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今日元宵節你哪裡有祭祀祖先的風俗嗎?規矩啥樣呢?

農家樂786


我的家鄉在元宵節的晚上,去上墳祭祖。

元宵節的早餐,多以吃湯圓為主。各種口味的湯圓,有買的,有自己搓的。與別的地方不同,有些地方是晩上吃湯圓,鬧元宵。之後,就去參加看燈會,猜謎語等活動。

我們哪裡是吃完晚飯後,大人帶著孩子,拿著陰鈔,火紙,鞭炮,蠟燭,燈籠,鐵鍬到先輩的墳前,燒紙,放炮。重新挖些土把墳蓋好。然後,祈禱,點燃燈籠。就離開了。祭祀活動完成了。


勤學秀才


我是湖北大冶的,我們大冶過年的習俗各地不同,正所謂"一去三五里,各處一鄉風"。所以別處的我不說,我只說說我們灣的情況。

在我很小的時候(五六十年代),我們灣在農曆十一月下旬就有人家要準備過年的物質了,所以過年是很隆重的。我們一般春節是三天,即頭年大年三十到次年正月初二。這三天晚上每間房子都要點通明燈,且每夜點燈時要放串鞭炮。大年三十最隆重,中午辦一桌豐盛大餐,吃飯前家主先帶著兒孫輩到祖堂去祭祀祖先,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家的都要上桌),放一掛長鞭炮,互相祝福後才能始吃飯。中途長輩會給晚輩年紀小的分發壓歲錢。晚上火炕要燒四季青樹的樹蔸火,一家人圍在火邊吃零食守歲。一般要坐過轉鍾(半夜十二點以後)。笫二天大年初一,各家早早開門也要放一串長鞭炮,然後過早吃丸子。小孩子吃過早後成群結隊挨家挨戶拜年。各家會給孩子們一些自制的土產零食,如苕角,米泡,蕎麥脆之類。大人見面也互相祝福新年。第三天年初二才出門去給舊年有親人去世的親友家拜年。我們的說法是"亡者為大",如果這天你不去就表示以後兩家不來往了。一直要到第四天(初三)才正式開始拜年。表示年己過,親朋好友新年笫一次互相走動。一般要二三天拜完,(親戚朋友多的才能推遲)有"拜到初五六有酒沒得肉"的說法,也有因故延遲的,人們互相諒解,有"有心拜年,端午不遲"的說辭。

年過後,緊接著春節的餘波就是元宵節了。我國的元宵節是正月十五,這大家都清楚。但我們這塊小地方(方圓幾里之內)的灣子元宵節也有三天,即從正月十三曰至十五日。這三天和春節一樣晚上各房子要點燈。但十四曰才算正節,晚上要遊鼓鑼,催炮子。又隆重又熱鬧。就是十四吃過晚飯後(我們這裡沒有吃元宵的習慣),全灣的人集在一起打著大鑼大鼓挨家挨戶催炮子,各家各戶像賽興一樣放許多鞭炮,(後來又加了煙花)各家少的也要放幾百元的,多的就沒法說了,只要是房孑都要游到,房主也要放到,是不允許漏掉一棟一戶的!這是規矩。到十五反而不是很重要的了。但我們這地方元宵節是沒有誰祭祖先的!倒因為是十五,有個別信佛的會去拜一拜菩薩是真。

當然,今年的春節和元宵節都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而失去了自古以來的歡樂與喜慶的氣氛,禮節與儀式也都從簡取消了。


有靈通


中國民間元宵節最主要祭祀祖先的風俗是“燒門神紙”,也就是送祖先的神靈歸位,這也意味春節正式結束了。

元霄節民間很多地方稱為過小年,與臘月二十三的過小年同被稱為節春前後的兩個小年。臘月二十三的小年是春節的開始,正月十五的小年是春節的結束,實際上就春節的前後兩條界線。

(元霄花燈)

俗語說:“燒了門神紙,各人出門尋生死。”意思是過完年了,家裡過年接回家的祖先也送走了,不要再沉浸在過年的氣氛裡啦,各行各業的人該幹嗎就幹嗎去。

那什麼是燒門神紙呢?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祖先接回家裡來過年,因此,民間的除夕是家庭祭祖中最隆重的儀式,之後,在正月十五以前,每天的早晚都要點油燈(蠟燭)和香供奉祖先。到了正月十五的傍晚,家裡要準備一桌菜餚,祭祀過後,將祖先送出門。除夕祭祖一般在堂屋的神龕下面燒紙錢,十五時要在堂屋門口燒,是一種送神的儀式,所以稱為燒門神紙。

從大年初一開始,在堂屋裡放炮的紙屑一般不能往外掃,而是要往裡掃,堆放在神龕邊的角落裡,在燒門神紙的同時,要把這些紙屑撮出大門口燒掉。

(元霄祭祀)

