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中產階級連溫飽都有問題?他們沒有存款嗎?

明兒ABC


這個問題提的好,為什麼1929年大時期美國的中產階級連溫飽成了問題?那是因為他們很多人都了赤貧。不僅僅是他們,甚至是連有些資本家們也因為危機而變得身家一無所有了。

其實當時美國的中產階級個資產階級很大一部分還是有存款的,但是危機的主要原因就發生在金融體系之中。首先當時的美國國家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央銀行與金融調控機制,而美聯儲作為美國數十個洲所組成的主權基金所聯合成的銀行從本質上來講是私人股份制銀行。既然是私人銀行就不可能去為其他金融機構所造成的危機去承擔什麼後果。

當時美國有很多中小型銀行,這些銀行都是私人銀行,他們只需在聯邦金融管理機構繳納5%的保證金就可以開展金融業務。而從1919年到1929年美國一戰以後的十年黃金時代,美國經濟空前發展。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加了兩倍多,但是美國中下層人民的收入僅僅增加10%幾,這就造成了生產嚴重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如果想過舒服的日子,那就只有去借債提前預支自己的未來去過好日子,於是大家都開始從銀行借錢超前消費。

但是借錢總是要還的,而且金融槓桿有有一個平衡點。恰恰當時的美國胡佛總統奉行的是亞當斯密的純自由經濟理論,也就是國家不對經濟做任何宏觀控制任其自由發展。於是這些中小型私人銀行開始大規模的放貸,當而且當時美國的股市也空前的繁榮大家都去炒股,而且私人銀行以及個人也把大量的金錢投入到股市當中。

是泡沫遲早也得破裂,到了1929年黑色星期五美國的經濟危機終於爆發了,這場空前的危機首先從金融業開始首先是股市狂瀉不止,很多人幾乎在一夜之間投在股市中的財富全部蒸發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想起了自己手中的存款,於是都到銀行去提取自己的的存款,但是這些銀行由於過度放貸以及將資金投入股市在大家蜂擁而至的擠兌下資不抵債也只好宣佈關張破產,於是存款人的美元在擠兌風波下也蒸發掉了。

於是乎當時美國很多中產階級甚至包括有些資產階級有錢人在股市風波以及擠兌風波的雙重打擊之下變得一無所有,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們有很多人還揹負債銀行的信貸,借的錢是要還的,還不上在宣佈個人破產的情況下只好拿自己的房產汽車金銀首飾等等貴重物品去抵債。

抵完這些債以後這些人更加是身無分文了,於是乎他們吃飯肯定成問題了,這就是為什麼美國1929年大蕭條時代很多中產階級流落街頭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在雪崩面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用戶夏天的風


美國大蕭條期間發生的事情令人歎為觀止,先給你介紹一下吧——

危機爆發前,美國把1920年代稱為“新時代”——當時工業生產快速擴張,大家甚至不惜向銀行借貸把資金投入工業生產,大量工廠湧現,源源不斷的新設備運送進來;建築行業同樣繁榮,一棟棟住房、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此時的消費端熱衷於提前透支購買力,分期付款賒銷十分盛行,一時間小汽車、收音機、傢俱、家庭電氣進入每個家庭。此後幾年,股市投機也進入瘋狂期。

由於大量資金進入工業、房地產和股市,這期間唯獨農業生產變得蕭條,農產品價格萎靡不振,大量農場主關閉農場轉而投資工廠。

美好直到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為止。當天美股崩盤,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股票暴跌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

第二天,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暴跌22%。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大家瘋狂擠兌銀行導致大量銀行倒閉,隨後工廠關門、工人失業,大蕭條突如其來。

當時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將近人口總數的40%。各大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這些人當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產階級。

……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為什麼大蕭條連溫飽會產生問題呢?

一、大蕭條前農業生產萎縮。危機前,所有產品價格都在上漲,唯獨農產品不上漲。這導致很多農場關閉,農場主們把錢用來買股票、投資建廠。危機爆發時,農產品無法自給自足。同時危,也發生了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生產進一步受損。

二、基礎物價上漲。大蕭條爆發時,大量失業,居民收入驟減。但此時基礎物價卻上漲,農村品、尤其是低端食物價格大漲。很多人買不起食物。

以上兩點便是很多人產生溫飽問題的根本原因。至於你說的“他們沒有存款嗎?”,我可以告訴你的是:當時很多人因為過度投資,導致破產以至於連債務都還不起,賬號裡是沒有錢的,在加上找不到工作,只能領救濟物資了。


