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勤奮的學生越學越笨?

用戶64598321





啄木鳥131384685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就是這個問題所說的笨學生。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情況吧:

1.在小學期間我還算可以。在班級學習成績屬於中上等生。但上中學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初中升高中的時候考試科目一下增加了七門。課程學起來就感覺到有些吃力了。

2.初中是打好基礎的關鍵。但偏偏我所在的學校。是一家中專的附屬學校。後期因為教室短缺問題,導致在初二的時候只能上下午輪流上課,平時沒有教室上課。雖然初三的時候跟那個中專分家了,單獨成立了新學校,但由於在初二的關鍵期基礎沒有打好。平時只有上課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向老師提問題。老師也沒有時間給我們做問題答疑。

3.在80年代,那個時候還沒有課外輔導班,主要以校內以老師教學為主。在基礎不牢的情況下,初三的時候就感覺特別緊張,特別忙碌。

4.上高中之後,由於初中的基礎打得不太好,我讀的是普通高中。因此學起來也就更加吃力。天天忙個不停。其主要原因是基礎知識不牢。老師在課堂上把例題講明白了,我們也聽懂了,但是這課下做其他的習題時候就感覺分析的不到位,不太懂,做不會。我跟其他初中考上了的學生相比,明顯感覺到自己要比人家差一大截。成績最差的是數理化。沒有辦法在高一下學期的時候選擇了文科生。

5.我天生就喜歡歷史地理。因此學習高中歷史地理的時候。就感覺很輕鬆了沒有那麼難。因此,我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數學,英語和語文這三個主科。我的學習成績也慢慢的趕了上來,在班級當中屬於是中上等生。

6.在高中學習期間,家裡的父母給我們訂了大量的中學生課外學習刊物通過。通過這些刊物的閱讀無形當中也提高了自己做題,答題技巧和知識總結,進步很快。

7.高考的時候算是正常發揮吧,那年總分打了330分,那年的文科錄取分數線是360分,遺憾落榜了。後來自己複習了兩年,考上長春師範學院。

以上就是我的經驗分享,謝謝觀看。


步入健康情感正能量


有些學生真的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曾經帶過這樣一個學生,她高三,我給她輔導英語語法。我告訴她中學階段考察的時態主要有8種,其它的時態基本不考,即使考了也可以用我列舉的八種推斷出來,前提是要把我列的8種時態記住。結果第二天她來的時候,做了滿滿十幾頁的筆記,我問她這筆記從何而來,她說從語法書上抄的,我真的是目瞪口呆。她的英語成績很差,最基本的東西都沒掌握住,單詞和語法幾乎都不會。但是她卻把時間放在了更深更細,也不會影響她做題的東西。我經常跟學生說,讓基礎差的學生記太多東西,等於什麼都不記。這個學生的問題就是分不清主次,一把抓。


李春草


一勤天下無難事,業精於勤。古往今來,天道酬勤。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勤能補拙為人們津津樂道。

為什麼有些勤奮的學生越學越笨呢?

恐怕與學習方法密切相關。

在學習上,的確有這樣的學生,焚膏繼晷,惜時如金,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到了學習上,夏夜聽蟬鳴而手不釋卷,冬晨踏雪行而默背口誦。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本該敏而好學,成績優異,恰恰相反,卻愈發木訥遲鈍,反應遲緩。

這樣的學生整天在書山中攀登,在題海中嘗行,真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死學,蠻學,拼命學,卻從來不停下來進行總結和思考,頭撞南牆不回頭,把自己弄得精神晃惚,神經緊張

悶聲不響,心情悲傷,時時刻刻光啃書本,長久下去就象書呆子一樣。

所以學而不思則罔。一張一馳是文武之道,該學就學,該唱就唱,年輕人就得開朗奔放,只要心情快活,精力充沛,學到的知識就會永記不忘,就越有靈感,反應敏捷,思維活躍敏銳。這樣的勤奮不僅能夠補拙,還能夠反拙為巧。

對於那些坐折凳子,一味勤奮而不知養精蓄銳的學生來說,越學越笨也並不奇怪。


落霞孤鶩79674668


作為具有13年教齡的老教師的我,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還是做生意,要想成功,關鍵是開竅!

何為開竅?所謂開竅就是真正瞭解了事物的本質,明白了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規律,踏實認真的協助事物的健康發展。

現在我就從學習這方面細細說來!

