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國文化?

Irene_haha


其實我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短時間的瞭解可能是不是很透徹,但是隻要你精通幾種也差不多了。

你可以多讀一些書。

比如論語。或者可以從學者教授老師的方面瞭解一些,因為他們都是比較有知識的。

文化其實包括很多方面:服裝文化,

無論是,漢服,還是旗袍,或者是苗族的衣服,或者一些首飾鞋帽子等等,都體現了每個地區的一些文化,傳統音樂也是民族的一個文化,民族音樂和傳統音樂,以及民間音樂,

這三個是不同的概念,

但是中國的音樂是非常豐富的,他們的表現形式及風格的特徵都不一樣,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至今許多作品都流傳至今,比如二胡獨奏二泉映月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闔家歡樂幸福美滿!


正能量小話筒


中國文化是歷史最悠久、門類最豐富、內容最優秀、傳承最給力的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各種精采絕倫的傳統文化。其中有許多作為國粹被髮揚光大並傳承至今,比如京劇,書法,太極,青花瓷等等太多太多不勝枚舉!為何中國文化這樣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因為我們的祖先善於創造並且後繼有人,創新並且傳承。比如四大發明,時至今日又有新四大發明,影響著歷史進程和人類生活。世界上那麼遠古文明,但依然出現了文化斷層,導致消失或滅亡!只有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依舊傲立於世界之巔!現在各國年青人以會中文和通曉中國文化為榮,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抖音上很火的《一百萬可能》這首歌曲原唱是美國姑娘克麗絲汀,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她的古文功底和中文的表達能力連我這個中國人也自愧不如!中國文化是包容的,理性的,哲思而惟美的。當然也並不是完美的,也有從封建社會遺留至今的糟粕,但那只是小眾而非主流。我為我國文化而傾倒,為擁有璀璨的文化和傳承人而自豪!


閒雲野鶴七零後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複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談到“在一個理性生物中,一種對任意選頂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選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產生,就是文化。” 黑格爾“文化是絕對精神對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過程,也即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日本小學館《萬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語的文化即文明開化”。《法國大百科全書》(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明現象的總和。”

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繫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將“文化”合為一詞而用的是西漢的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束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雲:“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山野村夫書法


理解中國文化有點難度,畢竟中國幅員遼闊,勢力劃分幾千年,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體系,正如山東出響馬,紹興出師爺一樣。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借這個話題談論下山東文化。

一山、一水、一聖人,這是山東文化的精髓,也正是這一山、一水、一聖人奠定了山東文化的根基。

文化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周王朝大封諸侯,各國公在各自領域發展經濟,加之區域特色,逐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體系。

齊魯是山東文化的奠基者。周王朝將姜太公封在了齊國,將周公旦封在了魯國。這兩個都是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一個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基業,一個奠定了國家治理的體系基礎。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齊國、魯國在後世發展過程中,由於受經濟和霸權主義的影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齊國,位處於山東、河北交界之地。自古燕趙大地出豪傑,問題是不出也不行,不出的話,造就被齊國給滅掉了。在管仲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文化風氣受之影響,眾所周知的“官妓”就是處於管仲的經濟政策。在管仲的努力下,齊國逐步形成了“士農工商”的國家框架,成為了後世國家階層劃分、社會分工的基本形式。齊國在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成為霸權國家,甚至想一度代替周朝。但最終由於內亂,田氏代齊。且春秋戰國時期,刺客俠士居多,有名的荊軻就是齊國的鄰居,齊國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了好戰的風氣。且齊國是第一個開通海上貿易的國家,齊國經濟的發展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史料記載齊國就曾經在朝韓等地進口過獸皮等物質。這也是齊國人的思想要比其他地域的人更為開闊一些,物質的豐富,也造成了齊國人的豪爽之氣。吳起、晏子、孫武、孫臏都是出自此地,可見軍事家的養成離不開尚武精神的薰陶。

從齊國再往前追溯,山東地界之人被稱為:東夷。具體是不是有待於商榷,但是從黃河到渭河形成的原始部落來看,山東雖然可能存在了部落文明,但相對於黃河流域炎黃的正統部落文明來看,還是屬於野蠻行列之類。經常收到“五帝”的打擊,舜帝的功績裡面就有“東長、鳥夷”,據考證,舜帝是在冀州,東面差不多是濱州、東營的沿海方向。也許這也造就了山東人好戰的性格。