溪湖雜談


當農民最安全,餓不死。其他階級,再有錢,不賣給你糧食 ,你能咋的。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糧食很多,但是不值錢,所以農民寧願扔了也不賣,其他人沒糧食買只能餓著,或者高價購買。糧食值錢了,農民賣的多,多了又不值錢,反反覆覆,經濟崩潰,這時候政府出手了 所有農民按比例扔,物價國家說了算,金融危機過去了,從此以後美國的物價全國統一協調,再有金融危機,老百姓也不用捱餓。可是金融危機到了歐洲,國家小,人口多,即便學美國也沒用,自己就養不起自己。那麼多餘的人就得選擇讓他餓死,這些多餘的人就是猶太人,殺完了猶太人還是不夠怎麼辦,拿鄰國開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即便德國不發起二戰,英國法國其他國家也會發動,只不過德國因為一戰要還錢,比其他國家捱餓得早,所以動手的早。


時間穿越者


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什麼中產階級連溫飽都有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對美國在經濟大蕭條爆發之前進行一個清晰的分析。

從理論上講,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的美國,美聯儲在經濟大危機之前向經濟體注入了大量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完全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增長,由於在短期內造成的“貨幣幻覺”,生產者被通脹扭曲的價格所誤導,以為產品很受歡迎,於是擴大再生產,所有的人們都感覺自己收入上升了,於是就狂熱的消費,這種預期卻真的導致了產品供不應求,在短期內造成的“繁榮假象”,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怒吼的二十年代”。人們對企業利潤增加的信心十分足,股票市場也是牛氣沖天。

經濟的泡沫終究會破滅,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商發現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成本也在上升,於是就不在擴大生產規模。

消費者發現雖然自己的收入再增加,市場上的物價也在快速增長,消費者就節省家庭開資。

股市對市場更加敏感,首先是大量先前不能承受高風險的資金化為烏有,進而引發了銀行的擠兌風潮。

實體經濟領域,通貨膨脹引起的假象導致過多的產品積壓,出現了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就是馬克思定義的經濟危機。

從192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前8年來看,美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繁榮”。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比重已達48.5%,超過當時的英、法、德的總和。時任美國總統柯立芝曾聲稱,美國人民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

美國的這次繁榮,並非正常的市場現象,而是建立在政府操控的信貸擴張基礎上。

1924年,美國總統柯立芝在演講中表示:“降低利率,已經成為本屆政府的基本政策”。當時還有一些政客宣稱,如果不對貸款進行補貼,就是在“損害公共利益”。

1921年-1929年,整個繁榮時期的美國,由於長時間的低利率,信貸規模持續膨脹,8年間,

美國貨幣供應量增長61.8%。

社會中增加了這麼多的“熱錢”,當然就需要一個出口。於是企業家被誤導,開始投資原本不該投資的建設項目,特別是重工業、房地產業等資金密集的產業,越大的投資需求導致原材料價格和工資的相應上漲。

消費者也被誤導增加消費,減少了在銀行的儲蓄,本來買不起住房的人開始貸款購買住房,加劇了房地產業泡沫及不可持續的借貸消費。

最終,當過度投資和過度消費演變為嚴重通貨膨脹,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持續時,股票和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貸款難以收回,信貸收縮,經濟蕭條開始發生。

1928年剛剛上任的美國總統胡佛意氣風發的宣佈:“征服貧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把貧窮從這個國家驅逐的日子就在前頭”。

當年,克萊斯勒大廈破土動工,立志成為世界最高大樓。

城鎮人口破天荒的超過農村,摩天大樓第一次出現了白領。一戰後的工業生產像變戲法一樣,把摩托車、魚缸、電冰箱、收音機源源不斷地進入千家萬戶。

美國整個國家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的消費,女人們追求廣告模特的最新時尚,男士把皮鞋擦的鋥亮。

汽車廣告宣傳著新的中產標準——車庫裡有兩輛汽車。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如雪崩般的降臨,股指狂跌40%。

不久,美國有超過5000家銀行倒閉,8萬多家企業破產,1400萬工人失業。

對成千上萬的中產階級人來說沒有收入的來源。即使是有工作的精英階層,收入也縮水到原來的40%。

再一個原因,美國人不愛儲蓄是他們的傳統,也沒有非要儲蓄的理由。掙多少就化多少,“活在當下”,是大多數美國人的選擇。

再其次,美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原因,在美國儲蓄基本上是接近零收益的,銀行利息很低,甚至有些服務銀行還要向儲戶收取費用。

在美國投資的渠道很多,收益也遠高於儲蓄。


騎不走寶馬


我懂三門手藝,會三門語言,

  失業三個月,只想找一份工作。”

  如今,對於新一代美國青年來說,大蕭條已經成了歷史名詞。

  只有八十多歲的爺爺奶奶會偶爾提起,你應該為能吃飽感到高興,因為在30年代人們總是捱餓。

  無論如何,這場災難曾經影響了一代人的命運 —— 當一場突如其來的全面崩潰到來,所有規劃中的美好未來,都成為了不可能的昨日泡影。

  而中產階級只能在失業大潮中,努力維持生活最後的體面和尊嚴。

  失去一切金錢,只在一瞬間▲▲▲

  大蕭條前的美國,是閃耀的20年代,華燈璀璨、紙醉金迷。

  1928年,剛上任的胡佛總統意氣風發地宣佈:“征服貧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把貧窮從這個國家驅逐的日子就在前頭”。