要想學習好,必須學開竅了,否則越學越糊塗,越學越後退

語文,很簡單。字,詞,句,段,中心思想,作文六大塊。先說字,每個字都有很多不同的字組成,小學就學會一個字有哪些字組成就行。比如,鑫這個字有三個金組成。詞,就是組詞,小學就是詞語積累過程,到了中學就是積累後的運用,高中就是思想感情通過詞語的抒發了!在積累的過程中,死記硬背是萬萬不可取的,必須理解詞語的意思,所以小學不要怕慢,學校就是蝸牛漫步的過程!從一年級開始,發現詞語,記住詞語,理解詞語,到三四年級你就會發現突然開竅,好多新的詞語,不用查字典就能明白意思了,這就是詞語開竅了!再就是句子,段落都是通過一個慢動作來開竅的。對於作文,從一年級的課文就開始模仿著寫,你會發現到了五年級,所有題材的作文都模仿一遍了,你再寫作文的時候作文的模式自己就在你腦子裡凸出來了!

數學,更簡單。首先,從字面理解所學內容。比如,小數,小數小數,就是比數要小的數。分數,就是用把數分開的數!你會驚奇的發現,這種教學方法,三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依次學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的數學。這就是開竅!


嚮往的生活574


不是隻有勤奮就可以了的,勤是能補拙,但僅有勤奮是不夠的,要學好,在勤之上,還得講究一些方法技巧,沒有方法技巧訣竅,常常勤而無用,愚勤是沒有用,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所以有的人看起來勤奮,但由於沒有方向,沒明確目標,沒有天資,沒有方法技巧訣竅,所以會越學越笨。事倍功不半。


如果學習目的明確,方向無誤,有一定天資,在勤奮之上,又重視方法技巧訣竅,勤而有法有巧有能,那就可以越學越聰,事半功倍了。學習知識技能,是不可僅靠勤奮就可以的,必需要勤而有法,思想志向目的明確才可。

常常看見一些學生,看似很勤奮了,但成績很不好,似是很笨,認真想想,不是因為缺乏天資,不會總結方法掌握技巧訣竅,勤是無用的,就是因為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方向不對頭,南轅北轍了,才會越學越笨。



樹德漢碩


哈嘍​,大家好,我是‌(未來‌媒體影視)一名‌優質教育領域創作‎者,同​時我‎也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我熱愛教育,是一職業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工作有‌研究和一定的經驗。

‎PS:目前​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所以對教育比​較有‌瞭解,針對‎這個問題​,我來‌闡述​下我對​這個問​題個人的看​法:‌​‌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全球要出版超過6000本書;《紐約時報》一週的資訊量,比18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的資訊總量還多;新的科技知識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

那麼,問題來了:知識越來越多,科技發展迅速,面對無法準確預知的未來,有限而不可逆的人生——哪些知識更有價值,是我們應該學的?哪些知識毫無意義,學就是浪費生命,甚至有害無益?

同樣是讀書,為什麼有人越學越牛,有人越學越笨?

知識越來越多,科技迅速迭代,人生有限,哪些知識更有價值、更應該學?

1

惰性知識和活性知識

學習是由個體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所導致的行為、能力或心理的持久變化。學習是發生在每一個人的大腦當中的——以每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的新刺激、新信息的雙向互動,來形成、充實或調整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不管是行為上的還是心理上的變化,學習的本質是為了改變。北宋大儒、有“二程”之稱的程頤曾說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當改變沒有發生,那就是學習沒有真正地發生。

關於教育教學的知識浩如煙海,教學技術和技能亦多如牛毛,而且隨著時代和環境以及文化的變化,同一種知識和技能的應用還有很強的環境依賴性,這就使得知識的學習變得很難把握,許多人不知道看什麼樣的書,有的人看完書或上完課後的體會是當時明白了,也聽懂了,但仍不知道怎樣進行教學!實際上關於教育教學的學習同經濟學、自然科學等一樣,首先在於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論。教學面對的是實際而具體的課堂、學生和內容,一般規律是有用,但它們往往也有獨特性,這也使教學具有科學、藝術、實務、思想等多種屬性,所以不能僵化地看待關於教學的知識與技能,在理解和運用時一定要注意其使用對象的特殊性。其次,教學者手中能夠應用的武器有兩方面:科學的、帶有普遍性的技術、方法,以及與人有關的隨情況變化的涉及心理和行為的具有藝術特色的知識和經驗。科學講究規則、藝術則講究創造。前者容易通過書本學習,後者則要通過實踐或實操學習和體會。

