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八大怪”到底“怪”在哪裡?為何被稱為“八大怪”?

謎教主


陝西“八大怪”說的是:“老婆帕帕頭上戴、家家房子半邊蓋、板凳不坐蹲起來、麵條寬的像褲帶、鍋盔大的賽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戲吼起來、姑娘一般不對外。”

或者“姑娘不對外、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凳子不坐蹲起來。辣子一道菜,麵條兒像褲帶、鍋盔饃賽鍋蓋、秦腔不唱吼起來。”

有的版本有“老碗小盆分不開”這一怪。意思是說過去的老碗比小盆子都大。



其實“八大怪”說怪也不怪,都有一定的道理。

陝西“八大怪”指的是陝西關中一帶的民俗民情,由於地理位置、環境、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獨特人文景觀和風俗。下面我就解釋一下“八大怪”:

一、“姑娘不對外”——是說古代陝西關中一帶物產豐富、風調雨順、民風淳樸,是個人人嚮往和留戀的地方,本地姑娘不捨離開,嫁的都是本地人。

大家看過馮小剛拍攝的電影《一九四二》嗎?說的是河南鬧饑荒,人們沒辦法都跑到陝西關中地區乞討的故事。這就說明關中一帶很富裕。

其實富裕地方的姑娘都有這種心理,誰願意嫁到荒涼的地方去呢?



二、“帕帕頭上戴”——關中黃土高原風大塵土多,烈日毒辣。婆娘們出門都是把手帕頂在頭上,方便擦汗和遮擋陽光及塵土。

有時候還用帕帕當錢包用,我奶奶就經常用手帕包錢裝在兜裡。



三、“房子半邊蓋”——古代關中一帶風沙多幹旱,樹少土多。為了節約成本,房子都是三面牆,後面一面牆就著土坡,房頂向自家院子傾斜,不是我們常見的“人”字頂,而是“人”字的一半,這樣省工省錢。

再就是下雨雨水流到自家院子裡,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四、“凳子不坐蹲起來”——這是關中老輩人的生活習慣,過去關中人喜歡串門。

這是真事,我原來去過西安農村,那裡人們吃飯都端著碗到鄰家去吃,農村的飯是把菜往鍋裡放一些,飯菜混在一起,不用另外盛菜,這樣方便串門吃飯,端一碗飯就什麼都有了。

最早沒有凳子,凳子是唐朝時從外國傳到我國的,有的地方把凳子叫“胡床”,“胡”指的就是外國。

到了鄰家吃飯都喜歡蹲著吃,出現凳子後,由於之前習慣蹲著,有了凳子也不坐,而是蹲在凳子上。

五、“油潑辣子一道菜”——有人說四川人愛吃辣椒,我覺得陝西關中人不遑多讓。

陝西人用秦椒碾碎製成辣椒粉,然後與花生、芝麻等調料攪拌均勻,用把加熱的熟油潑入,馬上用農家醋一激,所有香味都出來了,這就是一道“油潑辣子”菜。

西安羊肉泡饃離不開油潑辣子。據說常吃油潑辣子能降低血管硬化的發生率,預防心血管疾病。

六、“麵條兒像褲帶”——陝西面食很豐富,是小麥主產區。你看電視劇《白鹿原》中黑娃是麥客,就是專門為人割麥子的人。

陝西人一天三頓離不開饅頭和麵條。過去未出嫁的姑娘第一件事學會的不是繡花、納鞋底,而是要會做又寬又長的麵條。

這種麵條吃著筋道,做得好才能嫁個好婆家,過門後婆家才能高看一眼,其實想想蠻有道理的,畢竟“民以食為天”,丈夫吃得飽才能為你多掙錢。

由於這種麵條外形像褲腰帶,由此有了這一怪。

七、“鍋盔饃像鍋蓋”——鍋盔又叫鍋魁、幹饃。這種餅又大又圓,和家裡鍋蓋相仿。

據說它源於古代外婆給外孫滿月送的禮品,還有人說是秦朝軍隊流傳下來的一種乾糧製作方法。

關中一帶原是秦朝國都所轄的地方。軍隊打仗要帶軍糧,軍隊廚師想了一個辦法,用白麵加水和麵烙成大餅,中間有個眼,兩張餅用繩連在一起,像褡褳一樣往肩上一搭。餓了就吃餅。