  

  1928年,克萊斯勒大廈開始動工,立志成為世界最高大樓。

  城鎮人口數破天荒地超過了農村,摩天大樓第一次出現了白領。一戰後的工業生產像變戲法一樣,把摩托車、浴缸、電冰箱、收音機源源不斷地送入千家萬戶。

  整個國家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消費。女人們追逐廣告模特兒的最新時尚,男士把皮鞋頭擦得油光鋥亮。汽車廣告宣傳著新的中產標準 —— 車庫裡得有兩輛車。

  每當入夜爵士響起,大都會就像一個華麗的靡靡幻影。人人都把一夜致富的神話掛在嘴邊,人人都在期待一個無限光明的未來。

  

  青年男子流行穿皮草炫富,成了常青藤名校學生的標配。廣告說

  一件要325美元至450美元,放在今天相當於至少4000美元。

  直到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如雪崩般降臨,股指狂跌40%。

  十年大蕭條開始了。

  剛開始,人們企圖用幽默來抵抗股市的異動。有笑話說,高盛集團的每一股股票都附贈免費左輪手槍,還有笑話說,酒店前臺會詢問每一位登記者:“是來睡覺,還是來跳樓?”

  

  黑色星期二來了!

  不久,全面崩潰就佔領了華爾街新聞頭條:5000多家銀行倒閉,8萬多家企業破產,1400萬工人失業。

  對成千上萬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一生的血汗錢,頃刻間化為烏有。

  曼哈頓的出租車司機眼睜睜看著收入從每天7美元跌落到了不到3美元。即便是仍有工作的精英醫生和律師,收入也縮水到原來的40%。

  但有工作已經是幸運的。《紐約時報》記者描述,夜間敲門討飯的,可能是一年前在銀行為你辦理貸款的職員,或是某企業的高管。

  

  1931年,芝加哥的失業男子排隊領取免費湯。

  

  “我懂3種手藝,說3門語言,奮鬥了3年,有3個孩子,

  失業3個月了,但是我只想要一份工作。”

  隨著財富蒸發,每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都在鬆動。

  首先摧毀的是生活中非必需的部分,比如一件皮草大衣或者一次冬季旅行。傢俱店和糖果店損失了70%的顧客。開去年流行的車型不再是一件丟臉的事。曾經時髦的電烤箱、攪蛋器、咖啡壺銷量像自由落體一樣下墜。只有電冰箱依然屹立不倒,因為有了冰箱,才能在減價時囤積低價食物。

  更多轉變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人搬到更小的房子,或者與父母合住。“下館子”被從日常活動剔除,自帶盒飯取代了外賣櫃檯。每週的逛街習慣,即使沒被完全取消,也會按月限定次數。理髮也從美容沙龍,轉到了家裡。

  

  30年代,失業者在中央公園建起棚戶區,也被諷刺地稱為“胡佛村”。

  

  1935年,挨家要食物的流浪漢得到了一個三明治。Alan Fisher / 攝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許多父母為兒女精心打造的生活,一夜之間失效了。

  9歲女孩茱蒂絲看見父母辭退了保姆,從豪華的住所搬到狹窄的一居室,才知道並不是每間公寓都有餐廳。男孩菲德勒的母親則省下了他的生日派對:“不要指望任何禮物,因為銀行已經倒閉了。”

  

  1939年,四個孩子共用一張床。

  

  1935年,工人的女兒坐在新家裡,努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活。

  約會也像其他家庭之外的活動一樣減少了。

  年輕人談不起戀愛,更結不起婚。小夥子叫苦:“我有的是時間,可沒有鈔票。”而姑娘們會可憐巴巴地解釋:“我沒有好看衣服可以穿出門”,或者“靠你掙的那點錢結不了婚”。

  與結婚率一同下降的還有離婚率,整整跌了10%。不是因為美國人變得更忠貞,而是合法離婚的法律費用太貴。

  

  1934年,富有的新娘穿著好萊塢明星同款拍婚紗照。不過中下層新娘都已經不奢望像樣的婚禮和婚房。

  不過,日子總有“湊合”的辦法。

  孩子們學會了撿汽水瓶送到鋪子裡退錢,一個賺2分。有的家庭把收到的聖誕卡片保存起來,準備明年改寄給別的朋友。失業者鞋底磨出了洞,就把報紙疊起來塞入鞋底。

  

  由於許多主婦開始用麵粉袋給家人做衣服,麵粉廠推出了彩色的包裝袋。

  

  1939年,一個流浪漢在叢林殺死烏龜煮湯喝。

  越來越多的《大蕭條食譜》出版,只為用盡量少的食材,讓一家人獲得均衡的營養。常用技巧是加黃油,以增加飽腹感。午餐肉也成了最受歡迎的發明,因為買不起肉的人家需要用它替代。