燒了門神紙後,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飯。過小年也就是這個意思。正月十五在古代春節中是春節的收官之節。此風俗一般保存在中國民間一些邊遠的地區,是古老春節的一種延續,而經濟發比較發達的地區,春節結束得早,一般在正月初五時候就將堂屋內的垃圾往外倒,稱為“破五”,什麼要“破”,就是因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提前結束春節,打破過去春節太長的傳統。到了初六,該開工的就開工,該開市的就開市。因此,全國很多地方也就沒有正月十五小年這個概念,稱之為元霄節,晚上為鬧元霄。

如今,除了老一輩人還記住正月十五送祖先、燒門神紙外,很多年輕人已沒有這種觀念,不是把正月十五看成是春節的一部分,而是把其看成一個單獨的節日,即元霄節,因為現在的春節沒有那麼長,一般不再過到正月十五。於是各地就有了與元霄節有慶的豐富多彩的風俗,這裡我就不贅述了。


關山聽風


今年的元宵節是我懂事以來過得最平淡的一次,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全國,國人為避免傳染不得不禁足家中,對比往年熱鬧非凡的元宵節,今天未免有點五味雜陳。對於疾情,每個人都很擔憂,如非典一樣,都是因動物惹的禍,對此我希望大家引以為戒,禁食野動物。我相信國家有能力終止這次疫情,在此我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迴歸主題,我的家鄉廣東吳川市在元宵節並沒有祭祀祖先的習俗,但有鬧元宵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市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元宵節為民俗文化的盛會。

我市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元宵節為民俗文化的盛會。

每年元宵節期間,我市的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蕩蕩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遊飄色

飄色是運用力學原理,以鋼筋作支架,將化好裝的人物固定在支架上,再用華麗服飾作掩蓋,形成生動奇巧、妙趣橫生的立體造型藝術。

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隱蔽藝術”的吳川飄色,始於清代,初時只是用轎子抬著化裝人物上街遊行,幾經改革,現已成為高尖藝術。

飄色,在我市的梅菉、黃坡、吳陽等地流行。改革開放後,這傳統藝術煥發新貌。每年元宵期間,黃坡沙崗、圩尾,城區的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居民和吳陽霞街等地都裝扮飄色出遊。

飄色取材於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如《遊湖借傘》、《穆桂英招親》、《白蛇傳》等,現代題材有《紅色娘子軍》、《奧運冠軍》、《排球女將》等。

吳川飄色不斷推陳出新,抬著式改為輪車式,一飄發展到多飄,如《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等由多人組成,有的多達10多 人。

捏泥塑

吳川慶賞元宵有製作泥塑展覽的傳統,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發展,可追溯到梅菉發達的磚瓦陶瓷器工業。

相傳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間,梅菉瓦窯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磚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觀眾。此後,梅菉在元宵期間就普遍開展泥塑展覽活動,這些泥塑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神話故事以及喜慶風俗的片斷。

改革開放後,吳川恢復元宵活動,梅菉頭人在大街小巷製作泥塑數十套展出,吸引遊人欣賞。後來,隔海、沿江路、江心島在元宵時也製作泥塑展出。現代的泥塑形象比人大些,彩色,配以佈景、燈光,宛如一臺舞臺藝術。人物形象逼真生動,栩栩如生,引人入勝,題材廣泛,既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也有地方名人、地方典故。

吳川泥塑造型優美、塑工精細、形神兼備,是頗為精美的藝術品,蜚聲海內外。2007年,吳川泥塑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行花橋

梅菉是水鄉,鑑江、袂花江、三叉江三江匯合。地處北岸的上隔海,出入圩鎮要靠小舟,極不方便,人們渴望有座橋連接兩岸。

傳說唐代某年元宵,洪水暴漲,即將吞沒村子之際,一位仙女下凡,一拂袖,一道彩虹架在江上,挽救鄉村中居民。從此,每年元宵,村裡人便在江上架起花橋,感謝仙女救命之恩。這僅僅是傳說,事實上,隔海人最初架的花橋是將幾艘木船固定成浮橋,但因橋面窄,過去男女授受不親,人們便架兩座花橋,分男女而行,女的裝飾鮮花、燈籠,這便是今天花橋的雛形。

1974 年,隔海人在江上建起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隔海橋”,改革開放後,民間活動復甦,隔海人在橋上打扮,裝上白菊花、紅菊花、書畫作品、氫氣球、綵球,成了貨真價實的“花橋”,供遊人過橋鬧元宵。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晚,踏著夜色,遊人傾城而出,擁向花橋。

年例

年例,即年年有例,是指每年都舉行的群體大型祭祀活動,粵西地區人民將其稱之為“年例”。年例是以敬神、遊神、擺宗臺(做醮亦稱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介紹這麼多,你有機會可親身體驗一次,包你留戀忘返。

希望能幫到你!


