,同時李隆基為了討好楊貴妃開心,順便剷除權力過大的李林甫,逼著李林甫辭官告老還鄉,從此楊國忠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此時,身兼四十多個要職的楊國忠,一時間權傾大唐整個朝野。他為了發展屬於自己的勢力派系,對屬於自己派系的官員一律提拔,不論其是否有才能,面對反對自己的人則全部打壓,因此,使許多忠臣良將遭到迫害。經過李林甫、楊國忠兩人一番打壓,朝廷內外、中央與地方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

此時的安祿山顯然也是屬於楊國忠打壓的對象,雖然安祿山也是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愛,畢竟是個胡人,敵不過有裙帶關係的楊國忠,現在楊國忠想要殺他,身為三鎮節度使,又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聲稱奉唐玄宗的命令討伐楊國忠。《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可以說此時的安祿山造反是天時、地利、人和都給佔了,所以叛軍很快打到了長安。

安祿山是不是因為楊貴妃才造反

《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後來安祿山便請求當楊貴妃的養子,每次進宮朝見唐玄宗都先拜望楊貴妃,於是唐玄宗覺得有些奇怪就問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前頭而把父親放在後頭。”玄宗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楊銛以下的楊家兄妹們一起同安祿山結為兄弟姐妹。《舊唐書》與《舊唐書》均這麼記載,只是寫安祿山認楊貴妃為養母,並沒有楊貴妃給安祿山之間有曖昧的關係,更不存在洗三這麼回事,況且此時安祿山是剛剛當上范陽節度使,楊貴妃與李隆基的關係也很好,不可做出一些苟且之事。安祿山認楊貴妃為乾媽,但是那是基於他自身的利益出發,給自己在宮中找個靠山,而且安祿山還是一個大胖子,楊貴妃也不一定喜歡,至於說安祿山喜歡楊貴妃,正史沒有記載應該就不存在,屬於野史編纂的。那就不可能說安祿山起兵是因為楊貴妃,以及楊貴妃在馬嵬驛自盡,也不見安祿山有任何憤怒的動作。

綜上所述,安祿山造反不用為了楊貴妃,而是為了他自己權力慾望的膨脹,在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極度寵信下,已經忽略了自己身為人臣應當盡忠職守的責任。


麇子文史


首先是玄宗皇帝給他的勇氣

要知道天寶年間的玄宗已經不再是那個英明神武的玄宗了,他已經很久沒有上朝過問國事,再加上安祿山每次回到京城都可以看到玄宗皇帝的荒唐舉措,他是胡人,本就天生有著狂放不羈的性格。

一看到玄宗的奢靡生活和楊貴妃的美麗,他便自然擁有無窮的力量,畢竟那個王座誰不想座啊?一旦坐上更是可以與仰慕已久的楊貴妃說說這相思之苦了。

30萬大軍在手

此時由於玄宗皇帝的好大喜功,唐軍主力全在邊關,再無唐初80萬大軍在關中威懾天下的局面,而安祿山一生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再加上手裡有著已經被他清洗過後,有著獨屬於他標誌的30萬大軍。

已經官無可升的他自然野心無限放大,就想要進這長安城,坐坐那龍椅的位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