這種餅掛在前胸和後背,還能當護身鎧甲,箭射在又厚又硬的餅上,士兵拔下箭射回敵人,所以起名為鍋盔。

八、“秦腔不唱吼起來”——秦腔是陝西民間傳統戲曲,又稱“梆子腔”,國家非物質遺產之一。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由於秦腔高音大嗓,聽起來就像吼一樣。它不像京戲、越劇那樣咿咿呀呀,百轉柔腸,秦腔最適合演繹悲壯、蒼涼的劇目。






秉燭讀春秋


15歲那年我參軍入伍,所服役的空軍轟炸航空兵部隊地處關中平原,所以知道陝西“八大怪”。我對關中農民的印象就是“懶洋洋”。在一次麥收季節的助民勞動中,我總算知道了,原來割麥子是可以坐在小板凳上慢慢割的……


草民879


中國地區廣泛,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風俗習慣,有些風俗習慣在別人看來十分搞笑,但是對於當地人來說,祖祖輩輩就是這樣過來的。比較有名的像雲南有十八怪,竹筒當鍋煮飯賣。東北有四大怪,姑娘叼著大煙袋。而在陝西,也有八大怪,到底“怪”在哪裡?

說出來您聽聽,也讓那些想到陝西去旅遊的朋友有個心理準備。第一怪,叫姑娘不對外。也就是說,自古以來,陝西的姑娘很少外嫁,因為這裡地處關中平原,物產豐饒,很少出現饑荒年。只有外地的姑娘嫁到陝西來,少見姑娘外嫁。

第二怪,叫頭上戴帕帕。陝西農村的婆姨出門時頭上都戴著手帕,因為這裡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長年乾旱,太陽火辣,風也大,塵土也多。頭上戴塊手帕,擋風、擋沙、擦汗,一物多用。

第三怪,房子蓋半邊。其實嚴格來說不是蓋半邊,而是蓋三邊,另外一邊直接頂著土坡,又省錢又省力。

第四怪,凳子從不坐。到陝西農村家作客,很有意思的是,有凳子不坐,非要蹲在上面。這是關中地區老人的習慣了,因為以前這裡是沒有凳子的,家家戶戶又喜歡串個門了,吃個飯了。來到人家裡,盛上一碗飯,就地蹲在那裡吃,美滋滋。後來生活條件慢慢好了,有了凳子了,老人家卻又不習慣了,於是把蹲地上改成蹲凳子上了。

第五怪,麵條像褲帶。南方人講究吃細面,再寬不過小紙條,如果到陝西去能嚇死你,麵條寬得像褲帶。北方人以吃麵食為主,只有這種極寬的麵條,吃起來才過癮。《白鹿原》裡的張嘉譯吃的油潑面,就是典型的陝西寬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來。陝西的秦腔那是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上過央視春晚表演的。那吼起來叫一個帶勁,比起江南的越劇,聽起來更有一種滄桑感。秦腔不是唱出來的,是靠吼出來的,所以唱秦腔的人必須有一副大嗓門。

第七怪,油潑辣子菜。怎麼做的呢?當地特產秦椒被剁碎以後,加入芝麻香油調好,再加入適量花生,然後用熟油一淋,老醋一激。哇,頓時滿屋都是香味,令人胃口大開。

第八怪,鍋盔似鍋蓋。什麼是鍋盔,也就是南方人所說的燒餅,陝西人能把燒餅做成像鍋蓋那麼大。這又是怎麼來的呢?古時這裡基本上是秦國的地盤,秦軍出征,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想出了做鍋盔這麼個主意。每個士兵兩個大鍋盔,中間拿繩子一穿,往肩上一搭,就可以出征了,可以管好幾天呢。

一旦有士兵戰死了,他留下的鍋盔可以留給另外的士兵吃。秦人就是靠著這種後勤保障,一路從陝西出發,開啟統一六國之路。陝西八大怪,其實都不怪,這是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正因為有這樣的風土人情,所以每年才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陝西,體味這裡不一樣的風情。


參考文獻:《陝西八大怪》、《陝西地方誌》、《關中叢書》


小小嬴政


陝西方言中的“怪”是“奇特”“奇異”“特別”“不一樣”的意思。比如陝西人說:“這個人怪得很”,意思就是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

陝西八大怪總結的是陝西人和全國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八種生活習慣。這些習慣是陝西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生活習俗,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徵。

