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蛇吞象”併購後負債總額已達367億 天齊鋰業如何扛過上市以來的最大危機

沒有什麼蛇可以吞下一頭大象,何況還吞了兩頭。

不計後果的併購狂歡,往往會使企業付出沉重的代價。勝利的喜悅與利益的誘惑,經常會使人失去該有的理智。這一點,在如今的全球鋰業巨頭天齊鋰業(002466.SZ)和它的掌門人蔣衛平身上,顯露無遺。

華夏能源網獲悉,2月2日晚間,天齊鋰業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預計報告期內虧損26億元至38億元。這一數據與天齊鋰業在去年10月在《2019年第三季度報告全文》中披露的數據(預計盈利8000萬元至1.2億元),形成了天壤之別。另外一個可以相比的數據是,2018年天齊鋰業淨利潤為22億元。

受此影響及疫情衝擊, 2月3日天齊鋰業股價“一”字跌停。

近幾年,瘋狂的收購下,天齊鋰業不斷催肥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債務的急劇上升,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天齊鋰業的負債總額為367.28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5%。

不過對於“操盤者”蔣衛平來說,他賭的是電動汽車熱潮下對於鋰礦的巨大需求。在全球汽車行業加速轉型電動化的當下,只要扛過去,能從債務泥沼中走出來,天齊鋰業必將迎來新一個巔峰時刻。

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預期下的“遠水”,能否救得天齊鋰業眼下的“近火”?

蔣衛平坐上“過山車”

公開資料顯示,天齊鋰業的前身是四川射洪縣於1992年創辦的第一座碳酸鋰工廠。2004年,天齊鋰業創始人蔣衛平收購了這家資不抵債的縣屬國企,將其更名為天齊鋰業。2010年,天齊鋰業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

在這之後,隨著國家汽車電動化政策的落地,鋰電池行業快速發展。下游需求急劇增長帶動上游鋰產品緊俏,鋰鹽產品一度出現供不應求局面,價格也隨之暴漲。

在蔣衛平的帶領下,這家起步於小縣城的工廠,抓住一切機會來收割行業紅利,迅速做大做強,同時在全球鋰業圈上演了一系列堪稱傳奇的併購大戰。

華夏能源網瞭解到,從2012年開始,天齊鋰業相繼收購了文菲爾德51%股權、天齊礦業100%股權、Galaxy Lithium International 100%股權、日喀則扎布耶20%股權、SQM 23.77%股權等境外公司,合計耗資約332億元。

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蔣衛平的兩次“蛇吞象”。2012年,蔣衛平經過精心設計,耗資40億元收購了鋰礦石巨頭泰利森,當時,天齊鋰業總資產只有15.69億元。到了2018年,蔣衛平更是耗資278億元成功收購了智利SQM23.77%股權,舉債高達35億美元。這一起併購案,也讓天齊鋰業順利躋身全球第二大鋰產品生產商。

然而,事情總有兩面,併購帶來的問題接踵而至。在2014年到2017年,,天齊鋰業業績經歷了火箭般的增速後,2018年增速出現大幅下滑。雖然營業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但淨利潤僅增長2.57%,扣非淨利潤同比則下降12.23%。

到了2019年上半年,天齊鋰業實現營業收入25.90億元,同比下降21.28%。這是公司自2013年來營業收入首次下降,也是上市以來營業收入降幅首次超過兩位數。另外,公司淨利潤僅為1.93億元,降幅高達85.23%。

對此,天齊鋰業解釋稱,2018年上半年,鋰化工產品的售價仍處於相對高位,從下半年開始,隨著行業供需格局調整,鋰化工產品價格發生較為明顯的回調,導致今年上半年鋰化工產品的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較為明顯。

實際上,在國家政策的大幅扶持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步伐越走越快,這也同時導致了過去幾年各路資本爭相投資鋰行業,導致出現產能過剩,加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需求減少,鋰產品價格下降在所難免。

面對下游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原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對華夏能源網(www.hxny.com)表示:“我國這些年動力電池產能大,但是不強,許多企業是在不知道動力電池是什麼的狀態下進入這個行業的,他們以為動力電池就是是把小容量鋰電池放大,或者是把小容量鋰電池並連起來用。這是問題的根源!因此,我們要調整思路才能做好動力電池”。

行業出現問題背後,是天齊鋰業面臨的嚴峻危機。

瘋狂收購“後遺症”

如果說行業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降是外因,天齊鋰業淨利潤大降與其瘋狂併購後財務費用暴增也直接相關,這是更棘手的內因。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天齊鋰業的負債總額為367.28億元。其中,有息負債高達336.93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5%。而2017年底,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僅為40.39%。公司財務費用也飆升至16.5億元,增幅562.75%。

為了緩解巨大的資金壓力, 天齊鋰業也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募資。

去年9月,天齊鋰業發佈配股募資申請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公司擬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過3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募資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擬全部用於償還購買SQM23.77%股權的部分併購貸款。

12月26日,天齊鋰業公告披露,配股計劃實施完成,共募集資金約29.32億元。然而,即便如此,29.32億元對於天齊鋰業的債務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如今,陷入債務危機的天齊鋰業,只能期待鋰電市場形勢能夠持續大好,唯有如此,外部資金才有幫助天齊鋰業走出“泥沼”的信心。從全球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趨勢看,鋰電行業前途不錯,這或許可以讓蔣衛平稍稍心安一些。

2019年,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趨勢越來越被全球各大傳統車企所接受。大眾、奔馳、寶馬、豐田、現代等無論是歐洲車企、還是日韓車企,都祭出了電動化的大旗。

2019年初,歐洲的政經兩界基本達成了共識,歐洲汽車工業要全面推進電動化。在這之後,一直處於觀望與質疑中的歐洲各大車企紛紛制定並宣佈了自己“瘋狂”的電動化計劃。

而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2019年6月,豐田汽車決定將之前制定的到2030年實現年產銷55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大幅提前到2025年來實現。作為一家在外人看來極度保守的“傳統車企”,豐田汽車制定如此激進的電動化戰略,基本上確定了全球汽車工業全面電動化的基調。

“如果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是真實存在的話,動力電池產業會越來越好!”王子冬做出預判說。

這對於天齊鋰業乃至整個鋰化工行業來說,是可以企盼的後天的太陽。

但與此同時,由於資本的追逐與補貼退坡導致的產能過剩還在加劇,鋰產品價格下降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關鍵階段,天齊鋰業首先需要解決好自家問題,要確保財務狀況不會進一步惡化,要確保資金上不會暴雷能夠順利撐過明天,否則就無法看到後天升起的太陽。

面對2020年的這場生死之戰,蔣衛平和天齊鋰業準備好了嗎?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