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願山河無恙;向春而行,願人間福德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元宵節,在古代又稱“元夕”、“元夜”、“上元節”、“春燈節”,民間又俗稱“正月半”。


正月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古人常稱為“元月”,又稱夜為“宵”,每月的十五日為月圓之夜,而正月十五日是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節”。


今年的元宵節,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而有著特別的意義,尤其得厚重而深刻。


今夜,亮起萬家燈火,但願山河無恙。


從此,人們向春而行,同願人間福德。


元宵節 | 萬家燈火,願山河無恙;向春而行,願人間福德


萬家燈火,願山河無恙


正月十五月兒明,家家戶戶鬧花燈。


花燈是元宵節的重要標誌,這一天家家張燈結綵,人們賞月賞燈。


張燈的習俗與神靈崇拜有關。


元宵節最初起源於對“太一神”的祭祀。太一神在遠古是太陽神,掌控宇宙的至尊之神。


萬物生長靠太陽,先民在初春祭祀太陽神,用燈火來娛樂神。


道教產生以後,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合起來稱為“三元節”。


元宵節張燈習俗來源的另一種說法和佛教有關。


佛教用燈來供佛,把佛法流傳稱之為“傳燈”,認為燈火的照耀有兩種妙用:一是照破人世的陰暗;二是顯示佛的光明,以照破芸芸眾生的煩惱。


傳說佛祖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顯出神通,降伏神魔。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元宵節張燈就慢慢成了風氣。


元宵節張燈供佛,是啟示人們點亮心燈,驅除黑暗,用智慧照亮人生,自利利他,造福社會。


燈是光明、喜樂、憧憬和希望的象徵。


心是身上的燈,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心若光明,世界就光明。


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錢理群先生說: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會遇到很多黑暗。要戰勝黑暗,就必須喚醒內心的光明。


心中有燈的人,既能照亮自己,也能溫暖別人。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惶恐、不安、焦躁。


但那些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勇士們,不顧生死,不計報酬,向著最危險處逆向而行。


還有那些捐錢、捐物、通宵達旦加班、不厭其煩宣傳防疫知識的“普通人”,你們默默付出的模樣,卻在別人眼裡閃閃發光。


無論多麼恐慌,我們仍會因那些人世間的溫暖,重獲信心。


遠望別人的光亮,也要點燃自己的心燈。


我們無法左右別人,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做一個怎樣的人,扛起自己身上的責任,做好自己的本分,永遠樂觀積極,永遠溫暖向上,永遠心中有光。


我們在今天不妨許一個美好願望,只願疫情早日結束,山河無恙,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中華大地生生不息。


元宵節 | 萬家燈火,願山河無恙;向春而行,願人間福德

向春而行,願人間福德


元宵節又是道教的上元節,正月十五是天官的誕辰。


天官就是紫微大帝,掌握人間命運,主持生死善惡公道,每年正月十五親臨人間巡察善惡,賜福給凡間,保佑世人平安。


過去民間貼對聯,上聯“吉慶有餘”,下聯往往對“天官賜福”。


古代元宵節還有“走三橋”的風俗,在這天晚上,婦女結伴出遊,見橋必過,至少要走三座橋,據說可以強身祛病,也叫“走百病”。


古代婦女困居閨房,是不能隨便出門的,“走百病”的習俗使難得有戶外活動的婦女,好好鍛鍊一下,有益於健康。


願被瘟疫感染的患者們都能早日康復,祛除百病,皆可健康平安地與親友們相見。


古往今來,人們已習慣了將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遙寄於那輪圓月。


那圓圓的月亮,懷揣著他鄉的離愁,也承載著親友團聚的歡樂。


元宵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天上月圓,人間團圓。


萬家燈火夜,千里共良宵。


月圓之夜,給人一種祥和美滿的福緣,寓意生活就像天上的月亮,圓滿美好!


正月十五吃湯圓(元宵),是由來己久的習俗。湯圓是圓月之形,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在與家人共享美味湯圓(元宵)之時,請不要忘記,有多少人已經再也無法享受與家人的團圓,他們中,有因為提前預警疫情而訓誡的勇者“吹哨人”,有在交通卡口連續工作了38個小時累倒的幹警,還有更多不知名的普通患者……


更不要忘記,還有多少人正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傾盡全力,爭分奪秒從病魔手裡搶回更多生命。雖然不知道你們是誰,但我們知道,你們是為了誰。


不管寒冷還有多漫長,不管2020年開頭有多難,請務必相信:春已至,它會帶來如約而至的一切美好。向春而行,福德終將充滿人間。


如汪國真在《只要明天還在》裡所說:


只要春天還在,

我就不會悲哀;

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