從齊國在往後發展,山東由於靠近河南,自古河南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山東不屬於戰略要地,但是在河南的旁邊,且在山東的青州、兗州也是重要的糧倉和兵源之地,故欲得天下者很難容下山東的自治。且山東作為抵抗北方少數民主的前線,到後期的海上重要防禦基地,也是營區。從漢至清,始終圍繞河南展開政權鬥爭,山東無可或缺的被波及,且山東人好戰,多被徵為士兵,前往打仗。當初袁紹憑藉青州兵大殺四方,後被曹操所得平定中原。且由於山東的地理位置與北方之地相鄰,北京地區在金朝定都以前,可謂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天下,能與遊牧民族爭鋒的正是山東大兵,尤其是在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期間,更是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鼎盛時期,山東作為南北朝的一個分界點、五代十國政治權利的外圈,無可避免的養成了山東驕橫之氣,也就是頗有現在東北人的性格。

魯國,地處與河南、安徽交界的位置,魯國的文化影響對山東、對中國可是影響至深,並深深的烙盡了山東人、中國人的骨子裡面,這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兩大聖人:孔孟,都是出自此地。魯國作為周公旦的封國,雖然周公旦沒有來,但是魯國作為周王朝的直系王國,一直是其他諸侯國無可比擬的。也正因為此,周國作為禮儀治天下的政治典範,魯國更是其中的表率。齊國、魯國兩國不是和諧的鄰居,經常的開展戰爭,但是戰爭不是一方面的掠奪,而是兩種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禮儀和好戰的碰撞、融合。隨之後來的秦漢將山東勢力範圍重新劃分,直到清朝形成現在確定的版圖,山東兩個國家的文化屬性不斷融合發展,逐步行了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山東文化,並號稱“禮儀之邦”。

泰山,作為山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泰山是中原地區唯一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山,最高、最宏偉,經過周王朝禮儀文化的努力,封禪已經成為秦漢皇帝取得上天予以承認合法正確的重要標誌。這也促進了山東文化融合了多地區的文化精髓,但主要是北方的文化,暨中原文化。在眾多的文化交鋒之中,最終儒學文化能夠戰勝其他文化,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也正是由於儒學文化借鑑和吸收其他文化,並逐步發展自身學說所成。泰山正是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相溶發展的一個媒介。現在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祠、王母娘年都是文化發展的傳說,也是首次將儒、道、佛融匯後發展起來的泰山文化。

齊魯文化的融匯交流所發展出的文化,用“響馬”來形容最為貼切,響馬既體現山東人好戰的性格,又表現出山東人光明磊落的行為。這是山東人的文化標籤,直至現在,標籤仍在眾多的山東人身上體現著。

山東人可以為相、可以為將,但終究當不上帝王,這也是山東文化對山東人的必然影響。山東自古作為拱衛京師之地,兢兢業業替天子保衛國門,極少發生造反事件,這就是儒學文化的影響,禮儀之邦的風度。

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遊牧文化形成了山東文化的枝幹,而儒學文化將這種融合文化在山東固化紮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東文化。造就了山東人吃苦耐勞、豪爽勇敢、謙虛禮讓的品格。

可以說,齊魯兩國時期奠定了山東文化的基礎,燕趙之風和中原禮儀豐富了山東文化。到現在無可否認的是:山東文化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山東人也一直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






傲虎樓主


按傳統,中國的原意為中央之國,以中原為立國之基,中央之國外是諸夏國,諸夏國外是萬邦也即附屬國。中國與諸夏國都是漢人立國,自立國三千年以來只有蒙元和滿清是由外來部族侵略佔領屬殖民統治中華時期,期間文化形態被短暫改變(如毀漢人衣冠、禮儀,在文化上培養漢奸等),

除此,在文化整體傳承上都是漢文化。因此依貢獻、依歷史,依事實,中國的傳統文化指的就是漢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而且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遺落凡石


家國情懷仁愛良知正能,以人為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義所在。



陽光明正


中國文化,從上古時期到如今集五六千年天文地理和天人合一等之大成!瞭解中國文化可以追溯秦皇漢武到近代中國和現代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總有自己勞動創造的文化,倡導的文化,敬仰的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之處在於做人做事的準則差異。看看史記和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秦皇,無名,殘劍,飛雪,我們更要珍惜秦始皇以來一統天下的逐漸發展壯大的中華民族及形成的中華文明,熱愛今天經濟科技日益強大的中國!