高春超


正月十五鬧元宵,在鄉下還是很熱鬧的。

早上全家圍坐一起,團團圓圓吃元宵。接著村裡的秧歌隊踩高蹺、跑旱船,敲鑼打鼓的在村街裡扭起來。最後面的壓軸戲是“抬閣”。

抬閣由三層人物組成,底層均是彪形大漢,如:紅臉關公扛大刀,二層是大刀上站立一人手挽花籃,三層是花籃上又立一女子。往往是三層的均由八九歲孩童扮上,前進中扭動雙臂,長袖飄飄。遠看如天神下凡,福祉人間。

傍晚時分,開始點天燈,放煙火,打鐵花,整個村子一片火紅。天燈,又叫孔明燈。有不少地方是將孔明燈放升空中,高高飄去。老家人捨不得,卻是在院子裡聳起高杆,通過滑輪把大紅燈籠拉上高空。

此刻家家院門四散八開,門兩側石墩子上,點亮了面做的獅子燈,豬圈羊圈上有豬燈羊燈,糧囤上是貓燈,水缸裡放魚燈。老祖宗族譜供桌上是一溜長明燈。孩子們提著各種各樣的小燈籠,哪裡熱鬧往哪裡跑。一片燈的光明。

放煙火、打鐵花,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的強項。光了脊樑,禿腦門上畫了個“王”字,虎視眈眈,龍騰虎躍。他們拎起裝滿炭火的鐵籠,猛力旋轉,砸到地上牆上半空中,迸發出一朵朵一串串火花……男子漢的勇猛、機智、果敢,每每都助推了姑娘們大膽地來個“拉郎配”……

過去了的那些個年的正月十五,留給今日的只有難忘的記憶。七老八十之後,或許也難以忘懷。


王明昭作品


 元宵節祭祖的習俗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這一天,按習俗民間在家裡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頭,祈福保佑。因此“上元節”是祭祀鬼魂的重要節日。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上墳掃墓要注意什麼

  必備供品

  香燭、紙錢、水果、點心、素酒。

  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

  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

  最好身上帶一些紅色

  去墳地之前,最好在衣著方面有所準備,身上穿一件紅內衣、紅襪子,或者是紅帽子等。

  墳地的陰氣重,特別是在十月一這樣的日子,陰氣更重。遵照紅色辟邪的講究,身上帶紅有助於自身平安。

  身弱者佩戴護身符

  命理比較弱的人,最好不要單獨一人去墳地,最好請身旺的人士陪同。特別是需要合葬、遷墳的話,最好預先有一些防護措施。

  有條件的,可以請其他人代為在墓穴中撿拾先人骨殖等,減少自己在墓穴中的時間。而佩戴請專業人士畫就的護身符,可以增強自身陽氣,保護自己不受墳地陰氣所侵。

  虔誠行禮,昭告先人

  下跪,上香,焚化紙錢,行大禮祭拜,告訴先人並非子孫不孝,翻屍倒骨,而是出於某某原因,不得已需要驚動先人,懇請先人諒解,福廕後代。也就是說,告訴先人準備在墳地做什麼事,為什麼這麼做,希望先人保佑,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比方說,有的是因為墳地塌陷、進水等,需要休憩的,有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需要遷墳的,有的則是需要合葬的。不論哪種情形,都應該在破土之前,舉行儀式,為驚擾先人安息而向先人告罪。

  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習俗一:鬧元宵猜謎

    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正月十五習俗二:正月十五吃元宵(湯圓)

    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習俗三: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正月十五習俗四:看花燈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動是看花燈,到了元宵節之夜的夜晚,人們舉燭掌燈,結伴而戲。特別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在今天的燈市口、鼓樓、大柵欄一帶,更是花燈薈萃,放花燈、賞花燈,燈火通明,“燈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正月十五習俗五: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正月十五習俗六: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正月十五習俗七: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正月十五習俗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於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小妖孽


我這裡是元宵節當天的下午5點鐘左右要去祭拜祖先,在我們這裡元宵節祭拜祖先稱為《送燈》就是買點紅色的蠟燭,在買點燒紙和紙錢。

在我們這裡是一個大家庭的男的都要去,大小都要去。然後拿個鐵鍬挖一個小坑,把蠟燭放進去點著,給祖先說今天正月十五里,看燈吧!在把燒紙和紙錢點著。下面開始給祖先磕頭,磕三個。今年我們這裡不讓放鞭炮,今年就沒有買鞭炮。以前是讓放的,以前都是在燒紙的時候把鞭炮點著。這就是我這裡元宵節祭拜祖先的規矩。


董不好


上元節——陰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又稱元宵、元夜、元夕。源出於道教。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一“元宵”:“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中古以後,我國有元宵張燈觀賞的風俗,所以又稱“燈節”。觀燈之俗,宋時最盛。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汴京(開封)元宵節的情況時說:“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南宋元宵節更是盛況空前,據宋周宻《武林舊事》卷二記載,首都臨安(杭州)到處搭建燈山,又有數十個舞隊在燈市上游行表演,由官府支給賞錢。士女觀者如雲,往往通宵達旦。元宵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觀燈之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文藻巧翁


祭祀祖先,一般都是在春節丶清明節丶中元節丶寒衣節四節進行,人故後除燒七七紙丶三年換孝紙外,還有燒九年紙或忌日祭祀的。但春節的祭祀只是在除夕這天,元宵節再無祭祀習俗。


奇疆6688


在河南省信陽市如商城縣、光山縣、潢川縣等即常所說的豫南地區與其他地區賞花燈猜燈謎的過節方式不同,這裡則流行著另一個與燈有關的風俗——上墳送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