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艺术作品不能“理想化”,而应该“现实化”,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取决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既不能“理想化”,又不能“现实化”。

艺术作品:是历史、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是历史、现实生活的升华。

艺术作品:如果一味的追求理想化,太过于天真、荒唐,脱离了真实的历史,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毫无意义和价值所言,毫无生活品味和品质。

艺术作品:如果一味的太过于追求现实化,就会失去艺术作品创作、写作、写生的基础、基本学术规律和原则,就会粗糙、粗俗地低于生活质量、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

艺术作品的特点与属性:既是现实社会生活供人们享受的“物质”产品,更是人们欣赏、鉴赏、品尝、品味的精神产品。

艺术作品的创作:既有包含作者创作的主客思想、思维的“理想化”,又有包含作者客观社会生活的“现实化”,不能走单边,两者之间的关,必须有机结合,统一交融、交织在一起,才算是“完美”的艺术作品,才能陶冶情操、励志精神…………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袁聪


好问!由于我是研究传播学的,现从传播学角度解释。

传播学里讲,信息的外化是符号,符号在一起表达上具有暧昧性,模糊性。具体指的是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对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而且是特有的艺术。既然符号具有意义上的暧昧性,那么我们中华的艺术仅仅写一个词就可以表达,就可以得到好的体现了!所以,艺术的现实化和现实的艺术化是无论据的观点,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啊!

除此之外,传播学上讲,现实生活的信息化和信息环境的现实化,这和艺术境界是一致的,无非是艺术世界的现实生活体现和现实生活的艺术融入。





观点速成诗与文


我个人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们为了表达现实的一种方式,可以“理想化”,更可以“现实化”,毕竟艺术作品涵盖的内容很多,它包容且独立,能够代表语言去引发人们不同的心理活动,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纠结艺术作品是“理想化”还是“现实化”,而是遵循艺术创作者的初心和内心去选择。(最后我附上我女朋友的画,这不是她发挥最好的作品,但是她说这是她在心情最好的时候创作的画。不纠结作品的优良,而是最原始内心的想法。)





宋小喵的梦想


没有什么能与不能,艺术作品既可以理想化也可以现实化。

这就像哲学中提到的意识和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实践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认识又反过来促进着实践。

从古至今,任何一部科幻电影,任何一本科幻小说,作者的基础意识都来源于他平时的所见所闻,最后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产生理想的状态。这就是理想化与现实化。另外,浪漫主义的李白,现实主义的杜甫,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诗作流传千古呀。

再比如画作,由古到今,东方西方,现实主义的、印象派的、抽象派的、野兽派的,各种流派,各种形式,不管我们能不能理解,容不容易理解,都不会去否认它们的存在的。

在我看来,任何艺术作品,不论是作者的创作过程还是它的内涵,肯定是理想化和现实化并存的。

最后,在艺术作品创作这方面,我们应该提倡多元化,没有什么应不应该,也没有什么能与不能。


小阿土


理想化可能就是自说自话了,除非艺术家有着超人丰富的才学和表达方式。

现实化是大多数人能看懂,可以普及艺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十四阿哥郎春涛


理想是在现实中过理想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理想的生活。



静心秀娟茶文化


一般来说,艺术创作应遵循现实的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即让人感觉作品在事理逻辑上是讲得通的。但是艺术要给人以精神的引领,即要高于生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当现实是一片黑暗时,艺术作品必须要有穿透黑暗之光。


云飞读电影


人,不能提着头发上天。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物,源于触,源于感,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古家早已定论。

但是,艺术是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任何艺术创作都是由触景而生意,由思考劳作而附形,从而让读者观其形式,而感其精彩,入其肌里。

理想是翅膀,现实是土地。


中国亦然


艺术作品的理想化与现实化,其实是艺术作品的正反两个面!

没有艺术作品的现实性,就没有理想化的基础,因为理想是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孕育出来的,脱离现实的理想是空泛的,不可能激动人心的,动人魂魄的艺术作品一定有现实生活的基础!

就实际的艺术创作而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有所侧重是正常的,但矛盾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马到船头直


艺术作品应该“理想化",更应“现实化"。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无论多么美好的事情都源于生活、源于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