  儘管如此,這一時期的兒童,還是有很大比例身材矮小,被稱為“蕭條的一代”。

  因為對更困難的底層家庭來說,不捱餓是一種奢望。有些家庭甚至輪流吃飯,一半人週一、三、五吃,一半人週二、四、六吃,只有週日全家人能共享食物。

  於是懷孕成了中產婦女眼中的“災難”,直接後果是,避孕藥攀上銷售高峰,一年狂賺2.5億美元。同樣銷量增加的還有瀉藥,因為巨大的生活壓力造成了腸胃不暢。

  比貧窮更難熬的,是階層下移▲▲▲

  危機摧毀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人們的意志與信念。

  對中產階級來說,精神消沉成了一種比貧窮更可怕的時代疾病,因為多年奮鬥換來的生活被徹底湮滅,而且可能永遠無法失而復得。

  

  精神病醫生稱,大蕭條時期人們的心理健康顯著惡化。

  圖為1938年,紐約長島精神科醫院。Alfred Eisenstaedt / 攝

  許多人儘量維持表面生活一切如常,好與底層貧民區分開來。

  一位失業的律師,可能每天早晨依然西裝革履、按時出門。可他的目的地卻是在偏僻郊區,挨家挨戶兜售雜誌、便宜領帶、高壓鍋,甚至乾脆前往另一個市區,換上破衣服乞討。

  前證券公司職員霍華德,印象最深的則是復活節。他花一毛錢買了幾個雞蛋,讓4歲的兒子找。因為蛋太少了,只能重複利用 —— 每當兒子找到一個蛋,就把蛋從籃子裡偷出來,換個地方藏,就這樣讓兒子開心地玩了3小時。

  

  1931年,一群建築工人在洛克菲勒中心豎起聖誕樹。無論如何聖誕節還是要過的。

  

  1935年,一家人用攢下的閒錢,準備了聖誕節下午茶和巧克力蛋糕。

  General Photographic Agency / 圖

  女孩兒們則在消費降級的大潮中換上了長裙,這樣就可以省去買絲襪的花銷。

  她們竭盡全力地修飾自己的外表,這是生活中僅剩的儀式感。各種高仿水貨,以低廉的價格刺激著姑娘們的熱情 —— “原版400塊,翻版只要30”。拉鎖也因為比紐扣便宜很多,而第一次被廣泛用於服裝。

  

  第一個結婚紀念日,“當亨利給我戴上禮物戒指,我哭了,我洗碗洗到發紅的手配不上這麼好看的禮物”。大蕭條中請不起保姆,於是主婦的手因為長期家務變得粗糙。

  

  大蕭條期間的口紅廣告:“他不再親我了!”刺激著女人們無論如何都要打扮自己。

  

  由於人們普遍變瘦,增肥藥也有了市場:“瘦女孩增肥10-20磅!立即見效!”

  如果買不起新衣服,就買“十分店”裡的睫毛膏或者廉價口紅。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生活彷彿也紅火了起來。指甲油也是搶手貨,銷量增加30%,因為比口紅更持久耐用。

  還有不甘墮落的主婦,白天穿著方便幹活的便服,夜晚則換上僅存的奢華禮服,力圖展現出一種和白天不同的生活態度。

  即便是俄亥俄州大洪水造成100萬人流離失所的時候,災民們也維持著體面的穿著:女士們穿著高跟鞋,男士們穿著長外套。所有人都戴著帽子。

  

  1937年,俄亥俄州大洪水後,非洲裔美國人在救援站排隊。

  MARGARET BOURKE-WHITE LIFE / 攝

  人們身後的巨型廣告牌,描繪了一家四口帶著寵物狗駕車旅行。廣告語赫然標榜著“世界最高生活標準”:“There‘s no way like the American Way”。

  這些廣告牌在全國有上千個,旨在通過描繪美國夢來傳遞希望。

  

  1930年,洛杉磯街頭的紳士和淑女。

  不過事與願違的是,總有人會面臨無法維持體面的時候,其中一些人會選擇離群索居。

  失業者拒絕了來自有工作的朋友們的邀請,因為沒錢拿出三明治和咖啡,回請朋友們玩一個晚上的牌。

  服裝販子艾薩克斯,原本每週收入四五千塊,如今身無分文,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政府申請救濟,他不止一次想到自殺:“如果不是為了孩子們,我死都不願意領救濟”。

  14歲的克拉拉,眼看鞋子和衣服上的洞開始變大,也嚐到了屈辱的滋味:“我不得不放棄讀高中,因為買不起襪子了。”

  長期失業後,睡懶覺也不再值得責備 —— 因為勤奮也賺不到錢。如果手頭還有點錢,抽菸、喝酒、賭博就成了很難抗拒的誘惑。不過結果往往是自責,或者宿醉後的加倍沮喪。

  

  1933年,人們蜂擁到酒吧買酒。

  

  1935年,一名失業男子躺在城市碼頭,看似體面的大衣已經破敗不堪。

  後來,一次史無前例的廣播事件,直接映襯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

  1938年萬聖節前夕,廣播員威爾斯以“突發新聞”的口吻宣佈:

  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射線槍向紐約噴射了火焰,有毒的黑色氣體在新澤西州肆虐。據報道,有7000名士兵和一隊軍用飛機緊急對抗入侵者,但沒有成功。世界末日來臨了!

