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抄底論”再現,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正常運行。

對於住宅來說,無論是戶型、物業還是密度等實際問題,都在這一場疫情當中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

對於樓市,近期,又出現了“抄底論”。

理由是2003年,同樣是經歷了疫情,樓市雖短暫受到影響,但全年漲勢喜人。

疫情突如其來和不斷加重,使人們對資產價格的預期發生了諸多變化。

“抄底論”的支持者們,普遍將這次疫情和2003年非典時期作對比,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此次情況與17年前究竟有何變化。


樓市“抄底論”再現,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對於樓市來說,關注的第一要點是政策

非典疫情的出現,讓2003年的北京4月和5月的商品房預售平均減少了3296套,降幅高達36%。同樣也讓全國樓市的開發速度和銷售量都出現了大幅度的降低。

然而,後來一份文件扭轉了市場頹勢,並且大大加速了中國城市化進程。這份文件提出“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就此正式拉開房地產黃金時代的大幕。


樓市“抄底論”再現,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在非典高峰期的四五月份,樓市的成交量確實受到了明顯影響,但疫情過去後,反彈速度和幅度都較大。

《2003年全國房地產開發市場景氣狀況報告》顯示,全年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2379元/平方米,增長3.8%,增幅比上年增加0.9個百分點。

全國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突破5億平方米,達到5.43億平方米,增長28.5%。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躍上新臺階,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突破1萬億元,增長29.7%,也是1995年以來的最高增幅。


樓市“抄底論”再現,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再來看形勢和發展進程

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房地產放在了民生領域,也連續兩年未單獨提到房地產問題。

而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到2020的工作,強調的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長期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房地產發展的階段已截然不同。

以我國經濟來看,2003年的非典,中國的GDP水平是12萬億人民幣。

2020年的新冠,中國的GDP總量水平已經是100萬億人民幣。

房地產已經轉入了存量時代。拿過去高速增量時期的行情來參考完全就選錯了參照物。

再從影響範圍上看,此次的疫情影響的範圍更廣。2003年是涉及24個省市,這一次是全國範圍。

這次疫情後,樓市行情的恢復速度和幅度恐怕都要小得多。

其次要說說需求。

有一種說法叫,需求會遲到但不會缺席。不過,恐怕某些人的購房需求這次要麼缺席,要麼就得延遲了。


樓市“抄底論”再現,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只有價值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經濟不被疫情重創的情況下,城市住宅的結構性短缺卻依然存在。那麼那些產業有發展前景,房產還供不應求的核心中大城市,其價格長期來看,都是有上升空間的,不會因為一次瘟疫,而從此衰落。

17世紀的倫敦大瘟疫,8萬人喪命於此。1832美國爆發嚴重霍亂,紐約也在當時封了城。

但倫敦和紐約的房產至今保值升值,其稀缺性依舊存在。


樓市“抄底論”再現,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黑格爾有句話,我們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從沒有從歷史中得到過教訓。

這句話可以用在吃野味的人,可以用在負責這次疫情消息處理的人,當然也可以送給滿腦子只想著抄底的那一群人。

以史為鑑,中國多少人曾想著在危機上抄底,然而但凡有這種想法的,絕大多數最終都會錯過。

03年的SARS,疫情過後立即反彈,根本沒給人反應時間;

08年的金融危機,四萬億計劃一出臺,樓市迅速回暖,完全在大家一致悲觀的意料之外。

這其中,有多少人抓住機會的?恐怕大部分都是等房價開始復甦,甚至開始暴漲後才反應過來。

並不是說這次疫情會帶來迅速的樓市回暖,而是想表達所有的看似準確的預測、推斷、斬釘截鐵的結論,都可能在瘋狂的市場情緒下不堪一擊、出人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