“麵條像褲帶”:陝西關中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是我國冬小麥主產區。陝西小麥麵粉光滑筋道、澱粉含量較高。陝西人以小麥麵粉為主要食材,可以製作200多種麵食。尤其以手工製作“陝西扯麵”最為著名。扯出的寬麵條跟褲帶一樣,所以有了“麵條像褲帶”的說法。

“鍋盔像鍋蓋”:陝西人烙鍋盔時用的是大生鐵鍋,講究文火細工。烙出來的鍋盔形圓底凹,焦黃爽口,和鍋蓋大小差不多。

“油潑辣子是道菜”:陝西關中盛產辣椒,加上以前蔬菜較少。陝西人給油潑辣子調上鹽醋,就可以就著飯吃。所以,在陝西,吃辣子是非常普遍的飲食現象。

“凳子不坐蹲起來”:在陝西鄉下,“圪蹴”著吃飯是一道景觀,每到飯口,男人們總把飯端到自己大門外面去吃,利用這個功夫交流家長裡短、農事耕種。這時候,大家都不坐板凳,圪蹴著說東道西。像下棋、開會、諞閒傳時不坐板凳的現象比較普遍。即使有了板凳,大家也習慣於蹲在上面。

“手帕頭上帶”:從前鄉下人窮,總把手織布作成的手巾戴在頭上,可防塵、可擦汗,更是一道裝飾。

“房子半邊蓋”:陝西關中雨水豐沛,關中人建房一般建成斜坡偏廈子房,這種建築樣式即隔熱保暖,又有利於雨水流淌。

“姑娘不對外”:關中物阜民豐,生活富足,自古就是宜居之地。所以,陝西人一般不願意把姑娘嫁到外地。

“秦腔不唱吼起來”:秦地土高塬厚,四季分明。獨特的地理環境養成了陝西人豪邁粗獷的性格特徵。發源於陝西的秦腔正合了秦地氣候特點和人的性格,唱腔蒼涼、高亢、豪邁,所以,有秦腔“吼起來”的說法。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陝西八大怪”真是很有魅力,很有味道。


文蹤旅跡


陝西省,可以說是中國最有文化底蘊的地區,是早期中國文明重要的發源地。在老陝西人的生活習慣中至今保留了太多具有年代歷史的印記。而陝西八大怪則指的是陝西人與其他地區的人生活習慣上顯著不同的八大特點!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在老陝西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前並不常見凳子這種日常用品,平時無論是吃飯聊天,還是會見客人。大家都是在自家院子裡或者屋裡面蹲著,就這樣面對面的聊天說話!儘管後來生活條件變好有了凳子等日常物件,許多老陝西人也不習慣去坐著聊天吃飯。還是保持著蹲著說話吃飯的習慣。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陝西省大部分地區主要位於我國的黃土高原。這裡位於我國的半乾旱地區,降雨量偏少,土質堅硬結實。因此在陝西高原地區便催生了一種特殊的建築物。那便是我們常常聽說的窯洞。而窯洞就是依坡而建。因此只需要掏空山坡,然後將窯洞的前方進行磚砌即可。後邊則是利用原有的山坡土體。因此被稱為房子半邊蓋。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陝西省由於具有獨具地方人文特色的陝西民俗。而且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受制於交通不便。陝西的姑娘一般不會遠嫁他鄉。而是選擇在當地與本省的男子結婚生子。其實這樣的現象在以前的社會,每個省份都是如此。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陝西省位於我國的西北地區又處於黃土高坡,氣候乾旱,風沙較大。因此每年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會颳起大風,揚起灰塵。因此老陝西人在日常生活中便習慣在頭頂戴一塊帕帕。用來防止頭髮中不要藏那太多的灰塵和汙垢。