著名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哈佛大學任教期間,曾發表一篇對現代教育影響深遠的文章《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他在文中首次提出“惰性知識(Inert Knowledge)”這一概念,用來形容那些缺乏生命力、無法靈活運用於現實生活、沒有使用目標、不能解決問題的知識。懷特海指出,“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思維。”任何知識,如果你只是記得它,在生活裡從來不用,也不知道怎麼用,那它就是“惰性知識”,“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而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要讓知識活潑起來,不僅僅是讓知識展現形式和教學過程變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有用性’,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世界。”他認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因為這些用不上的碎片化知識會佔用大腦的存儲空間,導致思維混亂及各種認知問題,就像電腦存了太多沒用的文件會影響運行一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惰性知識其實就是精神贅肉,書呆子就是知識上的大胖子,那些不消化、不能應用的知識就跟堆積在體內的脂肪一樣,都會導致負載過大、淤塞、遲鈍,並誘發各種“疾病”。

富蘭克林曾說,一個飽讀詩書的蠢人往往比一個一無所知的蠢人更蠢。對此,懷特海的解釋是:“為什麼有些沒上過學的聰明人反而更明白事理?因為,他們的腦子沒有負擔可怕的‘惰性知識’。所有改寫人類歷史的偉大的思想革命都是對惰性知識的激烈抗議。”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博士(Dr. David Perkins) 繼承了懷特海的教育理念,並提出真正的學習應該具有“生活價值(life worthy)”。他說:“成人教育應當塑造業餘的專家,而非強求專業知識。業餘的專家能夠自信的、正確的、靈活的理解知識和運用基礎知識。”珀金斯在他的新書《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的序言裡面就提到,他人生中的第一輛自行車,是在寒冬一月的生日當天得到的,爸爸親手教會了他騎,這段記憶讓他想通了知識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知識?知識就像自行車,能載著我們到達某個目的地。”

“知識必須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應用,才值得學習。”

正如懷特還所言,受教育就是學會一門藝術,一門運用知識的藝術。珀金斯認為,“活性知識”是以深度理解為基礎的,是有活力、可建構、跨學科的,既能相互聯接,又能解決問題,能孕育、發展出新的知識,更是終生學習的必要條件。

設想一下:你一不小心,開著車衝下了懸崖,汽車幸運地架在了樹杈上,懸在半空沒掉下去,你想打電話求救,卻發現手機掉到了車廂的另一側。怎麼辦?拿手機有可能令汽車失衡,馬上摔下懸崖;不拿手機只能等人發現,時間長,不確定因素多。哪種選擇生還的可能性更大呢?

其實,運用我們中學學過的三角函數和力學原理,就能找到受力點,做出明智的判斷。需要的知識你肯定學過,但你知道怎麼用嗎?

這就是“惰性知識”和“活性知識”的區別。前者是散亂堆積的知識點,後者是用思考、實踐織成的知識網,會像一個健康的有機體一樣,自我生長。

2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一個專家(包括特定專業中的、生活中的)之所以成為專家,不簡單是因為他掌握了多少事實、概念名詞、原理定律等可以寫在教材中、體現在答卷上的顯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的豐富的隱性知識,包括熟練而靈活的技能、豐富的情境性經驗、自我監控調節以及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潛規則(文化)的熟識(比如實踐任務、資源工具、分工和合作方式、時間和空間情境等)。

這就好比通過背誦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不可能成為教學專家一樣,這些關鍵性的隱性知識是蘊含在社會實踐活動及其文化之中的,離幵了對實踐共同體的觀察感受和參與是學習不到的。要想使學生不僅能應對學校中的考試,而且能應對社會生活的考試",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統一。

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大多都是理論性的,而課堂之外的世界是實踐性的,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必需用現實世界中的例子來輔助、豐富學生的理解;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理論性的,未來的工作、生活是實踐性的,用於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過渡的是中小學的勞動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的實習、實踐環節,這些過渡性活動能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遷移、轉化到實踐中去。

3

初級知識與高級知識

同樣一個主題的知識有不同的水平,學習者可能只是記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但並沒有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或者只是有一些字面的理解,只能應付課本上的典型習題;或者對知識 形成深刻靈活的理解,可以切入某個知識主題或一門學科的核心思想,能對這些內容做出明確的辨別,作出合理的推論和預測,對有關的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 並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具有一定複雜性的問題。