新風影


(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在三個方面(1)中國的文字藝術、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即獨特性)

(2)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又互相交融。(即地域性)

(3)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即民族性)

(二)(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除了它的獨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外,還得益於中化文化我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以,增加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2)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當中。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目前,熱衷於學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繫日趨廣泛、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企業來中國投資辦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工作和旅遊。

與此同時,到世界各地留學、經商、旅遊的中國人也迅速增加。漢語作為各國公眾瞭解中國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及教育機構的重視。在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中,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比較接近,同時它們同中國的交往也比較多,因此,這些國家學漢語的人最多。同時,越來越多的歐美等國家的人也認為學習漢語是明智的選擇,德國明斯特大學學生施可婷用嫻熟的漢語說:

“現在,在中國有很多機會,德國公司紛紛到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德國同中國的商業關係越來越緊密。所以我覺得學漢語對找工作會有幫助。”

據瞭解,現在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學漢語的目的,有的是出於就業方面的考慮,也有不少人是出於對中國的文化、歷史感興趣而學習漢語的。

為滿足這種需求,中國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加大經費編寫、出版形式多樣的漢語教材,加大漢語教師的培養力度,並在世界各地開設開展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孔子學院。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王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對當今世界具有積極意義。他說:

“我們感覺到中國的文化對於人類未來的一些難題的解決,可能會提供一些靈感。比如說,在過度開發資源的情況下,在競爭走向掠奪性的情況下,在人與人關係偏向疏離和人文精神低落的社會情景下,中國文化所講的利他主義,講究以和為貴和講究重視人的精神生活,這樣一種溫和的態度和思想。還有,中國文化講究適可而止,不要過頭,講究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諧相處等等。以上這些對後現代社會的思想都能提供一些靈感。”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中華文化的競爭力,使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我們應該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之一,我們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是由於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精神所決定的。這種特點可以體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中國很早就進入到農業文明,由於農業文明精耕細作,它就產生了中國人講究質量,追求完美,求真務實這麼一種文化傳統;

第二,中國人特別安於自己的居住地,有自尊自信、講究誠信、崇尚友情的這麼一種文化傳統;第三,中國人穩重謙和、不擴張、但原則問題上也不讓步,捍衛自己的國土,保衛自己的國家,不畏外強這樣一種精神;

第四,中國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非常的熱愛,崇尚自然,熱愛家園,在古代,人們就非常崇尚天人合一這樣一種境界;

第五,中國人講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講究和為貴;不但有利與自己,也有利於他人;中國有位學者提倡“一分為三”,就是這個道理,對任何事情要看到它的各個方面,要分析它的全面的內容和實質。

第六,中國非常講究精神境界和道德品德的修養的培養,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教育大國,很注重精神境界和道德品德,注重對人的綜合培養和教育。對人的品德和人的才能兩方面的培養。

那麼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接下來我們連線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山東煙臺大學副校長江林昌先生,他說:

“中國文化對整個世界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這不僅是中國的學者這樣認為,很多外國的學者也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在世界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化對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寫了一本書叫《東方的搖籃》,他提出整個世界是由東西兩個文化組成的,中國的文化就是東方文化的搖籃。這說明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不斷豐富發展,向東南亞和東北亞輸出文明,並且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至今還非常崇尚中國的儒家文化,可以說它已經滲透到東南亞的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和交流的結果。

環太平洋的文化圈,有原生態和次生態之分。中國的文化是整個環太平洋文化圈的主流,也就是說我們的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這些都是原生態的。”

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依然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為此,江理事說:

“今天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和先進文化的同時,萬萬不能忘記自己的文化。我們要讓我們的年輕人瞭解中國的文化。我們既要學習國外優秀的東西,也要把我們的文化進一步的傳播出去,使中華文化根深葉茂,永葆青春。”

中華文化歷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和情操。這就是說,一個人要努力加強思想修養,提高道德水平和總體素質,不僅要對自己、對家庭負責,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其對民族和社會的貢獻。因此,中華民族始終傳承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和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中華文化具有凝聚力的精髓所在。

中華文化歷來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此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與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相當契合。所以,在完成工業化的東亞、歐美地區才會興起“新儒學”,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同。

正如專家所說,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在人類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深廣內涵和它對現代社會的意義還遠沒有被充分發掘和認識。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讓世界領略到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恆久魅力是完全必要的。

中華文化由於具有特別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應當對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和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使它在現代社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應盡的責任。


宜言堂


1、學習傳統文化經典;

2、學習外國文化並與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比較;

3、聯繫現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