  這原本是廣播劇“世界大戰”的內容,但是數百萬人信以為真。他們驚慌失措,試圖逃離小鎮。

  直到長達一小時的廣播結束時,威爾斯才向聽眾宣佈,他們剛才聽到的只是一場萬聖節惡作劇。

  

  威爾斯廣播製作現場。

  

  收聽廣播的人們。

  但對許多聽眾來說,警告來得太遲了。

  第二天,新聞報道了廣播播出後的恐怖場面:

  “成千上萬聽眾從他們在紐約和新澤西的家中逃跑,許多人用毛巾捂住口鼻,以保護自己免受‘毒氣’襲擊。新澤西醫院有15人因休克而接受治療,匹茲堡的一名婦女在聽到“襲擊事件”後試圖自殺。”

  無望的生活已經讓許多人喪失了判斷力。

  事實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裡德曼曾表示,股災並不是大蕭條的根本原因,由公眾恐慌引發的銀行系統崩潰,才是真正致命的。

  在夢幻中尋找救贖▲▲▲

  面對命運的玩笑,人們開始竭盡全力地尋找精神慰藉。壓抑的現實成為了造夢者的舞臺。

  股市崩潰的同年,好萊塢舉辦了第一屆奧斯卡頒獎禮,如同一個電影輝煌的預言。接下來的十年,雖然全國電影院倒了三分之一,但全美票房收入增長到了近7億美元。

  

  伍迪·艾倫的《開羅紫羅蘭》,講的就是大蕭條時期,一名主婦為了逃避沉悶的工作和出軌的丈夫,每天都到電影院看《開羅紫羅蘭》這部電影。結果有一天,電影男主角突然衝出屏幕,與她私奔。

  有一半以上的人每週看一次電影,只要花兩毛五,就能進入由《金剛》、《綠野仙蹤》 或者《亂世佳人》編織的夢境。

  同期,迪士尼製作了米老鼠和唐老鴨,還有隱喻現實的“三隻小豬” —— 代表普通市民的三隻小豬,最終戰勝了代表大蕭條的狼。

  

  大蕭條時期,梅·韋斯特一類的性感女星走紅,

  物質匱乏時期的人們更喜歡“豐乳肥臀”。

  大蕭條還有一個後果是,閱讀的人數大大增加。曼西城的公共圖書館圖書流通率翻了一倍。

  無所事事的民眾突然發現,公共圖書館簡直是窮人的天堂 —— 不僅可以在溫暖的座椅休憩打盹,還可以用知識填補焦慮。

  有顧客對圖書管理員說:“要不是有圖書館,我沒準早就瘋掉或者自殺了。”

  八卦小報也成了朝陽產業。它們憑藉報道上流社會的精彩生活,配上刺激的標題和露骨的圖片,吸引了一大批百無聊賴的市民。

  

  描寫著名俱樂部El Morocco內的名流八卦,成了最受歡迎的報紙專欄。

  

  舞蹈也是人們保留下來的習慣。大蕭條親歷者說,你不能同時傷心和跳舞。

  圖為30年代“舞蹈馬拉松大賽”中,一名參賽者體力不支暈倒。

  

  艱難時期促進了民間音樂傳播。沙塵暴災民Woodie Guthrie

  在此期間成為了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民謠歌手之一。

  

  1936年,加州威尼斯海灘,小女孩捧著她的寵物。

  在家庭內部,無線廣播成了最大的消遣。

  入夜,幾乎所有家庭成員都圍在收音機旁。全國人民一起,白天聽超級英雄的廣播劇,晚上聽爵士樂和古典樂,還有羅斯福總統撫慰人心的“爐邊談話”。

  同樣成為熱門家庭活動的還有大富翁遊戲,它在1935年一出現就風靡全國,因為玩家在遊戲中可以變成坐擁無數地產的富翁。

  有人說,大蕭條中最大的收穫,就是一家人緊緊連在了一起。無數個抱團取暖的家庭,構成了克服經濟寒冬的一個個堡壘,讓渡過難關成為了可能。

  

  1936年,曼哈頓的年輕人聚在羅斯福總統的重選海報前。

  

  1939年9月3日,賣報男子揮舞著報紙,頭條標題是“德國宣戰了”。

  隨著羅斯福新政和二戰帶來的製造業發展,大蕭條終於迎來了消退的一天。程度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再也沒有重演。