根據知識及其應用的複雜多變程度,心理學家斯皮羅等人把知識分為結構良好領域的知識和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在我們周圍,有些知識領域的問題是比較規則和確定的,解決這樣的問題有明確的規則,基本可以直接套用相應的法則或公式,得出標準的答案,這樣的知識叫做結構良好領域的知識。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卻常常沒有這樣規則和確定,在解決問題時,不能簡單套用原來的解決方法,而需要面對新問題,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重新做具體分析,建構新的理解方式和解決方案,這就涉及到了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

結構不良領域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概念的複雜性。在應用知識的每個實例中,都包 含著許多應用廣泛的概念(知識點)的共同作用,而不是隻涉及某一個知識點;

第二,實例間的差異性。在同一類別的各個具體實例中,所涉及的概念是不同的,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不同的。結構不良領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在所有的領域,只要將知識運用到具體情境中去,都會有大量結構不良的特徵。

比如,教師學習了教學原理,要把它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而每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是不同的,所面對的學生是不同的,具體的教學條件也是不同的,面對具體的教學問題,教師不可能簡單套用所學的教學理論。我們不能靠將已有知識簡單提取出來去解決實際問題,而只能根據具體情境,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建構起理解和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而且,這往往不是單以某一個概念、某一條原理為基礎的,而是要通過多個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經驗背景的共同作用。

針對結構良好與結構不良領域的劃分,斯皮羅等人認為,按照學習所達到的深度和水平 (而非年齡)的不同,可以將學習分為兩階段:初級知識獲得與高級知識獲得。初級知識獲得是某一知識主題的入門性學習階段,教師只要求學生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實,只要求他們在測驗中把所學的東西按照接近原樣的方式再現出來(如小學生中學生背誦、填空、簡單的練習題等),這裡所涉及的內容具有結構良好領域的特徵。而高級知識獲得則與此不同,它要求學生把握概念的複雜性,並把它們靈活地運用到各種具體情境中。這時,概念的複雜性以及實例間的差異性都顯而易見,因而大量涉及到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

教學設計領域著名專家戴維·喬納森(David H.Jonasse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知識獲得的三階段。

在初級階段,學生往往還缺少可以直接遷移和利用的關於這一領域的知識,這時的理解更多是靠簡單的字面編碼。在教學中,此階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結構良好的問題,其中包括大量的通過練習和反饋而熟練掌握知識的活動。在高級知識獲得階段,學習者幵始涉及到大量的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這時的教學主要是以對知識的理解為基礎,通過師徒式的(apprenticeship)引導演練而進行的,著眼於知識的綜合聯繫和靈活變通。在專家化知識學習階段,所涉及的問題則更加複雜和豐富,這時,學習者頭腦中已有大量的圖式化的知識模塊,而且在這些模塊之間已建立了豐富的聯繫,因而可以靈活地對問題進行表徵,就像專家那樣靈活地解決問題。

傳統教學的策略在初級學習上是有效的,但傳統教學混淆了高級學習與初級學習之間的界限,把初級學習階段的教學策略(如把整體分割為部分、著眼於普遍原則的學習、建立單一的、標準的基本知識表徵等)不合理地推廣到了高級學習階段的教學中,使教學過於簡單化,比如將事物從複雜的背景中隔離出來進行學習,將本來連續的過程簡單地當成一個個的階段處理,以及忽視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等等。必要的簡單化對教學來說是有意義的,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過於簡單化則會使得學生的理解簡單、片面和僵化,這正是妨礙學習在具體情境中廣泛而靈活遷移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發展中首先達到的是“表象中的具體”,這時形成的是混沌的整體認識。而後認識發展經歷了第一次飛躍,由“表象中的具體”發展為本質抽象,在此過程中,要對事物進行深入的分析,得出事物的各種屬性,並抽取出其中的本質的必然的屬性,放棄那些非本質和非必然的屬性,形成對事物的抽象認識。但是,認識並不就此停止,而是要經歷另一次有著關鍵意義的飛躍:從本質抽象走向“思維中的具體”,在思維中使各方面的屬性形成有機整體。這時已不再是教條式的乾癟的抽象,而是同時包含著抽象與具體、本質與非本質屬性的豐富的完整的認識。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滿足於初級知識的學習,不能滿足於對於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點的掌握,而是要在此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深化,進一步建構深刻而靈活的理解,實現知識的綜合聯繫和靈活變通。

