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在我們小縣城,每年過年街上都是人山人海,疫情之後,現在街上的店鋪幾乎不開門,行人更是屈指可數,大家只能呆在家裡,很多人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關於疫情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費斯汀格法則”,是指:在每個人的生活現狀中,有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面對周圍人對疫情的關注和反應程度,以及各大網站的熱搜榜單裡的疫情,在這種四面鋪天的“<strong>轟炸”信息中,馬太效應顯著,人們往往會開始胡思亂想。

01面對疫情,為什麼人人都會焦慮?

前幾天 ,黃磊因為一條微博成功登上熱搜。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他說到,

好久沒有更新,突然就到了二月,一月如此的不平靜,讓人有些灰暗,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大家要儘量開心起來,正能量! 這段時間和大家一樣,宅在家裡能做的事情,就是做飯,陪伴,捐助,跑步,關注新聞,等待好消息。 不焦慮也不要負面,這是一次考驗,我們一定能挺過去!祈福,天佑中華!也願你們都安康!

在這篇微博下,很多人網友說,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一位網友說出了自己的<strong>焦慮點,我覺得:特別接地氣,這也是大多數心裡焦慮之所在。

不焦慮的有多少人呢,像我們餐飲業,就靠這個小吃店一家人生活,貸款要還,孩子吃奶粉尿不溼要用,房租馬上三個月兩萬塊要交了,哪裡不愁啊,不開工就沒著落啊,只求疫情快點過去,天下太平。

是啊,這就是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寫照。房貸、車貸、孩子奶粉尿布錢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開銷中必不可少的,既在眼前,也在眼下,作為普通百姓面對生活的壓力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其實不管是從生活條件上還是從生活用品上,人們都存著某些方面的焦慮。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比如,這次從疫情爆發之後,很多人開始搶購口罩、大米、醋、消毒水等等。為什麼會這樣?這個搶購行為的背後,提示了兩點。

一、恐慌是導致焦慮的因素

從馬斯洛理論的六個層次理論來說,處於底層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安全需求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睡覺等,也包括我們需要用到的生活用品,這是最基本的保障,假如這些東西造成<strong>瘋搶,那麼人們的安全需求就得不到滿足,自然就失去了安全感,導致<strong>恐慌。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比如大米,口罩,消毒水等這些東西,我們是無法通過個人技能進行實時的自我創造,所以我們開始焦慮,生活必需物品都買不到,更不用說我的生活附屬品(比如車貸、房貸)的繼續運轉。

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在他的世界中感覺到某種威脅而失去安全感,而對此又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焦慮就產生了

所以,面對疫性,各種物料短缺的情況下,人人都有可能產生焦慮的行為。

二、焦慮產生背後的從眾心理

為緩解生活物品的焦慮,大家都會進行各種瘋搶,這其實是從眾心理作用。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所以,也就產生了疫情一上來,身邊很多人都在做一件事比如買米,買消毒水等等,不管是否有用大家都會紛紛效仿的原因。

02負面情緒對人體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無能感》一書中提出"無能化"概念,是用來描述現代人失去勇氣而一味選擇被動依賴。

在這次疫情中,很多人每天看著數據往上漲,各種物資的稀缺,以及長期呆在家裡的自我懈怠精神,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很多人會產生負面情緒,心裡往往都會這樣想:

  1. 這耽誤的一個月,很多東西都沒法運轉了,該怎麼辦?
  2. 疫情下公司的財務危機,是否影響到員工的收入和升職?
  3. 未來是否應該家裡常備生活用品,以防患未然,等等。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也叫負面情緒。

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負面情緒對身體傷害主要有二點:

一、隱性傷害——內傷

如果一個人心理長期存在負面情緒,比如無法積極參與工作中,對任何事情都產生不了興趣,每天吃完就睡,睡完就吃,整個人精神煥發著一股“喪氣”,長此以往,情緒得不到任何的釋放,那麼

