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餐飲行業是不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


因為疫情大家不能聚集性消費,所以餐飲業確實受到了影響。但如果說餐飲業因為疫情整個面臨崩潰的局面,有些危言聳聽。可能確實有些餐飲品牌會因為自身業務和外界因素出現大問題,但餐飲業作為最剛需的行業,難言會因此崩潰。

如果我們從各種企業的成本構成和因為疫情停業或不能正常開展工作實際損失來看,餐飲業不是損失最嚴重的,那些依照勞動法正常給員工繳納五險一金的公司,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損失可能更大。

我們從用工制度的不同來看,餐飲業大多是彈性用工制,除了少數已經IPO或者準備IPO的餐飲公司會做合規繳納員工的五險一金之外,大多數餐飲公司為員工繳納的社保等等都沒有那麼多。

最近我們調研的一些餐飲企業,在疫情來臨後,他們和一些員工商量類似「停薪留職」的解決方案,這些員工又無法如期返回大城市工作,所以在接受不工作不拿工資的方案時相對爽快。但小微企業的員工都是按照《勞動法》籤的合同,疫情期間也不能隨意裁員,公司的支出只增不減。

除去員工成本,餐飲企業最大的支出是房租。針對這塊損失,比如萬達、華潤等地產公司也也出臺了部分減免了餐飲企業的房租舉措,受益的部分企業也有一部分止損。

還有一塊損失是因春節期間年夜飯收入,以及為了春節餐飲所做的生鮮備貨。年夜飯這塊,除了管控比較嚴格的上海等一線城市,退訂率比較高,其他地方年夜飯的履約率還好。生鮮庫存這塊,目前我們看到很多餐廳也陸續擺攤出庫存,加之一線城市的用戶也遭遇了買菜困難,正好也幫忙消化庫存。另外,很多餐廳用外賣業務彌補堂食業務的損失,總體損失也在減少。

我們從自己被投公司的情況來看,快餐式餐飲因疫情受到的衝擊沒有體驗式餐飲如海底撈等品牌大。一個原因是快餐更剛需,又是單人消費形態,所以疫情後應該可以在各種業態內最快恢復。另一個,因為關店的原因,快餐企業可以售賣自有品牌的半成品,順應疫情期間的消費者需求,條件許可可以開店後可以馬上接入外賣業務。

所以餐飲類企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會是那些已經IPO,或者為IPO剛剛完成合規但尚未IPO,員工成本無法降低的企業。大量的沒有上市規劃的中小餐飲企業,受到疫情的衝擊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大。

我預計,那些高標準化、工業化的連鎖快餐企業,短期看疫情帶來的風險可控,疫情結束後可以迅速恢復。另外,疫情後消費者對餐飲消費的安全要求會更高, 品牌連鎖的快餐型消費機會會更大。


越是特殊事情,越需要理性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