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有“五慎”,嚴格自律修身精進

何為“五慎”?是為慎初、慎獨、慎染、慎微、慎終。

一個慎字,可看出是從對自己的要求出發,從對自我的約束出發,從內心的警示出發。古時儒、道、法等學派都極力推崇這種強烈的自律意識,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思想遺產。

為人處世有“五慎”,嚴格自律修身精進

慎初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慎初”,顧名思義,就是戒慎於事情發生之初,在思想上築牢“第一道防線”,不存僥倖之心,一經發現不良思想苗頭和出格行為,必須及時制止,避免誤入歧途。

明代王廷相講過一個“轎伕溼鞋”的故事(明代張瀚在《松窗夢語》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張翰初任御史,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廷相,王廷相給張翰講了一個乘轎見聞,說他乘轎進城遇雨,一轎伕穿了雙新鞋,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乾淨的路面走,“擇地而行”,後來轎伕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裡,此後便無所顧忌地踩下去,由此便“不復顧惜”了。王廷相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翰聽了這些話,“退而佩服公言,終身不敢忘”。此後,他一直嚴謹從政,清廉為官,官至吏部尚書,名留青史。),由此感悟“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心理學上有一個類似的“門檻效應”,就是如果一個人能一隻腳跨進門檻,那麼整個身子再進來也就不難了。很多人在事情發生後悔恨“何必當初”,其實如果能在開始就做到“慎初”,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境界了。

為人處世有“五慎”,嚴格自律修身精進

慎獨 ——“君子慎其獨也”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中國曆代文人學士受“慎獨”思想的影響頗深,都以此來砥礪標榜,作為修身進德的重要目標。

清末重臣曾國藩有著名的“日課四條”,就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之中,慎獨是根本,其他三條是枝葉。還有“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的駁“暮夜無知者”論,以慎獨精神成為進德修業的典範。在網絡世界日益充斥現實的現狀下,道德規範在虛擬的社會中往往失靈。這就更需要我們發揚慎獨的精神,面對現實進行更深層次的道德內省和道德自律,自覺進行自我約束,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律情操。

為人處世有“五慎”,嚴格自律修身精進

慎染 ——“故染不可不慎也”

古篇《墨子·所染》記載了一段故事。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社會是個大染缸,真善美、假惡醜同時存在,必然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清朝末年,蔡公時慨於國事艱危、民生疾苦,曾與好友組成“慎所染齋”,意在不僅不要被環境腐化,還要改造環境。“慎染”,就是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主動接受良好環境的影響,涵養正氣。

為人處世有“五慎”,嚴格自律修身精進

慎微 ——“慎微防萌,以斷其邪”

漢代哲學家王符說:“慎微防萌,以斷其邪。”可見,慎微,是防止貪慾萌生、斬斷邪念必須堅持的操守。

慎微,要慎小事小節。不慮於微,始貽大患;不防於小,終累大德。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叫“溫水效應”,先把青蛙放入沸水中,青蛙受到強烈刺激,拼命一跳,於是挽救了自己。再把這隻青蛙放入涼水中,再慢慢加熱,青蛙在水裡悠閒自得,當水溫過高想跳出來時,已跳不出來了。人們往往對疾風暴雨式的腐蝕可以抵禦,但對潤物細無聲式的侵染,卻會習以為常,對此,要引以為戒。

為人處世有“五慎”,嚴格自律修身精進

慎終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在《道德經》有言:“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換言之,若想不功敗垂成,就應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慎初是善終的前提,但慎初者不一定就能善終。所以,“慎終”也是為人處世,做人做事應當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慎終是防止“功敗垂成”的關鍵。曾國藩曾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說:“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殊多,三恥也。”

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曾國藩這段話總的意思是說,我們做任何一事情,必須用全部精力去做,全神貫注這件事,要鍥而不捨,不鬆懈,不見異思遷,要有始有終,堅持到底,否則,一生都不會有所成就。

古語有云:“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這是很樸素的道理。為人處事,我們要“有恆”, 若想不功敗垂成,必須要有“行百里半九十”的精神,做每一件事在行將完成時要仍像開始時那麼認真、謹慎、堅持不懈,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漸行漸遠,慎終若始。 一個懂得“慎”的人,不一定就是“完人”;但是一個不懂得“慎”的人,一定是“瑕人”。慎初、慎獨、慎染、慎微、慎終,作為人格的主動內省自律方法,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對於每一個社會人,都是一劑治病防病的良方,護

我們安得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