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藝術作品不能“理想化”,而應該“現實化”,你怎麼看?

影影圈圈


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取決於生活、高於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既不能“理想化”,又不能“現實化”。

藝術作品:是歷史、現實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又是歷史、現實生活的昇華。

藝術作品:如果一味的追求理想化,太過於天真、荒唐,脫離了真實的歷史,脫離了現實社會生活,毫無意義和價值所言,毫無生活品味和品質。

藝術作品:如果一味的太過於追求現實化,就會失去藝術作品創作、寫作、寫生的基礎、基本學術規律和原則,就會粗糙、粗俗地低於生活質量、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法。

藝術作品的特點與屬性:既是現實社會生活供人們享受的“物質”產品,更是人們欣賞、鑑賞、品嚐、品味的精神產品。

藝術作品的創作:既有包含作者創作的主客思想、思維的“理想化”,又有包含作者客觀社會生活的“現實化”,不能走單邊,兩者之間的關,必須有機結合,統一交融、交織在一起,才算是“完美”的藝術作品,才能陶冶情操、勵志精神…………才能有人類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袁聰


好問!由於我是研究傳播學的,現從傳播學角度解釋。

傳播學裡講,信息的外化是符號,符號在一起表達上具有曖昧性,模糊性。具體指的是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對應。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而且是特有的藝術。既然符號具有意義上的曖昧性,那麼我們中華的藝術僅僅寫一個詞就可以表達,就可以得到好的體現了!所以,藝術的現實化和現實的藝術化是無論據的觀點,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啊!

除此之外,傳播學上講,現實生活的信息化和信息環境的現實化,這和藝術境界是一致的,無非是藝術世界的現實生活體現和現實生活的藝術融入。





觀點速成詩與文


我個人認為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人們為了表達現實的一種方式,可以“理想化”,更可以“現實化”,畢竟藝術作品涵蓋的內容很多,它包容且獨立,能夠代表語言去引發人們不同的心理活動,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糾結藝術作品是“理想化”還是“現實化”,而是遵循藝術創作者的初心和內心去選擇。(最後我附上我女朋友的畫,這不是她發揮最好的作品,但是她說這是她在心情最好的時候創作的畫。不糾結作品的優良,而是最原始內心的想法。)





宋小喵的夢想


沒有什麼能與不能,藝術作品既可以理想化也可以現實化。

這就像哲學中提到的意識和實踐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個人的實踐決定一個人的認識,認識又反過來促進著實踐。

從古至今,任何一部科幻電影,任何一本科幻小說,作者的基礎意識都來源於他平時的所見所聞,最後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想象,產生理想的狀態。這就是理想化與現實化。另外,浪漫主義的李白,現實主義的杜甫,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但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詩作流傳千古呀。

再比如畫作,由古到今,東方西方,現實主義的、印象派的、抽象派的、野獸派的,各種流派,各種形式,不管我們能不能理解,容不容易理解,都不會去否認它們的存在的。

在我看來,任何藝術作品,不論是作者的創作過程還是它的內涵,肯定是理想化和現實化並存的。

最後,在藝術作品創作這方面,我們應該提倡多元化,沒有什麼應不應該,也沒有什麼能與不能。


小阿土


理想化可能就是自說自話了,除非藝術家有著超人豐富的才學和表達方式。

現實化是大多數人能看懂,可以普及藝術,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十四阿哥郎春濤


理想是在現實中過理想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理想的生活。



靜心秀娟茶文化


一般來說,藝術創作應遵循現實的生活邏輯和情感邏輯,即讓人感覺作品在事理邏輯上是講得通的。但是藝術要給人以精神的引領,即要高於生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藝術要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當現實是一片黑暗時,藝術作品必須要有穿透黑暗之光。


雲飛讀電影


人,不能提著頭髮上天。任何藝術都是源於物,源於觸,源於感,物質第一,意識第二,古家早已定論。

但是,藝術是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任何藝術創作都是由觸景而生意,由思考勞作而附形,從而讓讀者觀其形式,而感其精彩,入其肌裡。

理想是翅膀,現實是土地。


中國亦然


藝術作品的理想化與現實化,其實是藝術作品的正反兩個面!

沒有藝術作品的現實性,就沒有理想化的基礎,因為理想是現實生活的沃土裡孕育出來的,脫離現實的理想是空泛的,不可能激動人心的,動人魂魄的藝術作品一定有現實生活的基礎!

就實際的藝術創作而言,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既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有所側重是正常的,但矛盾統一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馬到船頭直


藝術作品應該“理想化",更應“現實化"。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境界,無論多麼美好的事情都源於生活、源於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