久而久之就會憋出<strong>"內傷",比如情緒暴力,表情暴力等等。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談到:人的情緒是可以互相傳染的。

擁有負面情緒的人不僅影響了自己,也會影響到家人的正常生活,甚至會把負面情緒轉嫁給親人身上。

二、顯性傷害——外傷

英國心理學家研究對六萬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中近15%的人有心理問題,女性要比男性多。

心理學家指出,一般人口中約有15%-20%的人有情緒障礙、心理困擾。

研究證實,很多疾病都與情緒有關,比如常常恐懼、焦慮、緊張的人,能夠引起大腦皮質和丘腦下部興奮,促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分泌增加,導致全身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血壓上升等等。

總而言之,負面情緒不管是從精神層面還是身心健康來說對人的傷害還是相當大的,那麼,我們的生活需要繼續,我們也應該擁有強健的體魄,我們更應該從疫情中走出負面情緒,不消極,不焦慮,樂觀對待眼下的每一天,對疫情事件保持樂觀的心態,對生活保持向上的態度。

03如何做到不焦慮、不負面?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後,短時間內全國以至於全球的目光都聚焦於此。

關在家裡的日子,是特別無聊,除了電視,手機似乎沒有別的樂趣了,不安的情緒隨之而來,那麼作為普通百姓,如何做到不焦慮,不負面,我覺得應該從這三方面做起。

一、保持心情安靜,控制不良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種防禦機制,當人有挫敗感時,會將對不安全對象的心理內容轉移到安全對象上。

面對速度的役情變化,當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之時,可以試著通過參加體育鍛煉,使自身處於一種大汗淋漓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放鬆自我的過程。也可以通過想象、憧憬一些美好的事物,讓自己能夠身心愉快,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保持心情安靜,控制不良情緒,避免精神緊張和不良刺激,可以試著在家緩解身心的娛樂活動,比如學畫、習書法、種花養鳥、下棋、欣賞音樂。也可以通過睡覺、洗澡、泡澡、桑拿、按摩等生理享受來忘卻負面情緒,趕走心中的不安和焦慮。

二、製作一份美好時光日誌

在《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方法——記錄“美好時光日誌”。

美好時光日誌應該包含兩個元素:

1,記錄活動:哪些活動讓你投入並且感到能量充沛?

2,反思:哪些活動讓你覺得有收穫

也就是,每天記錄自己的日常活動,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中去,比如看書、看電影、運動等等,然後反思自己在這項項目中所收穫的東西,比如,新的認知、新的感悟或是新的體驗等等,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通過多麼複雜的程序就可以辦得到的。

在疫情居家的日子裡,大家不妨都給自己做一份美好時光日誌,不僅可以打發時間,也可以發現生活之美,世界之美。

三、對生活和未來充滿期待


黃磊:面對疫情應該保持不焦慮,不負面|心理學告訴你,這是對的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在當前疫情嚴重的情況下,我們每天可以看些<strong>正能量的新聞或啟示錄,比如中央電視臺的各類醫學訪談,通過科學的視角來解讀疫情中的種種疑慮,信任專業的醫護人員,<strong>打消不安的情緒,期待疫情的好轉,才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新的希望和期待。

當我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些正能量的訊息之後,我們對任何事的看法不再抱著負面情緒,而是內心會試圖通過一些正能量事件來引導負責情緒,甚至走出負面情緒。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過"補強法則"。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回饋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

當我們面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之時,那麼我們的行為會<strong>本能性地趨向參與生活中的積極事項,人都是這樣的,當我們的正面行為得到正面回饋時,我們都會一直從事正面行為,那麼所謂的焦慮和負面將遠離我們。

那麼,在接下來居家的日子裡,願你我都能夠正能量多一些,不焦慮,不負面,積極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未來,因為困難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相信中國,相信自己!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諮詢師,書裡看人生,影中品百態,筆端抒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