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勢下,給“三農”工作敲響了警鐘。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至今,社會層面暴露出三個大問題:1、在中國14億人口物資需求量驚人,作為製造業大國,當疫情到來時,口罩及其他防護用品極度短缺。

2、城鄉矛盾結構較為突出,而進城務工仍是當前農村青年主要的就業方式。

3、群眾防範意識仍待提高。

疫情形勢下,給“三農”工作敲響了警鐘。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三農工作”也敲醒了警鐘:

1、糧食安全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俗話說得好,“手中有糧,心裡不慌”。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其總產量達到了13277億斤。人均至少可供給約950斤/年。本次突發的疫情造成了我國口罩供應緊張,充分顯示了在突發事件下,我國巨大物資的需求能力。

疫情形勢下,給“三農”工作敲響了警鐘。

2、農村產業基礎依舊薄弱。

除了東南沿海以外,其他地區的二三產業大多集中在城市或城市周邊。而進城務工仍然是農村青年人謀生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武漢,吸引了各地市以及近鄰河南南陽、信陽、駐馬店甚至重慶、長沙等地的青年。因此,農村產業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疫情形勢下,給“三農”工作敲響了警鐘。

3、農民意識有待轉化。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產業工人”這個專業用詞還是沒有植入農民的意識裡。然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農民心裡的獲得感和自豪感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今年的養豬行情特別好,一年的淨利潤就可以掙不少的錢,雖然養豬的利潤收穫不少,但是農民一點自豪感都沒有。其實,農民根據從事的產業,完全可以改變這種稱呼,這樣別人瞧得起,自己才能撐得住,才能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