心理學中關於“專家~新手”的大量研究表明,豐富的、組織良好的知識經驗是專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知識經驗的量的多少並不足以決定創造性思維的水平,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識經驗的組織方式才對創造性具有重要影響。只有對知識形成了深層的理解,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只有在知識經驗之間建立了豐富的聯繫,形成了良好的知識結構,學習者獲得的知識才是靈活的,才可以廣泛地遷移運用。而當知識從初級水平深化到高級水平時,當知識技能得以概括化和系統化而形成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結構時,當知識技能能夠廣泛靈活地遷移應用時,知識技能也就轉化成了能力。

在這種意義上,培養真正有知識的人就是要培養有能力的人,這需要讓學生髮展深層的高級知識。

傳統教學重視知識教學,但更多重視的是對錶層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教學不是不再重視知識教學,而是要在更深的層次上加強知識教學,把知識建構、思維水平作為教學的焦點。因為在更深的層次上,知識與能力、思想和素養是共通的,真正擁有知識的人是有見識的人、有真知灼見的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會思考、會學習、會解決問題的人,是能夠發現和創造新知識的人。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闡述‌,以及個人看‎法,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從‌事到​中國教育行業中去,幫​助中​國教育行業‌事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大​家如​果有什麼‎好看的​觀點和想法、可以​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學習進​步,謝謝‌大家。





未來媒體影視


成績好的同學很勤奮,成績不好的也很勤奮,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高效勤奮,一種是低效勤奮,題主說的應該是第二類學生。

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在於方法。方法低效,不適合自己的方法,導致效率低。方法錯誤,可能讓努力全都白費,南轅北轍,再怎麼勤奮也沒用,一直在錯誤中循環,只能越學越笨。

執行不到位,有些人看似努力勤奮,可能並沒有思考,也可能在天馬行空胡思亂想。





文知悅


現在一些家長,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非常重視早期教育,追著興趣班跑,追著輔導班跑。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習得性愚蠢”的概念。她認為,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他們將對學習產生無助感,喪失自信心,在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一種消極狀態,他人就會覺得孩子“越學越笨”了。

而實際上,孩子身上逐漸產生的“笨拙感”,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越學越“笨”的根源之一。

笨辦法”1

過早知識傳授,設定過高的目標

過早地進行知識傳授,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這是笨辦法之一。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本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打著“智力開發”的旗號,過早地對幼小的孩子進行讀、寫、算訓練,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和智商發展情況,一味分派學習任務,制定學習目標,給孩子規定高標準、嚴要求。

一方面,有些知識並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孩子雖然能鸚鵡學舌地死記硬背一些,卻不理解,所以並不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反而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更失去童年的快樂。

另一方面,家長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又沒有跟進講解和指導,就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學,每次嘗試都失敗,盡了力卻總也達不到設定的目標,很少能體驗到“贏”的感覺。這樣,不用家長說,孩子都會很受挫,覺得自己很笨,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沒有信心。

“笨辦法”2

死記硬背,不引導孩子探索

“笨辦法”2是,單純地要求死記硬背,不引導孩子自己探索。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把知識點“背下來”,沒有為什麼,孩子們不解其意,背起來也就相當困難,尤其知識量增加,這種難度就更大。

身邊很多這樣的例子,上小學時成績特別好,一到初中快速下滑。因為小學很多知識靠粗暴記憶可以解決,但初中課程難度增加,功課量增加,必須靠理解才能舉一反三,單純的死記硬背根本無暇覆蓋所有知識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失去探索思考的樂趣,孩子學起來自然顯得越來越“笨”。

笨辦法”3

只顧“言傳”,沒有“身教”

很多父母會教育孩子健康作息、多讀書、多看報,但是自身卻並沒有做到這一點,下班後玩電腦、看電視,熬夜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決定孩子的高度,父母如果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就缺失了威信。家長不愛學習和閱讀,就不能為孩子創造出一個好的閱讀和學習的環境,孩子自然也不會對書本感興趣。

“笨辦法”4

給孩子過多的負面暗示

“笨辦法”4是,把“笨”掛在嘴邊,給孩子過多的負面暗示。說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頭禪,說起時甚至帶著愛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時,望子成龍的父母有意無意地拿孩子與別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聰明!”“李阿姨的女兒都能用英語和老外對話了,她比你還小呢。”

有時,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現謙虛,“我兒子不行,很笨的。”“這孩子很沒腦子的。”如果家長總說孩子笨,勢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定勢:“我笨。”結果影響孩子的智力活動積極性,反而限制了智力的發展,學習上不去。整日被淹沒在如此大量的負面暗示裡,孩子怎麼能不真心實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當孩子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深信自己的腦子很笨、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他的潛意識就會產生“保護作用”,拒絕新的資訊進入記憶庫, 來保護主人的信念是對的。結果就真的成了“學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父母這樣做,才會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可愛!

