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在我们小县城,每年过年街上都是人山人海,疫情之后,现在街上的店铺几乎不开门,行人更是屈指可数,大家只能呆在家里,很多人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疫情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费斯汀格法则”,是指:在每个人的生活现状中,有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面对周围人对疫情的关注和反应程度,以及各大网站的热搜榜单里的疫情,在这种四面铺天的“<strong>轰炸”信息中,马太效应显著,人们往往会开始胡思乱想。

01面对疫情,为什么人人都会焦虑?

前几天 ,黄磊因为一条微博成功登上热搜。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他说到,

好久没有更新,突然就到了二月,一月如此的不平静,让人有些灰暗,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大家要尽量开心起来,正能量! 这段时间和大家一样,宅在家里能做的事情,就是做饭,陪伴,捐助,跑步,关注新闻,等待好消息。 不焦虑也不要负面,这是一次考验,我们一定能挺过去!祈福,天佑中华!也愿你们都安康!

在这篇微博下,很多人网友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一位网友说出了自己的<strong>焦虑点,我觉得:特别接地气,这也是大多数心里焦虑之所在。

不焦虑的有多少人呢,像我们餐饮业,就靠这个小吃店一家人生活,贷款要还,孩子吃奶粉尿不湿要用,房租马上三个月两万块要交了,哪里不愁啊,不开工就没着落啊,只求疫情快点过去,天下太平。

是啊,这就是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写照。房贷、车贷、孩子奶粉尿布钱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开销中必不可少的,既在眼前,也在眼下,作为普通百姓面对生活的压力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其实不管是从生活条件上还是从生活用品上,人们都存着某些方面的焦虑。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比如,这次从疫情爆发之后,很多人开始抢购口罩、大米、醋、消毒水等等。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抢购行为的背后,提示了两点。

一、恐慌是导致焦虑的因素

从马斯洛理论的六个层次理论来说,处于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安全需求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睡觉等,也包括我们需要用到的生活用品,这是最基本的保障,假如这些东西造成<strong>疯抢,那么人们的安全需求就得不到满足,自然就失去了安全感,导致<strong>恐慌。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比如大米,口罩,消毒水等这些东西,我们是无法通过个人技能进行实时的自我创造,所以我们开始焦虑,生活必需物品都买不到,更不用说我的生活附属品(比如车贷、房贷)的继续运转。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感觉到某种威胁而失去安全感,而对此又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所以,面对疫性,各种物料短缺的情况下,人人都有可能产生焦虑的行为。

二、焦虑产生背后的从众心理

为缓解生活物品的焦虑,大家都会进行各种疯抢,这其实是从众心理作用。

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所以,也就产生了疫情一上来,身边很多人都在做一件事比如买米,买消毒水等等,不管是否有用大家都会纷纷效仿的原因。

02负面情绪对人体的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无能感》一书中提出"无能化"概念,是用来描述现代人失去勇气而一味选择被动依赖。

在这次疫情中,很多人每天看着数据往上涨,各种物资的稀缺,以及长期呆在家里的自我懈怠精神,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很多人会产生负面情绪,心里往往都会这样想:

  1. 这耽误的一个月,很多东西都没法运转了,该怎么办?
  2. 疫情下公司的财务危机,是否影响到员工的收入和升职?
  3. 未来是否应该家里常备生活用品,以防患未然,等等。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也叫负面情绪。

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负面情绪对身体伤害主要有二点:

一、隐性伤害——内伤

如果一个人心理长期存在负面情绪,比如无法积极参与工作中,对任何事情都产生不了兴趣,每天吃完就睡,睡完就吃,整个人精神焕发着一股“丧气”,长此以往,情绪得不到任何的释放,那么

久而久之就会憋出<strong>"内伤",比如情绪暴力,表情暴力等等。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谈到:人的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

拥有负面情绪的人不仅影响了自己,也会影响到家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会把负面情绪转嫁给亲人身上。

二、显性伤害——外伤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对六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近15%的人有心理问题,女性要比男性多。

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口中约有15%-20%的人有情绪障碍、心理困扰。

研究证实,很多疾病都与情绪有关,比如常常恐惧、焦虑、紧张的人,能够引起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等。

总而言之,负面情绪不管是从精神层面还是身心健康来说对人的伤害还是相当大的,那么,我们的生活需要继续,我们也应该拥有强健的体魄,我们更应该从疫情中走出负面情绪,不消极,不焦虑,乐观对待眼下的每一天,对疫情事件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保持向上的态度。

03如何做到不焦虑、不负面?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后,短时间内全国以至于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关在家里的日子,是特别无聊,除了电视,手机似乎没有别的乐趣了,不安的情绪随之而来,那么作为普通百姓,如何做到不焦虑,不负面,我觉得应该从这三方面做起。

一、保持心情安静,控制不良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种防御机制,当人有挫败感时,会将对不安全对象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安全对象上。

面对速度的役情变化,当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之时,可以试着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使自身处于一种大汗淋漓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放松自我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想象、憧憬一些美好的事物,让自己能够身心愉快,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保持心情安静,控制不良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可以试着在家缓解身心的娱乐活动,比如学画、习书法、种花养鸟、下棋、欣赏音乐。也可以通过睡觉、洗澡、泡澡、桑拿、按摩等生理享受来忘却负面情绪,赶走心中的不安和焦虑。

二、制作一份美好时光日志

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方法——记录“美好时光日志”。

美好时光日志应该包含两个元素:

1,记录活动:哪些活动让你投入并且感到能量充沛?

2,反思:哪些活动让你觉得有收获

也就是,每天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去,比如看书、看电影、运动等等,然后反思自己在这项项目中所收获的东西,比如,新的认知、新的感悟或是新的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通过多么复杂的程序就可以办得到的。

在疫情居家的日子里,大家不妨都给自己做一份美好时光日志,不仅可以打发时间,也可以发现生活之美,世界之美。

三、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期待


黄磊:面对疫情应该保持不焦虑,不负面|心理学告诉你,这是对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在当前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每天可以看些<strong>正能量的新闻或启示录,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各类医学访谈,通过科学的视角来解读疫情中的种种疑虑,信任专业的医护人员,<strong>打消不安的情绪,期待疫情的好转,才会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

当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些正能量的讯息之后,我们对任何事的看法不再抱着负面情绪,而是内心会试图通过一些正能量事件来引导负责情绪,甚至走出负面情绪。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过"补强法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回馈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当我们面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之时,那么我们的行为会<strong>本能性地趋向参与生活中的积极事项,人都是这样的,当我们的正面行为得到正面回馈时,我们都会一直从事正面行为,那么所谓的焦虑和负面将远离我们。

那么,在接下来居家的日子里,愿你我都能够正能量多一些,不焦虑,不负面,积极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未来,因为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相信中国,相信自己!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子,心理咨询师,书里看人生,影中品百态,笔端抒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