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後凱:農村老齡化遠超城鎮,“互助式養老”有發展前景

“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問題在於重建設、輕管護,應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農村公共服務經費投入較少,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農村實用人才短缺,要推動資源向農村傾斜。”

近日,中央一號文件發佈,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採訪,就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這一主題進行解讀。他認為,今年的一號文件突出了“實”,務實是最大的特點,“要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很多保障措施都是很實在的,可操作性很強”。


魏後凱:農村老齡化遠超城鎮,“互助式養老”有發展前景

建立基礎設施管護機制

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針對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魏後凱指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在於重建設、輕管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了地方為主、中央補助的政府投入體系,但是地方政府主要是投入在建設上,管護嚴重缺位。今年一號文件就提出,‘加大成品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對農村公路養護的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農村人居環境公共設施維修養護進行補助’。”在他看來,關鍵要建立起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包括人員配置、資金投入等,“而不是說政府有錢、領導重視才管這個問題”。

“至於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特點。”魏後凱指出,其一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包括醫療、養老、公共文化等多個方面。其二是農村社會保障的標準和水平相對城市較低,距離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一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他分析,現在雖然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但是城鎮沒有工作的居民才參加這個保險,且這部分以農村居民佔絕大多數,而城鎮有工作的則參加職工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目前二者差距仍然較大;因此,今年一號文件提出,“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合理提高低保等社會救助水平”。其三是農村公共服務經費投入較少。魏後凱指出,目前農村居民人均佔有的公共服務經費遠遠不及城市居民。他舉例,2017年,全國村莊人均擁有的汙水處理設施的投入經費(按常住人口計算),僅有城市的20.8%,縣城的29.9%。

如何補足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的短板?魏後凱認為,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要引導社會資本,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立多元化供給機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是靠政府投入,但一些非基本的甚至基本的服務,比如農村網絡建設、垃圾汙水處理等,可以採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投資等方式,讓社會資本進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效果。”他同時指出,由於農村公共服務規模小、人口分散等原因,經濟效益遠不如城市,農村引入社會資本存在較大難度;因此,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三是以城帶鄉,推動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形成公共服務利益共同體,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今年一號文件就提出,‘穩步推進緊密型縣城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不僅醫療,公共文化服務也可以實現,比如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目前有一些縣圖書館已把鄉鎮圖書館(室)、農家書屋連接起來了。”

出臺推進人才振興意見

互助式養老有發展前景

在魏後凱看來,農村公共服務的人員隊伍也是一個突出短板。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收入待遇等方面的相對落後,導致農村實用人才短缺,無法滿足鄉村振興的需求。“因此,一號文件提出,‘抓緊出臺推進人才振興的意見’,十分重視。”

“以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為例,據統計,2018年全國村衛生室人員中,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僅佔0.7%,擁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僅佔0.6%,而且年齡老化相當嚴重,60歲及以上的人員比重高達23.7%。”魏後凱指出,很多鄉村醫生面臨收入低、行醫風險大、養老無保障、缺乏發展平臺等問題。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城市中小學教師、醫生晉升高級職稱前,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這一點很好,人才資源一定要向鄉村傾斜。此外,文件還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鄉鎮衛生院可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也是鼓勵村醫培訓進修,逐步向執業醫生轉化。”魏後凱認為,把人才留在鄉村,還要解決他們的住房、養老等現實問題,“比如一號文件提出,‘符合條件的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

“農村養老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農村的老齡化程度已遠遠高於城鎮。”魏後凱認為,應該建立多元化的養老體系。“目前以居家養老為主,其次是機構養老。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互助式養老大有發展前景,應該由城市向農村推進。”他介紹,互助式養老一般是由2-3名專業社工帶動,將社區老年人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開展互幫互助,是一種比較節省成本的養老模式。“近年來,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較快,結合農村社區開展互助式養老,是很好的探索。”

南方農村報記者 肖婉琦

策劃 王偉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