1.鼓勵孩子探索,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對孩子來說,每一次探索都是學習的機會,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積極探索,但不要給孩子設定太高的目標,而要“為孩子找一棵矮點的蘋果樹,讓孩子踮起腳就可以摘到蘋果”。

人在成功時,大腦會釋放快樂激素“內啡肽”,驅使孩子重複這一體驗。從這個角度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所以,做遊戲、做手工、做家務時,不妨鼓勵孩子大膽嘗試,適度引導。比如,當孩子參加手工比賽,但捏出來的老虎像兔子,家長切不可嘲笑甚至羞辱,而要指導孩子重新認識兩者的區別,並協助做好。

再如,當孩子躍躍欲試想幫媽媽洗碗時,不要嫌麻煩,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絕他,不妨為他搬個高度適中的凳子,為他戴上圍裙、套袖,告訴他怎樣輕拿輕放,怎樣沖洗乾淨。當孩子洗好一隻碗時,大聲誇讚他幹得真棒,孩子會很快樂,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不斷髮現孩子的進步,並讓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成績,從而使之保持對世界、對探索、對學習的熱情,並樹立自信,積極前進。

2.順應孩子的花期,保護孩子的興趣

前蘇聯一位教育家給孩子上課,準備了一個“發言球”,一邊往下扔,一邊提問,誰接到球就回答。有人表示不解,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但教育家回答說,沒有“發言球”,孩子就可能沒有了發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已成老生常談,卻仍被很多父母熟視無睹。如果希望孩子越來越聰明、越學越愛學,那就把激發、呵護、提高孩子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提上日程上吧。

允許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幫助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芭蕾舞或是去練健美操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孩子喜歡的事物有可能和家長期望的不同,有的女孩兒喜歡跆拳道,父母可能會感覺女孩子應該安靜點好。當意見不同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只有孩子喜歡的,孩子才能做的開心,收穫喜悅。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允許孩子失敗

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這就需要家長放棄完美主義,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放到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要保持平常心,安慰孩子,陪孩子共同反省。反省的方法是先聽孩子的想法,正確的及時讚賞,錯誤的委婉提醒,切忌訓斥、挖苦。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還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大多是靠他人的態度來認識自我。父母對孩子的失敗經歷要給予足夠的包容,不要用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也不要劈頭蓋臉地責罵,而要讓他明白,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常勝將軍”,都有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失敗人人都會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笨辦法”,你中招了沒有?

我們相信,沒有“笨孩子”,只有“笨辦法”,只有父母摒棄“笨辦法”,孩子才會健康成長,更加聰明!


老鄉鼕鼕


史鐵生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之間的差別。人與豬之間的基因差異是恆定的,可以量化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則會大到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

這段話是在成甲的《好好學習》一書的序言裡看到的。

對我有種巨大的衝擊感,或許所有赤裸裸的事實都會給帶來巨大的衝擊吧!

本以為自己只是有點蠢,讀了這句話,感覺我不是有點蠢,而是蠢得無邊無際…..

作為一名曾經的學霸,我用自己所剩無幾的好奇心提出了一個問題?

我明明很努力,為什麼卻越來越傻?

看完了成甲的《好好學習》,我得出一個結論。

就因為我太努力了,我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而這讓我陷入了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里,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可其實是在原地打轉,和我付出的努力相比,我真的是傻透了。

這個結論,太特麼扎心了。

如果我不想再這麼傻下去?怎麼辦?

成甲提到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提升認知效率:而要提升認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動效能的槓桿點---臨界知識。

好吧,蠢笨如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到底什麼算是臨界知識呢?

