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週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真善美在哪?

《道德經》在第一篇就提出“道”與“名”兩個終極大詞及其含義,所謂的“道”,只是一個虛幻的名詞,沒有恆常的“道”,也沒有恆常的“名”,都是為了表達方便,暫定為“道”而已。“道”的本質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只是人為的“名相”表達,將“道”稱呼為“道”其實本身就早已著相。

要明白這個“道”,只能自己去體會,才能瞭解“無有同出而異名”的奧妙。也正因為如此,《道德經》第二章便以“真善美”的道理,加以闡述。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真善美”是中外合流的共同信仰,只是西方更注重其表相,而東方則託老子與佛陀的福,更追求其實相,東方苦苦追尋了數千年的“真善美”實相,我們非常不幸,雖然有佛陀和老子的循循善誘,卻一直也在追求“真善美”的表相。

現在的教育哲學,都會為孩子樹立一個“真善美”的架構,殊不知“變生於定,二由一起”,凡是表相皆有人為痕跡,早就成為刻意的“真善美”了,這到也正印證荀子所說的“偽”是“真善美”的持續一般。

其實存此念,在紅塵中摸爬滾打,混個名堂兒到也無傷大雅,只是早已遠離大道,回首不及,所以《道德經》才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這個觀點並不止《道德經》一家之言,印度的佛陀也有著相同理論,所謂的“道體真如”,便是說“真如”只是“道”的名稱代詞,千萬不能認定有一個恆常不變的“真如”存在。這也是佛說的“諸法無常”。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善反而不美

凡夫俗子,特別是後世的儒家弟子,都在推崇一種恆常的道,他們將“禮制”認為是至真、至善、至美,後來更有“存天理,滅人慾”一說,凡事二元對立,這種對立非常便於我們對俗世生活的理解。

但是我們將這種理論進行更進一步的推演,是否會發現,其實善沒有終點?真也沒有終點?美也沒有終點?我們覺得此時的“真善美”,只是由此時的參照物而定。如果再建立一個典型,這個典型是否會被人利用?成為作惡多端的擋箭牌?比如:“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是否就是最好的例證?各位讀者老爺自行判斷。

大道無名,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達到妙而逍遙的自在。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了以上的觀點,我們可以推斷出老子是反對形象主義的,任何事物只要有一個標榜在那裡,那麼就是錯的,就不美了,就不善了。

比如,我們今天標榜的帥哥美女,這就是在樹立“美”的典型。但是這樣的造型,每一個人都能夠去效仿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去效仿了?那麼自我何在呢?我都沒有了,何來的“至道”。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當一個三歲的小女生,整天糾結自己頭髮什麼時候變長、整天捯飭各種化妝品、整天跟著所謂的美女帥哥扭來扭去的時候,這就是在追求表相“美”,而忽略了自己的“至道”與“童真”。

如果我們進行觀察身邊的事物,如今的“真善美”都是被“名相”了,並不是真的“真善美”,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的道理,其實也就是“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引申。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世俗的追求

從人類的認知上來說,表相的“美與善”是逃脫不了的存在,我們也不能苛責所有人都能夠理解老子的精髓,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其實我們也就犯了追逐“名相”的錯誤

。我們只是單純的從《道德經》出發,去理解中國千年智慧,這份智慧我們能夠吸收多少,能夠推廣多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從其中獲得啟發,能否讓我們的生活平靜一些,格局更高一些。

我們翻開歷史,去看一看那些人類追求的那些“名相”,秦始皇的千軍萬馬,隋煬帝的迷樓、李後主的鳳閣龍樓、宋徽宗的書法、慈禧的圓明園和她的花鳥,無不在“名相”上美到了極致,善到了極致,真到了極致。

可是有什麼用呢?風雲變化後,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生命如白駒過隙,你標榜了“真善美”,那麼也就是在造惡,他們帶來的無不是風起雲湧,餓殍千里。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唐朝時候韓琮有一首柳枝詞說: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何須思想千年事,誰見楊花入漢宮。而千年前的老子則早已用更加尖銳和深刻的語言表達:“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好了,“《道德經》第三講”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真善美”一旦被具象化,那麼“真善美”其實就已經不存在了,這是“無有同出”的道理;第二、“道”的本質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只是人為的“名相”表達,將“道”稱呼為“道”其實本身早已著相;第三、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其實是“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引申。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