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專家建議利用手機信令或互聯網大數據開展精準疫情防控,是否可行?

蜀黍愛八卦


我國幾乎全民手機上網,據統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手機和App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必備品,電信運營商和各大互聯網公司等事實上掌握了大量公民的個人信息,特別是聯繫方式、地理位置和行蹤軌跡信息,這為利用大數據助力疫情防控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上述信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就不再是個人信息,其彙總後分析可得形成人群聚集熱點分佈以及人群跨區域流動等信息,對疫情發展預測分析、醫療資源調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對於重點人群,例如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利用其位置信息能夠有效地實施隔離等防護措施。同時通過數據回溯分析,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以儘早發現疑似病患、密切接觸者,也即是所謂的“接觸追蹤”,有助於及時隔離、切斷傳染源。

可以看到,相較於傳統的走訪、摸排、登記,將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運用於傳染病防控和監測,更加及時、準確,也更加有效。此外,大數據還有一個特點是可以不斷學習、更迭、完善,有利於更好的分析掌握疾病傳播規律,消除更多的“盲區”和“不確定性”,化“被動”為“主動”。在國外,也早就有利用通話明細記錄開展埃博拉病毒防控的成功實踐。


AI智慧


完全可行。

但需要嚴格限制使用場景及使用權限,注意保護公眾的隱私。另外一定要有足夠高的數據安全性,防止黑客攻擊,或者敵對國家竊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