成甲在書裡舉了好多物理學裡面的例子,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各學科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如物理學或者數學)的一些基礎的定律或者公理之類的知識,這類臨界知識幾乎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我們想要提升學習效果,努力的方向應該是根據自己的框架來安排自己的臨界知識,但是,下面這些比較通用的臨界知識則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和知曉的。

一、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應用的數學公式是F=P(1+i)n。

這個數學公式我們高中都學過,但是我們卻很少會思考如何運用到生活中。

我有一發小,他大概屬於我周圍為數不多能夠學以致用的聰明人。前一陣子,和他聊天,聊到炒股。

很多年前,在手頭只有很少的餘錢時就開始買股票,並且一直堅持,幾年下來,也收入頗豐。反觀自己,一直感覺閒錢太少,炒股也賺不了多少錢,有這個心思去賺那麼點錢還不如做點別的,結果就是別的什麼也沒做,手頭那點本來就不多的閒錢也被我敗光了。如果早花點時間搞清楚複利效應到底是個什麼鬼,估計現在結果又會不一樣了吧!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自己在學校的所有時光,不過是在做一個信息儲存器而已。這無疑說明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存在問題,但同樣也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不然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考上大學呢?

這兩天看的另外一本書《為未來而教,為未知而學》中,提到我們應該交給學生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而不是隻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信息,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學校一直再教給孩子的更多的都是些應付考試的信息,而不是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真的是時候思考一下如何讓這些信息變成具有生活價值的知識了。

再說回覆利的問題,它在生活中的應用真可謂是無處不在。比如說我們都在寫文章,寫公眾號,可最後能堅持到底的幾乎沒有多少,除了我們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看不到複利效應覺得沒有希望而中途放棄。相比之下,我們更容易看到大咖們的成功,卻總是忘記和忽略了別人成功背後的積累效應。

其實,不僅僅是做公眾號,做人脈,投資,都是一樣的,它們背後都是複利模型,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基本運作規律之一就是複利模型。

而這個知識其實就是我們高中課本上就學過的,我們卻早已將它徹底還給數學老師了,說起來真是可悲。但同時我們更應該警醒:在我們不停地追逐新的知識之前,是否該靜下心來,把某一個知識真正的搞懂,搞透,搞清楚這些知識可以如何運用,可以什麼場景下使用。

信息唯有和生活相結合,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和改變,才能算稱得上是知識,唯願我們的孩子和自己在今後的日子裡所學的都是知識,而不是單純的信息。我們的大腦不應該只做一個信息的存儲器,而是一個會思考和解決問題的CPU。

二、概率論。這大概又是數學領域裡的基本知識之一。提到概率論,我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個油膩膩的中年大叔和另一群同樣油膩膩的中年男人聊天時,大放厥詞的樣子:你看,隔壁王大爺家的兒子不是也沒讀什麼書,照樣能當老闆,賺大錢,XXX家孩子不就是個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嘛!如果說這是一個沒上過學,沒念過書的人說出來的話,也可以理解,因為它確實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概率論這麼一說。可是很多高知,居然也會拿隔壁王大爺家的兒子來說事兒,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在同樣一群人當中,讀書和不讀書的,最後的成功概率比。而概率論在我們生活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的地方還遠不止於此。

比如說,成功,成功本來也存在概率問題,成功是過去的很多行為的結果,是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而不是唯一。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也將有無數可能的結果。很多人都喜歡去諮詢成功人士,以求獲得更多經驗和規律,但其實,就算是他們肯傾囊相授,我們也未必會成功。理解概率論,我們便可以真正理解盡人事,聽天命的含義了,我們也會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是努力提升這個概率,至於結果如何,真的不必強求。

除了以上兩個通用的臨界知識外,還有黃金思維圈、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等等,這些知識在生活中也都有著廣泛的使用空間和場景,只是知道是一回事,會使用又是另一回事。最近一段時間的最大的感觸就是,想要真正掌握某種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

外語如此,道理亦是如此。我們唯有掌握足夠多的臨界知識,將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才會讓知識發揮它本來的作用,才可能提升學習效率。

想要掌握更多的臨界知識,首先需要多讀經典,物理的,數學的,經濟學的,心理學的,當然作者更傾向於自然科學領域裡的經典,問題在於,大多數諸如我這般愚笨的人既耐不下性子來看,又看不懂…..

除了讀大部頭的經典,也不要忘了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好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的反省,以教為學,刻意練習等方法也可以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和層次,讓自己擺脫低水平的勤奮,遠離越學越傻的怪圈。

學習是一件美好而又意義的事情,前提是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做這件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