第五怪,麵條似褲帶。陝西省是我國的麵食王國。因為在陝西主要的糧食作物便是小麥。而勤勞的陝西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的發明並掌握了一系列製作各類麵食的技法。而陝西人豪放大氣的性格使得當地人在製作麵條之時並不喜歡精細的麵條,而是喜歡粗獷帶勁。因此陝西的麵條尤其是褲帶面寬大厚實。吞進一口,滿嘴留香。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所謂的鍋盔實際上是北方人口中所說的燒餅。南方人喜歡把鍋盔做的又薄又酥脆,個頭也小。但是北方人則喜歡將燒餅製作的又大又圓又厚實。而陝西人制作鍋盔則發揮到了極致。將鍋盔製作的猶如鍋蓋一般,又大又圓。相傳這是因為老秦人曾經行軍打仗之時,便將這種大如鍋蓋的鍋盔串起來背在身上作為行軍打仗的乾糧。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陝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耐存儲的麵食。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如果你去陝西人的家中做客,或者在陝西的街頭巷尾吃一碗麵。你會發現可能這碗麵並不需要什麼上等的佳餚作為配菜,而陝西人會為你準備一份秘製的油潑辣子澆在麵條的上面。伴隨著熱油倒入辣椒粉之中,火辣辣的油潑辣子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兒。根本不需要再配菜就可以吃下一碗麵,甚至吃上幾碗都沒問題!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在黃土高坡生活的老陝西人們。在日常的勞作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陝西人特色的秦腔。而秦腔不同於其他的地方戲曲或者小調。秦腔並非是唱出來的。而是憑藉著強大的肺活量吼出來的。這是因為黃土高坡之上溝壑縱橫。為了能夠讓秦腔的聲音傳播的更遠。因此都是演唱秦腔之時都是憋足了氣力吼出來。方顯秦人的大氣磅礴!

以上便是陝西的八大怪。這是擁有幾千年文明歷史沉澱的陝西人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化傳承中形成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風俗。但願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承載著歷史和一代人記憶的文化風俗不要消失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之中,而是能夠在一代代陝西人的生活中繼續保留下去,繼續發揚光大!



珞珈山的貓


我國疆域廣闊,因此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文化。每個地區都各有特色,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陝西。都知道陝西不僅是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大省,也是一個美食大省。陝西最有名的莫過於“八大怪”,那這“八大怪”究竟是哪“八大怪”呢?

其實這“八大怪”一點也不怪,這“八大怪”都是受地理位置、環境、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形成。

第一怪,姑娘不對外。陝西地處關中平原,這裡自古風調雨順,物產也較為豐富,很少出現饑荒之年。在那個追求飽腹的年代,留在關中,而不是外嫁他鄉,自然是多數女子所希望的。再加上十里內外都是鄉里鄉親的,也能互相幫襯。

第二怪,帕帕頭上戴。我們在影視劇中看見的陝西農民,大都頭上披著一塊黑色或者白色的手帕。都知道陝西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這裡風塵多,太陽毒。並且這裡盛產棉花,當地人把這些棉花做成手帕,即可以防塵防曬防雨,還能用來包紮東西和擦汗,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頭上戴著帕帕在他們看來再正常不過了。

第三怪,鍋盔像鍋蓋。顧名思義,這種“鍋盔”餅做的像家裡的鍋蓋一樣大,據說是秦朝軍隊流傳下來的一種乾糧製造方法,打仗的時候,把水和麵烙成大餅,中間有個眼,兩張餅一連,往肩上一搭,餓了就吃兩口,而一旦戰死,他的糧食則可以提供給後來的士兵。

第四怪,房子半邊蓋。並不是所謂的蓋房就蓋半邊,他們住房只需要蓋三邊,畢竟在窯洞之中,土坡就直接充當了另外一面牆壁,也是相當方便。陝西降雨量不大,土坡極少發生塌方事件,也位這種傳統提供了氣象學依據。

第五怪,麵條像褲帶。麵條在南方一般都是細面,可是一到陝西,那麵條必須得寬。北方人愛吃麵食,在他們看來南方的細面吃起來沒有意思,必須得是大碗寬面吃起來才有味道,油潑面,biangbiang面都是正宗的陝西寬面。

第六怪,秦腔吼起來。陝西的秦腔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他和其它唱腔不一樣,他是輸出全靠吼,又稱“梆子腔”只有這樣才是正宗的秦腔,吼起來的秦腔雖然沒有越劇、京劇的婉轉溫潤,可是卻多了一種天然的滄桑感。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雖然四川、湖南能吃辣。但是老陝西比起他們也不遑多讓。他們拿辣椒直接當菜吃,將當地特產秦椒剁碎以後,加入芝麻油調好,再配上熟油、老醋,一道油潑辣子就這樣出鍋了。在以前陝西缺乏蔬菜的時候,辣子拌飯是常有的事,沒啥都不能沒有辣子。

第八怪,板凳不坐蹲起來。是不是很奇怪,為啥有凳子不坐,非要蹲起來?這是關中地區老人的習慣了。

因為以前家家戶戶又愛串門,經常端著一碗飯就到處串門,而人們就喜歡一起蹲在大門口乘著吃飯這點時間家長裡短的開始嘮起來,到了後來即使有了凳子,他們也不願意坐著。另外,蹲著吃飯更容易有種飽腹感,“蹲下吃飽,站起剛好”這一說法在中醫中也有印證。


