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爭取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應從四方面著力

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備受業界關注。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雖然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提及2020年GDP增速目標,但該會議指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強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

如何看待此次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這次肺炎疫情是否會影響今年全年的發展目標?如何保今年全年發展的目標?就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

《中國經營報》:請您對2020年的經濟走勢進行一下預判,您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何種走勢?

蔡昉:經濟增長速度的合理區間,就是指實際GDP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相符。後者從理論上來說,是由生產要素供給和配置水平決定的;具體的觀察兩者是否相符的方法,則要看就業是否充分:符合潛在增長率的實際增長率可以總體實現充分就業。近年來,我國實際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是相符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左右,都保持在穩定的低位水平,說明增長速度的確處於合理區間。

同時也要看到,在更高的發展階段上,生產要素投入型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傳統增長動能弱化,這就從供給側決定了潛在增長率長期處於逐漸下行的趨勢。2019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越來越接近於高收入國家的收入門檻,增長速度下行是不可避免的。與此同時,全球貿易低迷,中美貿易戰仍有諸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也從需求側不利於我國經濟增長。

2019年我國實現了6.1%的增長速度,實際上比我們以前估算的潛在增長率還略高。考慮到各種因素,特別是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衝擊性因素,2020年GDP增長率不可避免會低於去年。鑑於往年第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佔全年近四分之一,疫情的影響會不利於相關年度任務的完成,進而降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

《中國經營報》:近幾天,業界熱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您怎麼看待此次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蔡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是顯著的。首先是對居民消費的衝擊。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的構成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四分之一,其他類別消費也有較大部分在外出活動中發生。疫情防控造成住宿、餐飲、旅遊、娛樂、客運等消費大幅度減少。其次是對就業的衝擊。由於農民工延期返城、企業開工不足、新成長經營主體減少等,導致新增就業明顯減少而增加失業現象。最後是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中小微企業職工到崗率低、訂單形式不規範、承受廠房設備租金、原材料成本、工資支付和社保繳費的能力弱,所以首當其衝。

但是,由於疫情不會削弱我國潛在增長能力,因此這些影響都不是長期的。我們要爭取的是把不利影響侷限在一季度,儘可能不傳遞到二季度,避免造成全年期影響。當務之急是破解當前防控疫情擴散舉措與勞動力流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生產要素流動是市場經濟活動的核心,另一方面,疫情防控的關鍵在於控制病毒傳播有效性,我們希望疫情儘快到達拐點,儘可能減少生命損失,限制人員流動是必須之舉;我們也希望儘可能減少經濟和民生損失,就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有效、安全地促進勞動力到崗。

《中國經營報》:這次肺炎疫情是否會影響今年全年的發展目標?

蔡昉:由於尚無法判斷疫情什麼時候得到有效控制,所以目前我們還不能準確評估這次疫情對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影響。總體來看,預計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很可能會大於2003年“非典”的影響。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髮生了巨大的變化。2019年與2003年相比,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35.4%提高到57.8%,而投資的貢獻率從70%下降到31.2%,消費貢獻大了,由此造成的損失也更大。“非典”過後,居民在2003年下半年乃至第二年進行補償性消費,因此很大部分需求損失被補了回來,因而全年GDP增長並沒有受到影響。而目前受疫情影響的旅遊、文化、娛樂、交通等消費,不具有補償性。

2020年所要實現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有三類:一是年度目標。現在還不能作出判斷,但預計部分指標可能需要降低預期。二是“十三五”目標。由於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是全年性的,所以總體來說不會改變“十三五”執行結果。三是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從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來看,首先是GDP總量翻一番。實際上,按照2010年不變價,2019年GDP已達82.3萬億元,與2010年的41.21萬億元相較,已經接近於翻番。2020年如能達到5.7%的增長率便可在統計上準確達標。其次是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2020年只需增長1.9%即可達標,不會發生意外。最後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脫貧人數都超過1000萬人,留給2020年的任務只是551萬人,所以這個目標是能夠達到的。

《中國經營報》:如何保證今年全年發展的目標?

蔡昉:爭取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首先,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幫助農民工安全返城就業,促進職工到崗,努力爭取不突破5.5%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公共就業服務更有針對性,提高就業的匹配度,縮短摩擦性失業週期。其次,幫助中小微企業恢復生產、渡過難關,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措施,增強其經濟活力、韌性和自我恢復能力。再次,發揮我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促進第三產業儘快恢復,扶持形成新型業態和新消費模式。利用消費行為分別具有的可補償、可替代和可引導的需求特點,推動消費市場細分,按照產品和服務特點因應施策。最後,把防控工作同既定發展任務相結合,補足公共衛生領域短板,形成新的增長點。

《中國經營報》:在您看來,宏觀政策應如何發力?

蔡昉:由於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從性質上看,是供需兩側的衝擊;從時間上看,是以季度計的短期效應;從程度上看,只是一次性且不留後遺症的擾動。因此,仍需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同時宏觀政策也要做出積極且更加精準的響應。

貨幣政策適度強化逆週期調節力度,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精準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特別加大為中小微企業減負的政策力度,財政應做出特殊的紓困安排。擴大和加快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投資,在堅持補短板和優化結構的基礎上,特別注意發揮投資促進中小微企業恢復活力的作用和擴大就業的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