  2008年,當美國再次遭遇金融危機,經歷過大蕭條的克拉拉已經93歲了。

  她的“大蕭條食譜”系列視頻,被孫子上傳到互聯網,瞬間讓她成了家喻戶曉的網紅。

  

  克拉拉的做菜教程很簡單,常常是混合4、5種常見食材。

  不過,物質過剩時代的年輕人,終究還是難以理解一個什麼都缺的世界。

  1970年,當19歲的邁克被問到大蕭條意味著什麼,他的答案是:

  “我不知道。我一點兒都不消沉,隨時都能開心起來。”

  按照他的理解,“不能坐在躺椅上,邊喝啤酒邊看電視,對我來說就是大蕭條。”

  誰說不是呢?當幾十年過去,再艱難的往事,也只會成為歷史課本上枯燥的寥寥數行。

  

  1936年12月,曼哈頓的日落時分。


全民策略QMCL


是的!

美國大蕭條時期,他們的中產階級沒有存款,家中無存款,銀行也無存款。

不僅沒有存款,還基本上“家家皆有貸款!”

在1924年——1929年的美國家庭用品消費市場上,分期付款銷售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這增長率可不算小了。

注意,1929年的35億美元和現代35億美元不可同日而語。

毋庸置疑,採用分期付款的賒銷手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傢俱,家庭電器用具等家庭大件的銷售額,刺激了市場繁榮。

當然了,這絕對不是大蕭條之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卻成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個人生活扛不住大蕭條衝擊的根本原因,導致了他們溫飽都成了問題。

有人可能問了,他們那不會繼續貸款嗎?

當然可以了,他們當然希望可以繼續貸款了,誰會願意“不去借錢”呢!尤其在缺錢的時候。

但是,銀行不幹呀!全部的銀行為了自身可以挺過去大蕭條,正全力消減“消費信貸”呢!正全力追著客戶“及時”還款呢!當然了,最後挺過去的銀行也沒有幾家,還是破產的多。

當然了,大蕭條之所以發生也不是這些銀行不再貸款給消費者去消費的錯,他們也有苦衷!

因為,壞賬委實太多了,不僅僅是中產階級們還不起收音機錢這種小賬,連持有銀行股份的大資本家們也週轉不開了!正紛紛“減員增效”呢!所以才有全國性的失業大潮呀!為什麼這些有錢人也週轉不開了呢?

因為這些資本家之前為了掙錢,開足了馬力搞社會生產,生產的商品太多了,賣不出去了,不僅美國人民不再買食品之外的商品,連外國人也不來買了,儘管其時,二戰勝利後的美國商品聲譽正隆,一直也是品質的保證,以前世界各國也最愛買美國貨。

現在這些國家也沒錢了,不僅沒錢,他們這些國家和美國中產階級消費者一樣,因為之前的一戰借款,欠著美國大量的貸款還沒有還呢!

而,一戰已經結束十年,賬期到期,真不敢把錢給美國人去買商品,萬一美國人扣下先平賬呢?!

一切還是要怪美國人自己,為什麼不讓自己國內的民眾增加消費力呢?——擴大內需嘛!

當時的美國中產階級實在太小了,人數太少了。

據統計:

美國從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而工廠中工人的生產率卻猛增了55%。同時,農民的實際收入也由於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租稅和生活費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減少。1910年,每個農場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場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時,這一比例已低於30%。農村的這種貧窮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還是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資本驅趕著勞動者加班加點的勞動,生產了巨量的產品,社會生產被搞的欣欣向榮。

可是,大資本的特性決定了,為了減少生產成本,總是下意識地無所不用其極地減少被僱傭者的工資開支,壓縮原材料的價格。

一句話,搞的勞動者沒有消費能力。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問題也好解決!

讓勞動者有錢!讓勞動者有能力去消費!

所以有了羅斯福新政!


葭明通半瓶歷史


有存款,但由於銀行倒閉,存款迅速消失。所謂存錢也不安全。

這典型是因為美國金融業過於發達,導致美國人很放心的將金錢存入銀行。如果家裡存點黃金,何至於此。法國人在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中也是如此,法國路易十五時期被約翰勞帶著大發紙幣,結果當然是貨幣崩潰,100黃金存入銀行,拿回來的只有40黃金。於是法國人的床墊下就有了存金子的傳統。這個習慣被英國人笑了很多年。

直到英國南海泡沫破滅,英國人也笑不出來了。接下來,同樣的故事,德國、美國和中國的民國,都發生過。

存款會消失,怎麼消失的?銀行倒閉就消失了。我國已經20多年沒倒閉過金融機構了,很多人已經沒有存款消失的概念,這很正常。


財經紙老虎


美國的經濟大蕭條開始於1929年,延續到1933年左右。持續了時間這麼長的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不要說中產階級不能解決溫飽,就是富豪因為破產而自殺的也不在少數。可以說,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期,就是美國人民破產的時期。既然破產了,就無所謂存款,更加不能保證生活處於溫飽狀態。而且美國人是典型的超前消費,沒有存款才是正常的,有存款才不正常。1700多萬人失業意味著美國從空前繁榮陷入了空前蕭條。當時的美國人民處於恐慌之中,當時的美國製度處於崩潰的邊緣。

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大蕭條?為什麼經濟大蕭條首先是從美國開始?