歷來現實


陝西八大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陝西獨有的地域特色,總結出的八條民俗習慣,也曾有陝西十大怪之說,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說法,現代人經過整理加工並徵求大多數人的意見,擬出了八條,其中有近乎一半已經脫離了陝西人的習慣,只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被保留了下來。一般指“房子半邊蓋”,這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陝西農村房屋建築的廈房,包括四合院,倒撅口廈房等,現在都住進了樓房幾乎看不到了。“帕帕頭上戴”主要是指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的老太太的一種穿著習慣,現在已經絕跡了。“鍋盔像鍋蓋”,說的是陝西的鍋盔是一種發麵鍋盔,不光大而且厚實,俗稱掙眼鍋盔,比較出名的“乾縣鍋盔”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姑娘不對外”的後半句是“隔壁對門搞戀愛”,曾被不友好地稱為“豬娃不離圈”,只是這個觀念也在悄然轉變。“碗盆分不開”同樣是讚揚陝西人豪爽的性格習慣。“板凳不坐蹲門外”,還有個後半句“隨手墊個磚頭塊”,主要指陝西人習慣於蹲下,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蹲下這個動作也幾近消亡,很難見到了。“麵條像褲帶”這個優秀的文化將繼續保留下來,且大有發揚光大的勢頭。“唱戲吼起來”是最後一怪,也有可能是擠掉了別的“怪”,現在看戲的人少了,不過陝西出了不少搖滾歌手也算是對這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辣子一道菜”,是最容易被篡改和訛傳的一怪,大多數人認定是“油潑辣子一道菜”,實際上辣子一道菜才是正解,辣子是用油潑辣子和鹽醋和的汁水,講究人會給裡面加入蒜泥或者蔥花蒜苗,滴幾滴香油,除了平常可以就煎餅,蘸饃吃以外,過去本身就出現在農村紅白喜事的餐桌上,只不過過去用的是水菜碟子(小盤子小碗),現在的席面上基本不用,並且被“炒六(綠)辣子”所代替。陝西八怪也稱“秦風”八怪,主要集中在八百里秦川這一塊,不包括陝北和陝南地區,並且這個說法也接近於官方的說法,也許以後會有升級版的陝西八怪。


王偉2361


這裡的“怪”,可以理解為“獨特”之意,其他地方沒有或很少有,在陝西卻很普遍。

第一怪,麵條像褲帶。關中平原盛產小麥,人們愛吃麵,尤其是油潑面、粘面,擀薄、切寬,或扯麵,形狀像褲帶,用大老碗盛,吃起來筋道、絡口、耐飢,也是陝西代表美食。

第二怪,鍋盔像鍋蓋。過去人們生活清苦,一鍋多用,用大鍋烙鍋盔,燒麥秸火,鍋盔個兒大,中間微凹,翻過來活脫脫一個鍋蓋模樣。

第三怪,油潑辣子一道菜。陝西冬季寒冷,應季蔬菜少,人們鍾愛辣椒,無論就饃、調面,少不了油潑辣子。

第四怪,板凳不坐蹲起來。人們業餘生活少,飲食簡單,喜歡端著碗上“老碗會”,邊吃邊諞。“老碗會”缺少凳子,只有圪蹴著,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即使有板凳也習慣蹲著。

第五怪,帕帕頭上帶。黃土高原多塵缺水,婦女頭上頂上手帕,既可防曬、防塵,也可擦汗,一舉多得。

第六怪,房子半邊蓋。安間房(或四椽)前面對住面蓋四間廈子房,標準的三合院,既緊琛,且利於排水。廈房就像安間房的一半。

第七怪,姑娘不對外。關中平原雄踞四關,沃野千里,旱澇保收,極少受自然、兵患侵擾,生活安寧、富足,人們思想保守,不想將閨女嫁到外地冒險。

第八怪,秦腔吼起來。秦腔是西北地區的地方戲,粗獷、豪邁、原生態,深受基層人民喜愛,聽戲、吼戲為一大樂事。


北大屠夫陸步軒


其實陝西“八大怪”的“怪”是因為受到當地風土民情的影響而產生的,所以所謂的陝西“八大怪”其實就是在陝西的經濟、環境和文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慢慢養成的一些風俗習慣。由於陝西“八大怪”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習俗,所以外地人看起來就會認為很奇怪,其實這些“怪”說來也不“怪”。

第一怪就是陝西當地的女孩兒在找婆家的時候不會找外地人,她們都會嫁給本地人,因為陝西的百姓都很純樸,所以他們認為嫁給這些人才可以過得踏實,如果嫁給外地人就會比較有風險。所以陝西的姑娘會更加留戀故土,也不願意嫁到外地去。第二怪就是陝西婦女都會在頭頂上放一個手帕,其實這個手帕並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用來擦汗和遮陽用的,陝西的溫度較高,而且經常會刮黃土,用手帕放在頭頂好處自然很多,想要用來擦汗也很方便,對於勤勞的陝西人來說,這種習慣能解決大問題。

第三怪就是蓋房子的時候只有三面牆,一般陝西人在蓋房子的過程中會故意留下一面牆空著,當然這樣做自然可以節省很多錢,而沒有牆的那一面就對著土坡。雖然這樣的建築方式在到了雨季時會有很多雨水灌進來,但是對於陝西人來說,這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反而是好事。第四怪是陝西人不坐凳子,反而會蹲在凳子上,這是因為原本陝西保留著中國的老傳統,中國古代並沒有凳子,是後來從國外引進的凳子,但是由於陝西人已經習慣了過去蹲坐的方式,所以即便有了凳子依然還是蹲在上面。第五怪就是陝西的油潑辣子,油潑辣子的製作方法很獨特,而且也是陝西人都鍾愛的口味。

第六怪就是陝西人都會將麵條做成像褲帶那麼寬,對於陝西女孩兒來說,她們在學習家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這種麵條的製作方法,按照陝西風俗,只有將麵條做的越好,才能嫁的越好,所以當地的姑娘們都會仔細學習這門烹飪技術。第七怪就是陝西人都會做幹饃,幹饃的製作是從秦朝時期流傳下來的,算是一種傳統美食。第八怪就是陝西人喜歡唱秦腔,秦腔其實不是唱出來的,是吼出來的,秦腔十分有特色,也是陝西當地的風俗之一。


歷史課課代表


帕帕頭上戴,這個是跟關中地區傳統的農耕有關平常勞作的人不管男女,都喜歡把毛巾之類的物品裹在頭上,作用有二,1,可以擋灰。2,可以在勞作的間隙擦汗。鍋盔像鍋蓋,這個是跟關中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將麵糰擀成鍋蓋大小的麵餅,烙熟後可以長期保存,也方便攜帶。辣子是道菜,也指的是關中人的飲食中喜歡吃辣椒的這一習慣。至今在一些重要的場合裡最後上的菜品裡一定會有炒辣椒這類的菜品。房子半邊蓋,指的是關中傳統的民居樣式。這也是千百年來祖輩生活在這片地域裡先民們的智慧積累。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建築風格。麵條像褲帶,這指的是關中地區人的飲食,麵條擀成與褲帶大小長寬,這也跟關中地區自古盛產小麥有關,是陝西面食文化的代表。姑娘不對外,說的是關中地區的地域婚俗文化,因為關中地區很少有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所以在農業社會里能不能吃飽飯就成了決定人們婚嫁的關鍵因素。所以為了吃飽飯,嫁到關中以外地區的陝西女子就比較少。凳子不坐蹲起來,指的是關中人的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據說這種方式是因為古代亦兵亦民的戰爭需要。但我更相信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蹲下吃飽站起剛好”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蹲下的時候我們的臟器尤其是胃部是被擠壓的,所以在進食的時候我們會很快有飽腹感,這樣在我們站起來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吃撐而引起胃部不適,這是一種古人生活的智慧。這一說法在中醫的養生理論中也是有所印證的。秦腔不唱吼起來,這個不用解釋了吧!?秦腔這一古老的戲曲據說是由高漸離而傳承來的,而且作為戲曲的種形式,只有這個戲曲被稱為腔而不是曲或劇,這個可是有很大差別的。另外這樣的戲曲形式也符合陝西人的性格。說話大聲,直接不做作。

需要強調一點的是,雖說有理不在聲高,但陝西人說話大聲不代表不講道理。當然全國各地都有混不吝的存在陝西也不例外,但大多數陝西人都是講道理的這也是刻進陝西人骨子裡文化的東西。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