經濟大蕭條又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從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的崩潰開始。在此後的幾年間,黑色星期四成為了美國人民的夢魘。為什麼這個夢魘纏繞了美國人民四年之久?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只要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解決,只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還存在,那麼經濟危機經濟大蕭條就一直存在。

美國的經濟危機開始於金融業,股票市場崩潰,銀行大量破產。為什麼?因為美國全民炒股,又遇上了股票市場崩潰。炒股的錢哪裡來?向銀行貸款。也就是說,美國銀行的錢大部分流向了股票市場。如果股票市場健康發展,那麼銀行就會獲得大量的利潤;如果股票市場崩潰,那麼銀行一定會大量破產。關鍵就在於,貸款炒股的美國人民能不能通過炒股獲得利潤。1929年之前可以獲得利潤,1929年之後,美國人民破產導致銀行也破產。借錢炒股的美國人民會有存款嗎?當然沒有!

沒有存款的美國人民生活水平會高嗎?當然不會!沒有存款就沒有生活物資,沒有生活物資只能領取國家救濟。普通工薪階層沒有存款,中產階層也沒有存款,甚至連富豪都沒有存款;所以普通人破產,中產階級破產,富豪也大量破產。雖然美國當時有世界上最多的物資儲備,但這些物資不會平白地發給美國人民,所以美國人民只能以赤貧的狀態住在路邊以報紙做成的小屋裡。

美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其工業生產能力世界第一;但他生產的物資沒有足夠的市場,也就是從美國開始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從經濟規律可知,供求失衡一定會出現產品積壓,產品積壓一定會導致資金鍊斷裂。資金鍊斷裂的根長會怎樣?停工,然後破產。美國工廠破產的情況最嚴重,所以美國最先爆發的經濟危機。開始於美國的經濟危機,最終擴散到全世界,變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經濟大蕭條造成了什麼嚴重的後果?中產階級是大蕭條的最大受害者嗎?

經濟大蕭條發生以後,除了銀行倒閉之外,美國還有全世界的工廠大量破產,工業資本家大量自殺;工人大量失業,失業率急劇提高;工人失業就失去了收入,沒有收入的工人就無法生活。因此,當時美國的社會矛盾極其嚴重,甚至一度出現了法西斯主義。如果沒有羅斯福新政的有效干預,美國就會跟德國一樣變成法西斯國家。想象一下,法西斯美國和法西斯德國聯合起來,世界將會怎樣?!

1929年發生的經濟危機是一次生產過剩的危機,無論是美國、英國還是德國,都想把自己過剩的產品賣到其他的國家和殖民地市場。他們的想法如此一致,因此他們產生了矛盾。為了防止別國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美國等國家都紛紛採取了損人利己的提高關稅的政策。這個政策一實施,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尖銳,使已經被法西斯主義攪亂的國際秩序更加的惡化。國際秩序的惡化意味著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在增加。

從根源上說,1929年的經濟危機導致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又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傷害最大的一次戰爭,其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次經濟大蕭條。幾萬億美元的財富被浪費,幾千萬的生命消失,這個後果嚴重不嚴重?!

中產階層的確是經濟危機的受害者之一,但受害更嚴重的是更多普通的勞動人民,受害最嚴重的是人類文明。

經濟大蕭條與美國人民的消費觀念有關係嗎?為什麼美國人民不存款?

經濟大蕭條與美國人民的消費觀念還是有一定聯繫的。美國人民喜歡提前消費,這意味著市場擴大,而市場的擴大必然會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會使資本家的利潤增加,會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但前提是,美國人民能夠持續的進行勞動,創造更多的收入。顯然,1929年左右的美國人民不喜歡通過勞動獲得收入,他們更喜歡通過炒股獲得收入。不勞而獲的感覺雖然很好,但不勞而獲的後果就是股票市場崩潰,黑色星期四來臨。

歐洲文化下,美國人民是用明天那個錢過今天的日子;有可能的話,美國人民希望用下輩子的錢過這輩子的日子。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美國人民是不可能有存款的。不是說美國人民一點存款都沒有,只是說美國人民的存款非常少;不足以支撐並度過經濟危機發生後的困難時期。所以,這很少的存款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的。

美國人民就算有存款的習慣,也沒有存款的可能;因為資本家付給人民的工資並不高。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資本家就採取了嚴酷壓榨工人的策略;就算髮生了類似於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的嚴重事件,資本家也根本毫不在乎。就像馬克思說的一樣,資本家為了利潤可以賣絞死自己的絞索;所以,妄圖資本家給工人漲工資是不可能的。工人的工資不增加,怎麼可能有存款?!給資產階級造成了巨大損失的經濟大蕭條,實際上是資產階級自己引發的。

開始於美國而擴展到全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在實質上反映了什麼問題?

從制度本身講,開始於1929年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完全依靠市場調節經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該市場調節與計劃調節相結合。實際上,1933年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就是借鑑了蘇聯的計劃經濟的優點。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應該互相學習。

從發展模式講,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發展模式,蘇聯代表的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兩種發展模式從一開始是競爭狀態,後來甚至發展為敵對狀態。資本主義要消滅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埋葬資本主義。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讓我們認識到,兩種制度各有優點,各有缺陷。在生產力還沒有高度發達之前,應該互相借鑑,互相學習。

從合作程度上講,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時的國際社會缺乏經濟上的交流與合作,都是採取損人利己的以鄰為壑的做法。無論是英國提高關稅,還是美國實行貨幣貶值,還是德國進行戰爭掠奪,實際上都是因為各國之間缺乏有效的經濟溝通交流的機制。以為他國賺錢,則本國必然會虧本。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人類文明竟然沒有形成共贏概念。

經濟大蕭條對現代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啟示和教訓?

經濟大蕭條為什麼會出現?因為世界市場已經形成,因為世界經濟走在了全球化的道路上。所以,當美國出現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之後,會波及到全世界,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如果沒有世界市場和全球化,那麼1929年的經濟危機只會侷限於美國本國之內。全球化是趨勢,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濟已經是一個緊密的整體,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因此,必須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避免貿易摩擦,最終實現全球經濟的共贏和繁榮。


歷史緯度


經濟大蕭條也被稱為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主要弊端,也是資本主義國家一直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後,不要說中產階級,眾多頂級富豪都無法維持自己的溫飽生活,眾多富商因為企業倒閉而自殺,工廠倒閉帶來大量工人下崗,工人下崗又造成國家需求減少,物價飛速下降。

有人說美國的華爾街是財富的聚集地,也是火山的爆發地,美國經濟因為華爾街而繁榮,也因為華爾街而落寞。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就是從華爾街席捲而來,美國股市崩盤,隨之帶來的就是美國經濟崩盤。當華爾街的崩盤惡果繼續蔓延的時候,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對形式產生了錯誤判斷,認為這只是短時間的蕭條,繼續堅持市場經濟,認為市場會自動調和,過不了多久一切都會恢復。但情況和胡佛想象的恰恰相反,由於美國政府的不作為,經濟危機持續蔓延,最終蔓延到世界上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國內物價飛速下跌,而美國農夫為了讓牛奶漲價,紛紛把牛奶倒掉,福特汽車生產的汽車掛出一百美金就出售的招牌。大量的美國人民去排隊領政府發放的救濟麵包,美國之前的繁榮幾乎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後來羅斯福總統上臺,政府開始調整市場經濟,之前在自由市場經濟,政府只是經濟的旁觀者,不參與,不過問,而自從羅斯福政府調整美國市場經濟後,政府成為市場經濟的監督者,當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時,政府會進行宏觀調控。



歷史歷來有趣


在美國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中,整個國家的經濟可謂都是陷入了極大的危機之中,所以中產階級在那個時候基本上連溫飽都成問題。也許有人說那個時候他們沒有存款嗎?的確是沒有。

因為雖然美國當時社會上的人不如現在這樣過度消費人吃卯糧,但是至少也是不怎麼存款的。因為之前美國長時間經濟發展的非常的不錯,所以美國的銀行為了刺激中產階級的消費,推出了很多貸款的項目,例如買汽車房地產等東西。由於經濟一直很好,所以很多中產階級家裡都有大量的貸款,不僅沒有存款,貸款還一大堆。

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看現在的中國狀況就知道,經濟發展了,很多人這樣就過度消費,而一些大件商品的價格又非常的昂貴,只能夠採取銀行貸款才行。正是因為政府和銀行鼓勵消費,鼓勵貸款,而中產階級由於之前經濟形勢一直很好,所以也沒有存款的習慣。結果經濟大危機來臨了,中產階級就陷入了危機之中。

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可謂是空前絕後的,當時很多資金為了躲避災難,甚至都離開了美國,導致美國的資金更加缺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而中產階級沒有存款的習慣,一旦失業或者收入減少,可能連貸款都還不了,自然也就沒錢吃飯,溫飽就成問題。至於再向銀行貸款,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銀行現在自己都缺錢,現在甚至逼著中產階級趕快還貸款,怎麼可能再放貸款給他們呢?

在那次大危機中,很多銀行最終都破產了,自然也就沒法再貸款給中產階級了,中產階級的溫飽自然也就出現了很大問題。那場危機持續了很長時間,羅斯福上臺也只是緩解了危機而已,真正解除危機,事實上是等到二戰來臨,美國大發戰爭財,才把危機渡過去。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